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鵬崽讀書

    史蒂芬·柯維的《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這本書裡面告訴我們——要獲得個人的成功,你得遵循以下三個習慣: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

    習慣一、積極主動——個人願景的原則。

    “積極主動”不僅指行事的態度,還意味著人一定要對自己的人生負責。個人行為取決於自身的抉擇,而不是外在的環境,人類應該有營造有利的外在環境的積極性和責任感。

    “積極主動”就是不把自己的行為歸咎於環境、外界條件或他人的影響,而是根據自己的價值觀有意識的選擇。

    與積極主動相對應的就是消極被動,消極被動的人很容易受到外界條件的干擾和控制,比如:今天天氣晴朗他就興高采烈;今天下雨他就鬱鬱寡歡;又或者別人以禮相待,她就笑臉相迎;別人一句話不對,自己就難受一整天。

    作者還提出了一個“關注圈”和“影響圈”的概念。你關注的、感興趣的那些東西就構成你的“關注圈”,比如,健康、子女、事業、工作等等。

    我們可以掌控的,就是我們的“影響圈”。

    “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他們專心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他們的能量是積極的,能夠使影響圈不斷擴大,擴張和成長。

    反之“消極被動”的人則會全神貫注於“關注圈”,他們經常關注超出個人能力範圍的事情,結果越來越怨天尤人,並不斷為自己的消極行為尋找藉口,錯誤的焦點產生了消極能量,再加上對力所能及事情的忽略,就造成了“影響圈”日益縮小。

    習慣二、以終為始——自我領導的原則。

    “以終為始”,就是以你的人生目標作為衡量一切的標準,即由個人最重視的期許或價值觀來決定一切。說明在做任何事之前都要先認清方向。

    比如我們可以做這樣一個思想實驗,如果我們已經去世,我們希望別人在我們的墓碑上留下一句怎樣的評價。這句我們希望刻在墓碑上的評價,就是我們這一生的追求,這就是我們作為這一生做事和思考的最高原則。

    以終為始的一個原則基礎是,任何事都是兩次創造而成:我們做任何事都是,先在頭腦中構思,及智力上的或第一次的創造;然後付出實踐,及體力上的或第二次創造。

    比如我們要建一棟房子,我們首先得在腦海中構思這棟房子的樣子,也就是我們的設計圖;然後才能在實際的土地上建造起這棟房子。

    以終為始的另一個原則基礎是,自我領導,但領導不同於管理,領導是第一次的創造,必須先於管理,管理是第二次創造。用彼得·德魯克的話說就是:“管理是正確的做事,領導則是做正確的事”。管理就像是有效的順著成功的梯子往上爬,領導就是判斷這個梯子是否搭在正確的牆上。

    “以終為始”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撰寫一份個人使命宣言,這個宣言就好比是在我們死後要刻在我們墓碑上的那句話。它是人生哲學或基本信念,主要說明自己想成為怎樣的人,成就怎麼樣的事業,以及為此奠基的價值觀和原則。

    比如:我的使命是——透過自己對“讀書”的持續踐行,讓更多人看到“讀書”的好處,從而影響更多人加入“讀書”的隊伍中來。這裡所說的讀書,不是我們平時所講的上學的意思,而是指閱讀一本書。

    習慣三、要事第一 ——自我管理的原則。

    要事第一的意思就是,首先做那些最重要的事情,而不要將精力耗費在那些不重要的事情上面,因為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我們要用有限的時間和精力創造出最大的價值。

    要做到要事第一,我們首先得知道那些事情是最重要的,這就要用到“時間管理矩陣”這個工具。

    時間管理矩陣,就是用事情的重要程度和事情的緊急程度這兩個維度,將表格分為四個象限。一象限為重要且緊急的事情;二象限為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三象限為不重要但緊急的事情;四象限為不重要且不緊急的事情。

    我們這裡所說的重要的事情指的是第二象限的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德魯克曾經說過:“高效能人士腦袋裡裝的不是問題,而是機會”。高效能人士的思維定式是預防型的,他們總是能夠防範於未然。

    個人管理四步驟:

    001確認角色。確認角色就是要寫出你自己的關鍵角色。

    002選擇目標。選擇目標就是思考下一個周計劃中的每一個工作列,你最想做的一兩件要事,作為你選定的目標。

    003安排進度。安排進度就是為每一專案標安排具體的實施計時時間。

    004及時調整。及時調整就是根據突發事件人際關係的意外發展的嶄新機會,對每天的要務安排進行適當調整。

    史蒂芬·柯維告訴我們——如果能養成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這三個習慣,我們就能獲得個人層面的成功。

  • 2 # Oo夢無涯oO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這本書是改變人的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的一本經典書籍,精選了柯維博士“七個習慣”的最核心的思想和方法。透過讀這本書將會教會我們如何管理和培養這7個好習慣。無論在生活還是工作中,這7個好習慣都會讓我們受益良多。

    讀了這本書,我把它分為3部分:

    1、什麼是習慣?

