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曉來青鏡添白髮
    老子的“慈”,要從《道德經》通篇來理解,否則不得其意。《道德經》不光是修身,旨在治國安邦。老子說的“慈”,源於母愛的“慈”,也就是說,母親為保護孩子,就是遇到猛獸也會挺身而出。比如《老子·道德經全文及譯文》第六十七章中老子三寶,其一的“慈”,是慈愛、仁厚的意思。相逢一笑泯恩仇。得民心者得天下。用仁愛,慈愛治理國家、對待國家的子民,就會贏得民心。慈故能勇,仁者無敵。 孫中山認為,“博愛”是“人類寶筏,政治極則”,“是吾人無窮之希望,最偉大的思想。”

    他以天下為己任,以愛人類、愛和平、愛中國和中華民族作為奮鬥的理想和目標。孫中山的博愛思想,是真正地反映了華人民的共同願望和世界多數民族的共同追求。他所以將此“博愛”二字書以贈人,不僅是為了聯絡感情或表彰對革命的贊助,而且還具有鞭策自己、勉勵他人,喚醒世人以及與人共勉的深刻含義。

    讀過柳宗元《種樹郭橐駝傳》,這篇文章實際上是一個諷喻性極強的寓言故事。文章運用了對比與反襯的表現手法,先談養樹,後論養人,以“種樹”喻“治民”,含蓄委婉地表達了作者的政治觀點。作者借種樹人之口,啟發上層統治者清肅吏治,順應老百姓的生活習慣和生產規律,使他們休養生息,以維持社會秩序。 

     養樹與養人,種樹與治民,對我們當今社會是不是也有較深的借鑑意義呢?  

  • 2 # 平凡2850

    先說答案。

    《道德經》說的是復天之慈,棄人之慈。

    從人倫關係的角度來看,是這樣的。

    禁絕那些人為的社會行為準則,讓百姓摒棄它們,使得百姓恢復自己的淳樸天性,那種親愛自己的家人的感情,則自然能發自內心的油然而生。

    這才是最純淨的親情,而不是為了做給別人看,偽裝出來的親情。

    真正的慈愛

    《道德經》是一部集三皇聖王之道大成的經典,當然並不是專門論述人倫之道的。

    在文中所提的“慈”、“愛”有時候指的是天然的“慈愛”,也就是以天德之厚,蓄天下而為之下。簡單的說也就是道自然而然的衣養萬物。

    《道德經》第十九章中的“慈”指的就是自然而然,油然而生的“慈”: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

    絕仁棄義,民復孝

    絕巧棄利,盜賊無有。

    此三者以為文不足。

    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樸,少私寡慾,絕學無憂。”

    也指聖王代天慈愛萬物,慈愛百姓,對待老百姓,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樣,充滿慈愛又奮不顧身,中國歷史上,罕有帝王可以做到。

    《道德經》第六十七章中所言的聖王三寶中的“慈”就是這個意思。

    天下皆謂我道大,似不肖。夫唯大,故似不肖。

    若肖,久矣其細也夫。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

    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慈故能勇;儉故能廣;不敢為天下先,故能成器長。今捨慈且勇;捨儉且廣;捨後且先;死矣。

    夫慈以戰則勝,以守則固。

    天將救之,以慈衛之。

    有時候,“慈”指是那種人為制立的不合天道的規則下的“慈”。

    如《道德經》第十八章中: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正是因為失道,所以才出現仁義之說;正是失去了正知,才有了偽巧之智;正是因為人們不再相互關愛,所以才有孝慈的說法;正是因為國家昏亂奸佞當道,才有那麼重視要求臣子要忠誠。

    ”慈愛“之“正”

    這世界上唯一的判準,就是以天地為錨。

    現在反過來,讓天地以人為錨,這種無道之人所發明的判準,不是正,而是奇。

    只有把偽人們迷信的那一套,都砸掉,都扔掉,復歸於天道,或者復歸於天道之聖,百姓才能重歸於純真,天下才能重歸長治久安,萬物才能復於自然生生不息。

    天道聖人,消滅了人販子似的自立為聖的偽詐之人,像母親那樣,慈愛的望著自己的孩子們,像太陽照耀著萬物那樣,潤澤百姓,衣養百姓,每天看到百姓的成長都會那麼愉快。

    這就是《道德經》所要求聖王做到的“慈愛”。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眼睛裡進了一隻蟲子,怎麼弄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