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動駕駛是百年汽車工業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正規化轉移,將重新定義汽車產業規則。汽車的產品定義將不再是 「行走的精密儀器」,也不只是一臺「行走的計算機」,而是「行走的第三空間」;車廠的角色將從傳統的汽車製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自動駕駛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關乎時間、生命,是重塑未來出行生態的關鍵技術。2018 年下半年以來,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現象級事件頻發,商業化序幕已經拉開。
本文約2萬4千字,分為上下兩部。本文為下半部分,請耐心閱讀。
政策:「綠燈」頻開,合法上路在即
國家層面:自動駕駛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國內頂層設計政策已出臺。製造強國離不開汽車強國,汽車強國離不開智慧汽車強國。全球眾多國家已將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納入國家頂層規劃,爭搶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求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之際搶佔先機。比如,美國交通運輸部於 2016 年 9 月釋出聯邦《自動駕駛汽車政策指南》,持續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監管與測試,並於 2018 年 10 月釋出《為未來交通做準備:自動駕駛汽車 3.0》,加強自動駕駛汽車與整個交通出行體系的安全融合。日本在 2017 年釋出《2017 官民 ITS 構想及路線圖》,公佈日本自動駕駛汽車發展時間表,提出 2020 年實現高速公路 L3 級自動駕駛功能,並在特定區域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應用。國內也已啟動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國家戰略規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車聯網(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多部檔案均對自動駕駛產業提出了清晰而具體的發展規劃。
地方政府「綠燈」頻開,自動駕駛政策、牌照和路測成為一場關於「城市名片」的競賽。考慮到汽車工業對於地方 GDP 的拉動作用以及自動駕駛的技術引領作用,國內地方政府對於自動駕駛技術可謂「綠燈」頻開。根據億歐統計,截止 2018 年底,國內已有 12 座城市和地區發放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並鼓勵相關企業開展商業化的試運營下專案,為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法規體系的建立提供必要支援。除了路測的支援之外,例如北京市等先行城市還發布了地方政府版的產業扶持政策(《北京市智慧網聯汽車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19 年-2022 年)》),自動駕駛產業已經成為一場關於「城市名片」的競賽。
國家層面指導意見有望出臺,監管有望不再缺位,確保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的「合法性」。目前的交通法規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要素——駕駛員,而且駕照、車險、交通法規等所有制度環節都假定「汽車是在人的操控下執行的」。而對於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而言(駕駛權逐步更替成機器),在現有的制度下,會引發一系列現實的困境,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如何判定哪輛車是事故責任方?自動駕駛車輛和傳統車輛的路權如何分配?自動駕駛車輛想要規模化的上路,離不開底層的法律監管的創新,來確保其基本的合法性。可以說,相對於已出臺的眾多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援,目前國內在關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法律監管方面是缺位的。但考慮到國內的整個法律體制相對於全球其他國家,更具有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監管特點;具有不同職能部門之間可以實現更好協調的優勢,我們樂觀地判斷,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合法性的監管檔案有望儘快出臺。最新的好訊息是,交通部部長李小鵬在 2019 年 2 月 28 日表示,將力爭在國家層面出臺《自動駕駛發展指導意見》,有望徹底掃除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的法律障礙。整體上,高等級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合法化的路徑,將跟隨技術的成熟度逐漸放開,先從簡單的高速公路路況開始,逐步開放城區等複雜場景,直至全場景。