    2、七個習慣的詳解。

    3、七個習慣的關係

    目錄

    · 1 什麼是習慣?

    · 2 七個習慣有哪些?

    · 2.1 積極主動

    · 2.2 以終為始

    · 2.3 要事第一

    · 2.4 雙贏思維

    · 2.5 知彼解己

    · 2.6 統合綜效

    · 2.7 不斷更新

    · 3 七個習慣的關係

    什麼是習慣?

    一個人的一天的行為中,大約有5%的是非習慣性的,而其他95%的行為都源於習慣。什麼是習慣?比如,我們早上起床刷牙就是一種習慣。再比如,把雙手十指交叉,緊緊握在一起,不要鬆手。你會發現,有的人把右手的拇指放在最上面,有的人把左手的拇指放在最上面。如果讓他們故意改變一下,他們會變得很彆扭。這就是習慣。簡單的講習慣就是把思考腦中的邏輯,透過反覆訓練,變成反射腦中的習慣,然後用習慣指導一生。

    史蒂芬.柯維說:想法產生行動、行動養成習慣,習慣變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我們可以找到一件確定要做的事情,然後運用21天的時間,養成習慣。

    七個習慣有哪些?

    積極主動

    社會環境認為,環境與條件對我們起著決定性的作用。但並等於凌駕於一切之上,甚至改變我們的命運。我們的行動建立在原則和價值觀的基礎之上,而非一時衝動和為環境所迫。人類擁有選擇的自由,這也是人與動物之間最大的不同。二戰結束後,弗蘭克爾寫了一本著名的書《活出生命的意義》,在書中說:選擇態度的自由,是人可以擁有的最後一項自由。看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的集中於哪些事物,就可以大致判斷出他是否積極主動。作者將我們關注的問題分為兩類:關注圈和影響圈。我們要把關注點放在影響圈上而不是關注圈。為什麼這麼說呢?

    關注圈,是指我們所關注的問題。包括健康、子女、婚姻等。而影響圈是指我們能夠影響和改變的事情,比如學習、工作。如果我們將注意力放在關注圈上,只會造成內部影響圈的縮小。而太多的精力用於關注圈會變得過於消極,二者相結合之後,我們的影響圈不可避免的會越來越小。積極主動的人和消極被動的人主要的區別就在於,積極主動的人專注於“影響圈”,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比如培養孩子,他們可以把影響圈不斷擴大。而消極被動人只會關注於“關注圈”,緊盯著自己的弱點以及自己無法做到的事情,結果就會越來越怨天尤人,不停抱怨,消極對待,從而自己的影響圈越來越小。

    我們怎樣可以不受外部環境或別人左右,積極獲得主動權呢?

    1、在刺激和迴應之間,給自己思考的時間。

    當別人提出一個大膽的問題或者想法時,我們不要馬上說“不可能”而是要靜下心來思考30秒,想想這個問題是真的不可能嗎?

    2.用積極的語言代替消極的語言。

    語言代表了我們的心聲。面對困難的事情時,我們會這麼想:我這輩子也無法改變。這麼做,只是把“無法改變”的責任推給了命運。我們要試著用積極的語言替代消極,比如,我們可以這麼說:“我能夠換一種方式去做這件事情”。這時,我們會轉變思維,從不同角度去思考問題,分解任務,把困難的事情簡單化。

    3.減小專注圈,擴大影響圈。

    我們怎麼才能積極主動,把自己的時間和精力聚焦到影響圈呢?比如:我們不能影響北京的房價,但是我們可以增加自己的能力,賺更多的錢;我們不能影響老闆的脾氣,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向上管理。任何事情不是一成不變,只要轉變思維,尋找突破點,困難的事情也就不會那麼困難了。

    以終為始

    以終為始是我們需要養成的第二個習慣。

    舉個例子:

    假如我們要蓋一座大樓,我們不能上來就開始幹。而是首先要進行設計:基礎設計、主體設計、外牆設計、景觀設計等等;接著根據設計,設計出建築圖紙、結構圖紙等,最後拿著圖紙開始幹。我們心中一定要有“終”,才知道怎麼開始。這就是我們所說的以終為始。怎樣才能養成以終為始的習慣呢?

