回覆列表
  • 1 # 胡慎之心理

    當時,我給他的回覆是:

    其實當來訪者還未和諮詢師建立良好的信任關係時,就冒然地說蜂蜜是乳汁的象徵。這其實是一種野蠻分析,對於來訪者來說也是一種攻擊。因為這是一種意象的東西,並不是誰都能明白的,它是需要透過解釋的。

    從客體角度來說,一個瘦弱的孩子背後通常會有一對糟糕的父母。但因為孩子本身比較瘦弱,所以他也只能用“自己一直瘦弱”這種方式去攻擊父母。

    如果父母是愛孩子的,當他們看到自己的孩子很瘦弱時,他們會很心疼,會覺得是自己照顧不周的問題。

    當孩子用這樣的方式在父母身上取得成效後,他就會把這種方法運用到其他的人際關係上。在無意識間不停用類似的方式方式去攻擊別人,從而表達一種“如果你讓我不舒服,那麼就是你沒有照顧好我,你就是一個不好的人”。

    這樣的關係模式會讓孩子在成年後,無法建立一段良好的人際關係,跟他人之間的相處也會出現不同程度的問題和衝突。

    另外,如果我們對食物或者各方面的東西沒有太多興趣,那也就意味著這些食物對於我們來說是一個壞的客體。我們是不會把壞的客體攝入到自己身體裡,因為我們知道這些是有害的。

    有一些熱戀中的情侶,在表達自己的愛意時會說:“愛到想把你吃掉”。這就是因為對方是一個好客體,我們很想全然地擁有他,所以想把對方“吃掉”,讓ta成為自己的一部分。

    很顯然,從你的問題中可以看到,你對自己的客體(父母)是有怨恨的,情感是不穩定。因為他們一直限制著你的想法和行為,你無法跟隨自己的意願去生活,所以你在無意識間不停使用“身體瘦弱”來攻擊父母,你想讓他們知道“其實你們很糟糕”。

    那我們來說說你提到的口欲期和肛欲期。

    口欲期其實有一個最重要的功能是分化和整合,先分化,再整合。

    有時候我們對客體沒有一種好的體驗,是因為我們沒有獲得足夠的滿足感。

    有一些孩子在嬰兒期時,如果媽媽對他沒有及時的照顧,或者媽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照顧他,沒有及時滿足嬰兒的需求,那麼這個媽媽對於嬰兒來說,就是一個壞的客體。

    還有一些媽媽有潔癖或者有重度的強迫症,她不會以孩子的需要作為最主要的動機,反之,更多的是按照自己的需要。比如孩子在哭的時候,她會等孩子哭一會再哄,所以這個時候孩子體驗到的客體也是壞的。

    慢慢的,在孩子眼裡,這個世界就全部變成壞的,再也沒有好的客體。

    如果當客體一直沒有分化為好的部分和壞的部分,那麼孩子是沒有辦法進行整合的。整合的概念就是清楚媽媽是對我好的,但是她也有做不到的事情.

    如果再擴充套件到其他人際關係中,比如我有一個蠻好的朋友,他有自己的優點,但他也會有自己的缺點,或者是我所不能接受的問題,可這並不影響我們是朋友。這是整合的結果。

    在這個過程中,如果你沒有進行一個良好的分化客體的過程,那麼你就會很偏執地認為這是一個很壞的客體。而且從精神分析的角度來說,這就是有點偏執,但還沒有分裂。

    因為偏執狂有一個很典型的特質,就是我沒有錯,所有錯都是外界的;我是沒有能力的,所有的東西都應該是你們改變的。這就是偏執狂的特質。

    對於有偏執傾向的人來說,由於他沒有分化好對客體的認知,那麼他就會偏執地認為這一切的東西來自於外界,或者說來自於客體對我的滿足狀態。

    所以這也造成了你在人際關係上的焦慮問題。

    其實肛欲期最主要的一個特徵是自我控制,也就是說我們自己身體實際上是最好控制的東西。比如,吃飯是可以控制的,一個人的瘦和胖也是可以控制的。

    當你連吃飯都不能自己控制的話,那麼必然會對自己的客體產生憤怒。

    在嬰兒期,孩子是用嘴巴來探索這個世界的,當我們得到滿足的體驗時,也就會產生一種被愛或者愛的體驗。相反的,當我們沒有能力用嘴巴去探索這個世界來獲得自我滿足的時候,那麼就會對周遭的一切在充滿著幻想的同時,也充滿著攻擊和恨意的。

    因為這時候的嬰兒其實是很邪惡的。嬰兒的邪惡在於他很單純,在他眼裡,你滿足他的就是好的,不滿足他就是壞的。他不會想到別人只是這次沒有滿足自己,以前都是對自己很好的。

    所以在成年後,孩子對他的一個自我認知,人際關係模式,或對世界的適應程度以及對規則性的東西都會出現問題。

    < the end >

    作者介紹 胡慎之,知名親子關係專家,向日葵心理創始人,向日葵爸爸。新書《陪孩子度過生命第一個三年》、《父母的教養,孩子的成長》京東噹噹熱銷中。

  • 2 # 心理專家劉愛民

    “報復”的解讀有憤怒、攻擊的意味,雖然我們人類本能地具有攻擊欲,但事實上,孩子從小到大,在內心裡對父母更多是依戀的、弱小的,一直都渴望得到父母的關愛和呵護。

    羸弱,跟過於壯碩一樣,都是吸引父母關注的一種方式。這樣說的前提需要先拋開父母遺傳對孩子體型的影響。瘦弱的孩子在父母的眼裡弱不禁風,讓父母心生愛憐、不放心,甚至自責,於是會注意給孩子吃飽穿暖、噓寒問暖,言談舉止中透露出對羸弱孩子的憐愛和著急,孩子由此從內心裡感受到了父母的愛,於是潛意識裡就會告訴自己:我要這樣讓爸爸媽媽來愛我。想起了小學的時候,有個好朋友成績挺好的,有一次生病了,三五天都沒來上學,後來病好了回到學校,下課的時候卻跟我們幾個小夥伴說,還想生病,因為生病了爸爸媽媽會在家陪著,做很多好吃的。當時我們都笑話他。羸弱的孩子可能存在遺傳因素,但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小的孩子從父母的眼神、語音語調、肢體語言中讀出了這種體型與父母關愛的關係,於是開始了自我塑造,尋求這種愛的常駐。

    但事實上,身體羸弱的孩子自我感覺得到的父母之愛並不多,用瘦弱來吸引父母的關注是不得已之舉。更大可能是,平時他們經常受到父母的責罵或者因為父母之間常常吵架、父母忙工作等原因被父母忽視的時候比較多,所以身體羸弱的孩子更多是自卑的,認為自己不好、對自己不認同,外在表現就是對自己的身體不認同,長不成健康的模樣。

    另外一種可能,身體羸弱的孩子也是滿足了父母的潛意識期待。比如父母頭胎生了一個男孩,第二胎就希望是個女孩或者是個帶起來不那麼費勁的男孩;或者家庭中地位比較高、比較強勢的一方父母希望孩子聽話、好管一點等等,都可能會影響到孩子的成長髮育狀態和方向。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DNF玩家偶遇20級狂戰士,力量比95角色都高,裝備早已經絕版,你有何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