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樹原郭麗宏

    什麼是叛逆?叛是反叛,逆是相反,就是說孩子違背了父母的意願,有沒有想過為什麼孩子不聽你的?親子關係不夠好,父母認為做的一切全是為孩子好,但孩子接受不到你的好和愛,這只是你認為的好和愛,首先要搞好親子關係,尊重孩子,10歲的孩子已經開始有自我意識,遇到問題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多去想想,當孩子接收到你的理解和支援時親子關係好了,那自然而然孩子就會聽取你的建議和意見

  • 2 # 大妞小妞成長記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從對父母的依戀到逐步成長為擁有自我個性、想法的人,所謂的叛逆,很多時候是大人“一廂情願”的說法,孩子不聽話了,有自己想法了,不受大人的管控等了,實際上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是孩子成長的標誌,他開始不聽從父母的權威、開始有自己特立獨行的想法、做法——儘管有時候那是不成熟的。

     

    作為家長,需要做的是合理引導、避免孩子做出重大錯誤決策,這是一場與孩子鬥智鬥勇的過程。

     

    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三次重要的叛逆期:

    2歲左右:自我意識出現,凡事喜歡“不”

    7-9歲:自我意識發展“我是個小大人”,極力想掙脫家長的掌控,喜歡“唱反調”

    12-15歲:青春期,身體發育逐步成熟,心理還未跟得上,容易“矛盾、煩躁”等情緒出現。

     

    您的孩子10歲左右,應該是處於第二或第三次叛逆期早期,具體的行為表現可能要結合您孩子的情況來看待。如果這個階段的孩子引導的不夠,進入初中之後,青春期會更不容易溝通、教育。

     

    無論是哪個階段,對於家長來說,隨著孩子的長大,關注孩子的心理變化,理解和尊重孩子,與孩子好好說話(溝通)是基本的行為要求和心理準備。換言之,不要當他是個不懂事孩子,呼來喝去,更多的嘗試跟他平等對話,互相理解。以下的建議供參考:

     

    第一,   關注孩子的興趣。

    孩子隨著年級的增加,學業壓力也隨之增加,家長都希望孩子好好學習,如果此時,家長過分關注孩子在學校的成績、表現,忽視其他方面的需求,孩子會感到失落,因此,家長可以適當關注孩子感興趣的事物,跟孩子一起探討、開拓,讓孩子感覺你是他志同道合的“朋友”,拉近彼此的距離。

     

    當然,該階段孩子的學習習慣也是十分重要的,探索業餘愛好不等於忽視學校學習,家長可以透過一些學習規則,如“在完成學校作業的前提下,可以適當多給孩子一些時間投入在自我興趣上”或者轉換一種方法,讓興趣成為學習的催化劑,如,有些孩子喜歡看動畫片,家長可以允許他看,但看完後,用自己的語言表述,或寫一段動畫片的下一集預測,或觀後感等。

     

    第二,   傾聽、尊重和理解孩子。

    當孩子有自己的朋友、秘密時,家長不要疑神疑鬼,非要把行蹤追問的明明白白,甚至偷窺孩子的社交帳號等。遇到事情多跟孩子商量,不搞專權,適當放手,相信你的孩子。

     

    每天或定期的組織家庭的小會議,跟孩子溝通學校發生的事情,可以先從有趣的事情說起,建立良好的溝通氛圍。在溝通的過程中保持“冷靜”是很多家長做不到的事情,有些時候,聊著聊著,家長就開始發表建議了,這樣最容易不歡而散。

     

    能夠認真傾聽孩子的家長,必定是尊重和理解孩子的,所以,做個“宰相肚裡能乘船”的家長,需要不斷地實踐、練習,更需要擁有尊重和理解孩子的強大心理。

     

    第三,   不嘮叨,不說教,言傳身教。

    這個是很多媽媽容易犯的錯誤,“為了孩子”不停嘮叨、大道理說了一籮筐,但孩子去聽不進去。

     

    第四,   跟老師多溝通。

     

    孩子的大部分時間在學校,因此,他的行為表現,老師是非常清楚的,但老師也非常忙碌,不可能每天跟不同的孩子家長一一細說,這就需要家長定期不定期的問一問老師,孩子的表現怎麼樣,哪裡需要家長配合的?這樣可以家校合作,幫助孩子把問題及時發現、及時的處理。

    這一點是很多家長容易忽視的地方,覺得把孩子交給學校,老師沒找就不用管了,試想,如果等到老師主動找家長,孩子的問題應該不是一朝一夕了吧~

    希望以上回答對你有用~

  • 3 # 樊登心理

    10歲左右的孩子,從生理和心理兩方面決定了其叛逆:

    生理上,孩子開始發育,骨骼肌肉變得強壯,身體充滿能量,感覺強大的孩子會透過挑戰父母來證明自己

    心理上,10歲左右的孩子,自尊心特別敏感,孩子反對父母,挑戰父母,跟有沒有道理無關,純粹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為了自尊心而反對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監管科技和監管沙盒如何發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