    1.確定目標。

    有一個故事,說的是在西撒哈拉沙漠中有一個小村莊比賽爾,它在沒有被發現之前,還是一塊貧瘠之地,那裡的人沒有一個走出過大漠。據說不是他們不願離開那 兒,而是他們嘗試過很多次都沒能走出去。當一個現代的西方人到了那兒,聽說了這件事後,他決心做一次試驗。他從比賽爾村向北走,結果三天半就走出來了。經過此事,他終於明白比賽爾人之所以走不出大漠,是因為他們根本就不認識北斗星。因此,他告訴當地的一位青年,要想走出大漠。只要白天休息,夜晚朝著北面那顆星走,就能走出大漠。那個青年照著他的話去做,三天後果然來到了大漠邊緣。青年人也因此成了比賽爾的開拓者,他的銅像被豎在了小城中央,銅像的底座上刻著一行字:新生活從選定目標開始。我們只要確定了目標,朝著這個目標出發,我們就一定會成功。

    2.堅持原則。

    有了目標之後,我們還需要有基本原則,想必大家聽過這麼一個典故。

    董宣是洛陽縣令。當時湖陽公主的家奴白天殺了人,因為藏匿在公主家裡,官吏無法抓捕。等到公主出門,就用這個家奴陪乘,董宣在夏門外的萬壽亭等候,攔住馬車,用刀圈地,大聲數落公主的過失,呵斥家奴下車,接著便把家奴打死了。公主立即回到宮裡向光武帝告狀。光武帝極為憤怒,召來董宣,要用鞭子打死他。董宣磕頭說:“希望乞求說一句話再死。”光武帝說:“想說什麼話?”董宣說:“皇帝您因德行聖明而中興復國,卻放縱家奴殺害百姓,將拿什麼來治理天下呢?臣不用鞭子打,請求能夠自殺。”當即用腦袋去撞擊柱子。光武帝命令小太監扶著董宣,讓他磕頭向公主謝罪,董宣不答應,皇帝強迫他磕頭,董宣兩手用力撐地,不肯低頭。公主說:“陛下過去做百姓的時候,隱藏逃亡犯和死刑犯,官吏不敢到家門。現在做皇帝,難道威嚴還不能施加給一個縣令嗎?”光武帝笑著說:“皇帝和百姓不一樣。”當即命令:“讓縣令出去!”賞賜三十萬錢,董宣把它全部分給手下眾官吏。從此捕捉打擊依仗權勢橫行不法的人,沒有誰不害怕得發抖。京城稱之為“臥虎”。歌頌他說:“有董少平在的地方就沒有人擊鼓鳴冤。”

    做人要不畏強權,堅持自己的原則。每個人都應該有一個底線,該讓步時讓步,觸碰到自己的原則要堅決說“不”。

    3.做好計劃。

    1911年,英國的斯科特和挪威的阿蒙森展開了一場比賽,較量“誰是第一個到達南極點的人”。最後的結果是。阿蒙森勝出。阿蒙森為什麼會贏?因為他贏在了計劃上。首先,他準備了充足的物資。5個人準備了3噸物資(而斯科特17個人只准備了1噸的物資)。其次,他做了充分的研究。他在去南極之前,專門跟因紐特人住了一段時間,他發現狗不會出汗而馬會出汗,所以他選擇用狗來運輸物質。(而斯科特恰恰相反,結果馬跑起來會出汗,在那麼寒冷的天氣下,很快就被凍住了);不管天氣怎麼樣,阿蒙森堅持每天前進30公里,保持體力(斯科特則視天氣而定)。

