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9紫氣東來
-
2 # 泊圖泊途
《三國演義》中,鳳雛不死,諸葛亮等人就不會離開荊州,諸葛亮等人不離開荊州,荊州就不會丟。事實是這樣嗎?
劉備一統天下的關鍵在於荊州。
荊州一丟,大勢去矣。說到荊州的丟失我們馬上就能聯想到諸葛亮、張飛、趙雲的西進。那荊州抽兵時,龐統是否健在成了事情的關鍵。
《三國演義》中寫道諸葛亮和群臣在七夕佳節大談西川之事,忽然看見斗大的星劃過天際,諸葛亮計上心來,看來有大將逝世,酒會不歡而散。後來果然收到了龐統的死訊,諸葛亮痛心疾首卻又無可奈何,只能幫助劉備,只留下關羽一人。
《三國志》和《資治通鑑》寫這段歷史行文的先後順序來看,諸葛亮等離開荊州是發生在龐統死之前。
“諸葛亮、張飛、趙雲等將兵溯流定白帝、江州、江陽,惟關羽留鎮荊州。先主進軍圍雒。”——《三國志》
“劉備圍雒城且一年,龐統為流矢所中,卒。”——《資治通鑑》
看來龐統死時,諸葛亮等已經出兵了(諸葛亮出兵大概是龐統去世一年前,因為劉備功雒城將近一年)。
也就是說,龐統在世時,劉備的軍事行動也沒特別順利。諸葛亮也是勢在必行。
關羽的危險就此產生。只是沒有爆發而已。“湘水劃界”時更是劍拔弩張(蜀三郡、吳三郡分荊州)。
(圖片為大致位置示意圖,不精確)
龐統是非常有戰略頭腦的人,從給劉備上、中、下三種方法襲擊益州這件事就能看出來。
他或者諸葛亮有一人幫助關羽,也不至於關羽造成後方如此空虛的局面,這一點想必大家也有同感。假如龐統不死,二人之一回荊州也得在取得益州之後,甚至是在取漢中之後。關羽進攻曹魏是在劉備封漢中王那年,看來,龐統不死,荊州局面還來得及。
荊州不丟就有統一的機會。
-
3 # 蘭臺攬風
臥龍鳳雛的一人則可安天下,這是水鏡先生司馬徽所說,臥龍鳳雛得一可安天下,可為什麼劉備得了二個人卻沒得到天下呢?顯然,這句話很明顯是誇張成分的,即使鳳雛和臥龍並存,劉備仍然無法統一中原,自古以來,處於偏安一方的都很難統一中原!具體分析如下:
首先,經濟基礎上,遠不如中原地帶,巴蜀之地雖然有都江堰的兩漢平原、但和中原相比有比較大差異,曹操的屯田制開荒種地,軍民分成,大大促進了軍民的積極性和經濟的長足發展!
其次,在用人上,九品中正制的人才制度,是北方人才輩出,群英薈萃;一方面解決了選拔官吏無標準的問題,打破了門閥士族的人才壟斷,另一方面緩解了中央政府與世家大族的緊張關係,促成魏晉實現全國的統一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再次,劉備獲得臥龍和鳳雛時候,曹操已經打敗了袁紹,一統中原,一方獨大,孫權佔據江東一塊地方,馬騰在西涼、劉璋在西川、劉表在荊州、其他勢力基本只有一州之地,而曹操獨佔七八州之地。曹操的優勢很明顯,劉備即使佔領西川和西涼後,也是很難安天下的興復,這是外部的強大制約因素。
水鏡先生曾對劉備說“臥龍鳳雛乃世間奇才,得其一便可安天下”,劉備得臥龍後又收鳳雛,假使鳳雛不歿於落鳳坡,劉備能統一天下嗎?或者不偏安一隅嗎?
回覆列表
首先說這話的水鏡先生他本人就是一個有超前意識的廣告商,看來還像還是獲得專利的發明者。劉備得了二人非但沒得天下而且一生很慘,看來古代就有裝腔作勢之人,信口雌黃。
不管孔明,龐統怎麼有才但要看輔助的是誰,且看袁紹此人,位立三公,大世族,有根基,戰將如雲,謀士成堆,謀士之才能不輸諸葛亮,在諸葛之上的不在少數,當然龐統的軍事才能不能小看。其結果怎樣呢?你再好的計謀領導不聽,有什麼用,這麼強大的軍隊,三子一甥,都被弱小的曹操各個擊破,所以講要有所發展,全看老闆的眼光,並非一二謀臣的事。那時的劉備連說話的份都沒有,袁紹盟主,袁術副盟主。
我舉一例,韓信先投項羽,人家不用,等同一個伙伕,有眼不識金鑲玉,後投劉邦幾經考察,最後祭壇拜將,韓信有了用武之地,指揮千軍萬馬打敗了不可一世的西楚霸王項羽,統一了國家,就是講再好的人,也得會好好用才行。
你看關羽,張飛真聽諸葛的嗎?
夷陵之戰,孔明,趙雲,力勸劉備不要出兵,無效,結果怎麼樣不再重複。
你看曹丕怎樣評價夷陵之戰,當時探子把夷陵的地形,兵力配製情況反給曹丕,曹丕微微一笑,劉備不會打仗,幾百裡陣營怎麼互動。
戰場瞬息萬變,商埸亦如此,前期的諾基亞多利害,轉眼給蘋果,華為等一躍而上。這不能不說是老闆的責任吧?
別說,諸葛,龐統,就是水晶親自去了也屁用沒有,況且諸葛與龐統性格不一樣,觀點不同若龐統不死即是第二個李嚴。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