預計至 2025 年,L3 的自動駕駛硬體改造成本約在 1900 美元/車。參考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MUMSS)、英飛凌、IHS、蔚來資本等多方產業報告以及多位產業鏈專家調研,我們拆解高等級自動駕駛(L3 及以上)的核心部件配置以及價格趨勢做出預測。其中,自動駕駛硬體改造成本最高的核心部件是鐳射雷達和計算平臺,也是現階段自動駕駛成本居高不下的最大障礙。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固態鐳射雷達等新的技術路線替代傳統機械式雷達,工藝成本有望顯著下降,帶動價格曲線下行;計算平臺則由於晶片設計廠考慮攤銷前期的研發成本,在小批次量產期間定價較高;在大規模量產後價格有望全面下降。綜合來看,我們預計技術創新將推動核心部件成本驟降,至 2025 年,L3-l4 的自動駕駛硬體改造成本約在 1900-4400 美元/車。
自動駕駛是百年汽車工業史上又一次偉大的正規化轉移,將重新定義汽車產業規則。汽車的產品定義將不再是 「行走的精密儀器」,也不只是一臺「行走的計算機」,而是「行走的第三空間」;車廠的角色將從傳統的汽車製造商向移動出行服務商轉型。自動駕駛是產業發展的必然趨勢,關乎時間、生命,是重塑未來出行生態的關鍵技術。2018 年下半年以來,全球自動駕駛產業現象級事件頻發,商業化序幕已經拉開。
本文約2萬4千字,分為上下兩部。本文為下半部分,請耐心閱讀。
政策:「綠燈」頻開,合法上路在即
國家層面:自動駕駛汽車已成為全球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國內頂層設計政策已出臺。製造強國離不開汽車強國,汽車強國離不開智慧汽車強國。全球眾多國家已將自動駕駛汽車發展納入國家頂層規劃,爭搶未來汽車產業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以求在汽車產業轉型升級之際搶佔先機。比如,美國交通運輸部於 2016 年 9 月釋出聯邦《自動駕駛汽車政策指南》,持續推進自動駕駛汽車的安全監管與測試,並於 2018 年 10 月釋出《為未來交通做準備:自動駕駛汽車 3.0》,加強自動駕駛汽車與整個交通出行體系的安全融合。日本在 2017 年釋出《2017 官民 ITS 構想及路線圖》,公佈日本自動駕駛汽車發展時間表,提出 2020 年實現高速公路 L3 級自動駕駛功能,並在特定區域實現 L4 級自動駕駛應用。國內也已啟動自動駕駛汽車發展國家戰略規劃,《汽車產業中長期發展規劃》、《智慧汽車創新發展戰略(徵求意見稿)》、《車聯網(智慧網聯汽車)產業發展行動計劃》等多部檔案均對自動駕駛產業提出了清晰而具體的發展規劃。
地方政府「綠燈」頻開,自動駕駛政策、牌照和路測成為一場關於「城市名片」的競賽。考慮到汽車工業對於地方 GDP 的拉動作用以及自動駕駛的技術引領作用,國內地方政府對於自動駕駛技術可謂「綠燈」頻開。根據億歐統計,截止 2018 年底,國內已有 12 座城市和地區發放自動駕駛道路測試牌照,並鼓勵相關企業開展商業化的試運營下專案,為自動駕駛汽車相關的技術標準和法規體系的建立提供必要支援。除了路測的支援之外,例如北京市等先行城市還發布了地方政府版的產業扶持政策(《北京市智慧網聯汽車創新發展行動方案(2019 年-2022 年)》),自動駕駛產業已經成為一場關於「城市名片」的競賽。
國家層面指導意見有望出臺,監管有望不再缺位,確保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的「合法性」。目前的交通法規都圍繞著一個關鍵要素——駕駛員,而且駕照、車險、交通法規等所有制度環節都假定「汽車是在人的操控下執行的」。而對於高等級自動駕駛汽車而言(駕駛權逐步更替成機器),在現有的制度下,會引發一系列現實的困境,例如:在交通事故中,如何判定哪輛車是事故責任方?自動駕駛車輛和傳統車輛的路權如何分配?自動駕駛車輛想要規模化的上路,離不開底層的法律監管的創新,來確保其基本的合法性。可以說,相對於已出臺的眾多產業政策的大力支援,目前國內在關於自動駕駛技術的法律監管方面是缺位的。但考慮到國內的整個法律體制相對於全球其他國家,更具有集中的、自上而下的監管特點;具有不同職能部門之間可以實現更好協調的優勢,我們樂觀地判斷,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合法性的監管檔案有望儘快出臺。最新的好訊息是,交通部部長李小鵬在 2019 年 2 月 28 日表示,將力爭在國家層面出臺《自動駕駛發展指導意見》,有望徹底掃除自動駕駛車輛上路的法律障礙。整體上,高等級自動駕駛車輛上路合法化的路徑,將跟隨技術的成熟度逐漸放開,先從簡單的高速公路路況開始,逐步開放城區等複雜場景,直至全場景。
預計至 2025 年,L3 的自動駕駛硬體改造成本約在 1900 美元/車。參考三菱日聯摩根士丹利(MUMSS)、英飛凌、IHS、蔚來資本等多方產業報告以及多位產業鏈專家調研,我們拆解高等級自動駕駛(L3 及以上)的核心部件配置以及價格趨勢做出預測。其中,自動駕駛硬體改造成本最高的核心部件是鐳射雷達和計算平臺,也是現階段自動駕駛成本居高不下的最大障礙。從產業發展趨勢來看,隨著固態鐳射雷達等新的技術路線替代傳統機械式雷達,工藝成本有望顯著下降,帶動價格曲線下行;計算平臺則由於晶片設計廠考慮攤銷前期的研發成本,在小批次量產期間定價較高;在大規模量產後價格有望全面下降。綜合來看,我們預計技術創新將推動核心部件成本驟降,至 2025 年,L3-l4 的自動駕駛硬體改造成本約在 1900-4400 美元/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