    雖然最後斯科特也抵達了,但是死在了返回的路上。因此,做任何事情前都要做好充分的準備。很多人雖然看起來忙碌不已,或者自己覺得滿足、享受,但這種享受可能面臨著失敗。

    要事第一

    主動“幹掉”一切“不重要也不緊急”的事情,拒絕大部分,“緊急但不重要”的事情,專注於“重要但不緊急”的事情,讓自己“忙,但不焦慮”。

    怎麼做?四象限矩陣會告訴我們應該怎麼做。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插圖

    雙贏思維

    “雙贏思維會徹底提升一個人的格局。合作一定要讓雙方都獲得價值,如果一方獲得的價值是建立在另一方的損失之上,這樣的買賣不做也罷”。有一次,馬雲參加阿里巴巴銷售人員的培訓,發現培訓老師在講“如何梳子賣給和尚”。他聽了5分鐘之後很生氣,立刻將這個培訓老師開除了。

    這是為什麼呢?馬雲說:把產品賣給這些不需要產品的使用者,我認為是騙術而不是銷售術。雙贏思維是尋求共同利益,是潛在的動機,從中產生理解和協作的態度。我們要從“我贏”的思維轉化為“我們贏”的思維。

    知彼解己

    雙贏思維的前提,是理解別人;把心放在別人身上,先去感受別人的快樂、憤怒、痛苦、激動,然後聆聽。只有先去理解被人,才能得到別人的理解。

    有位眼科醫生為病人配眼鏡,居然拿下自己的眼鏡給病人試戴,並一再強調這眼鏡我已經戴了好幾年,你就先拿回去戴吧。 病人問:“這行得通嗎?” 醫生說:“我戴的時候一切都很好,你多試試,一定會改善的。” 病人:“這樣做真的行得通嗎?”醫生卻說:“相信我,可以的,你看我戴了十多年,不是都好好的,你只要回家多試試就成了。” 病人:“可是我現在看到的東西都是歪七扭八,地都是斜的,我走路都有問題呢!” 醫生:“別緊張,心情放輕鬆,只要有信心,你一定可以克服困難的,回去吧!”

    這個故事是不是很搞笑,沒有開始診斷就已經開始治療。很多人也是如此,期待別人的理解,卻忽視要先去理解別人。我們應該如何養成知彼解己、有效傾聽的習慣呢?

    1.用心理解。

    心理學家認為,整體喜歡的程度=55%面部表情+38%聲調+7%語言內涵。我們要訓練自己用眼睛看對方的肢體語言。比如雙手交叉,拇指打轉,代表不耐煩;雙手抱臂,向後緊靠,代表抗拒;上身靠立,淺淺而坐,代表緊張。還要訓練自己用心理解話外之音。對方說“哦,原來你是這麼認為的”,通常表明他不同意。

    2.移情聆聽。

    我們要把心放在對方身上,先感受對方的快樂、憤怒、痛苦和激動,然後聆聽。這是一種技能,更是一種態度,也是知彼解己的關鍵。

    3.戒掉“自傳式”迴應。

    我們不要隨便接過一個話頭來,都能自己說半個小時,或者用自己的價值觀、對事情的有限認知,輕易的給出建議。

    四種自轉式迴應:價值判斷、追根究底、好為人師、自以為是

    比如:

    建議: 我想你應該

    比較:“這算不了什麼。你聽聽我的經歷

    說教:“如果你這樣做……你將會得到很大的好處。

    安慰:“這不是你的錯:你已經盡最大努力了。

    回憶:“這讓我想起

    否定:“高興一點。不要這麼難過。

    同情:“哦,你這可憐的人

    詢問:“這種情況是什麼時候開始的?”

    辯解:“我原想早點打電話給你,但昨晚

    糾正:“事情的經過不是那樣的。

    √兒子說:“上學真是無聊透了”,

    父親說:“你對上學有很深的挫折感”

    兒子說:“沒錯,學校的東西根本不實用”

    父親說:“你覺得讀書對你沒什麼用”,

    兒子說:“對,學校的不一定對我有用。你看喬伊,他現在修車技術一流,這才實用。”

    父親說:“你覺得他的選擇正確。”

    兒子說:“嗯,從某個角度看確實如此。現在他收入不錯,可是幾年後,或許會後悔。”

    父親說:“你認為將來他會覺得當年做錯了決定”。

    統合綜效

    統合綜效的要點是尊重團隊中每個人的個體差異,同時重視個人參與在團隊中的作用。

    講個小故事:

    金秋十月,森林裡一年一度的體育運動會就要召開了。太陽村落的黑熊教練認為只有讓他的隊員全面提高各體育專案的水平,才能在運動會上取得好的成績。於是,黑熊教練針對鴨子、兔子、松鼠在運動上的薄弱專案展開了魔鬼式的訓練。

    鴨子的游泳技術頂呱呱,甚至超過了教練的水平,飛行成績也相當不錯,只有跑步最差,因此黑熊教練總是讓他勤練跑步,還為此放棄了游泳訓練。到最後,鴨子的腳蹼嚴重受傷。在運動會的賽場上,游泳成績只取得了第五名。

    兔子本來是班裡的跑步冠軍,但是在無數次練習游泳之後成績仍不能提高,經不起打擊,最終精神失常。無法參加運動會。

    松鼠是一個爬樹高手,可是黑熊教練總想強化一下他的跳高技巧。高強度的練習害得他腿部抽筋,結果爬樹比賽中只得了第六名。如果黑熊教練可以發揮他們各自的優點,揚起長,避其短。不只一味的要求他們成為全能,而多注意培養他們的專能。那麼,太陽部落在運動會上的成績就不會像現在一樣了。

    因此,只有透過協作,揚長避短,才能找到第三方案。那我們應該如何做呢?

    1、擁抱差異,感激多樣性。

    我們應該尊重觀點的差異,感激團隊的多樣性。從價值的角度來看,多樣性才是創造力的源泉之一。只有多樣性才能激發奇思妙想。

    2.從報仇,到妥協,到合作。

    最差的合作是報仇,這樣只會兩敗俱傷。雙方各讓一步達成妥協,對大家都好。而合作是互幫互利。

    3.共享目標,創造性合作。

    與人合作需要找到共享的目標。比方說瞎子看不到路,瘸子走不了路,兩人都寸步難行。那麼雙方的目標不是嘲笑對方而是走路。那麼,瞎子可以揹著瘸子走路,而瘸子可以給瞎子指路。就是這麼個道理。

    不斷更新

    一位旅行者在森林中看到一個人正在埋頭鋸樹,於是問道:“你在幹什麼?”“沒看見我在鋸這棵樹嗎?”旅行者驚呼:“看你累成這樣,鋸了多久?”“五個多小時了,我都快累死了,這活兒真不好乾!”“那你幹嘛不停下來,把鋸子磨快一點再接著幹,肯定比現在快得多”“別開玩笑了,我可沒時間磨鋸子,鋸樹還忙不過來呢。”把鋸子磨鋒利才能更快的把活幹完。這也就意味著在生活中需要從4個方面來給予持續不斷的關注和革新。身體、精神、智力和社會/情感,對自己不斷更新。

    1.身體。

    如果想要在事業上和生活上變得更優秀,我們就必須有充沛的體力和旺盛的精力。基層工作者靠體力,中層靠智力,而頂級的企業家又返回來靠體力。我們需要注意飲食健康、充分的休息、定期的運動,以及養成有規律的作息習慣。

    2.精神。

    強大的精神力也是需要訓練的。書中給出的建議是更新承諾、重新說明方向和目標,一起祈禱和做禮拜,一起閱讀能提升心靈的文學作品。

    3.智力。

    多讀書。學習新事物,分享想法。雖然如今網路上有很多內容,但不大部分都是碎片化的。每當我寫一篇文章的時候,會把自己挑戰的體無完膚。我們可以嘗試每個季度、每個月、甚至每週讀一本書。如果沒有時間的情況下,可以透過別人的分享解讀來,幫助你快速提取書中的精華。

    4.社會/情感。

    社會關係和情感連線,也就是必須不斷的訓練、持續積累的。可能你會問怎樣建立自己的人脈,我們能給予什麼樣的價值,就會認識什麼樣的人。如果不能用價值來灌溉人脈,那就用人品來進行抵押。

    七個習慣的關係

    積極主動、以終為始、要事第一,是從依賴期到獨立期需要養成的重要習慣,也是三個重要的思維轉換。積極主動幫助我們把思維轉換為“我可以對自己的行為和選擇負全責”;以終為始,幫助我們把思維轉換為“我可以採取行動之前,先用心智創造結果”;要事第一,幫助我們把思維轉換為“我可以讓次重要的事情為更重要的事情讓路”。這三個習慣幫助我們到達獨立的“個人成功階段”。雙贏思維、知彼解己、統合綜效,是從獨立期到互賴期需要養成的習慣,幫助我們達到互相依賴的“公眾成功”的階段。而“不斷更新”幫助我們磨礪前面6個習慣,讓我們變得越來越成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菜鳥如何進行seo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