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蘭影竹風
-
2 # 明熙看歷史
北宋自宋太祖趙匡胤建國開始即奉行重文抑武的國策,可惜矯枉未免過正,太宗以後更加變本加厲,猜忌武臣,在這種情形之下,怎麼能產生優秀的將帥之才。偶爾出來一兩個出類拔萃的將領,也禁不起君王的猜忌、文臣的壓迫和疑謗,從而武人避免不了悲慘的結局。無怪乎宋代對外屢戰不克,頻遭外患的侵擾,終至於亡國了。
宋太宗趙光義說:“國家若無外憂,必有內患。外憂不過邊事,皆可預防;惟奸邪無狀,若為內患,深可懼也。帝王用心,常須謹此”。1、生平簡介狄青出生於1008年汾州西河(今山西汾陽市)人,出身貧寒,16歲因為哥哥跟同鄉打架鬥毆,狄青代兄受過,被“逮罪入京,竄名赤籍”,因此臉上刺字被編入御馬直,當上了一名騎兵,開始了他的軍旅生涯,善於騎射,人稱“面涅將軍”。
2、軍旅生涯在宋夏戰爭中,狄青開始嶄露頭角,逐漸展現出軍事才能,他每戰戴銅面具、披頭散髮、衝鋒陷陣、西夏軍均望風披靡,沒人敢擋,作夏作戰中前後大小打了二十五場戰鬥,中亂箭多達八次,從而立下了卓越的戰功。
經略判官尹洙欣賞他並推薦給經略使韓琦、范仲淹,並說:“這是良將之材”。范仲淹對他說:“將帥不知古今歷史,就只有匹夫之勇”。送《左氏春秋》給他學習,從此狄青改變志趣,發奮讀書,終於精通秦漢以來將帥的兵法,因此更加知名。
皇祐年間廣源州蠻儂智高舉兵造反,一直打到廣東。宋仁宗幾次派兵征討,均損兵折將,大敗而歸,就在舉國騷動,滿朝文武惶然無措之際,狄青自告奮勇請戰,夜襲崑崙關一戰而下遂平儂智高。
崑崙關之戰即是狄青軍旅生涯的巔峰之戰,也是受到文臣猜忌的頂點。
3、生不逢時班師回朝後,狄青升為樞密使,做了宋朝的國防部長。可是立有大功的狄青一方面被朝廷任命為樞密使,另一方面卻被皇帝和大臣猜疑。臣僚百官紛紛進言,不僅始終反對狄青作官者如王舉正竟以罷官威脅,就連原來屢屢稱頌狄青戰功,譽之為良將的龐籍、歐陽修等人也極力反對任命狄青。
文彥博請書請罷免狄青,宋仁宗說:“狄青是忠臣”,文彥博立即反駁說:“太祖豈非周世宗忠臣”。
制誥官劉敞上書說:“天下有大憂者,又有大可疑者,今上體平復,大優者去矣,而大疑者尚存”,竟把狄青樹為朝廷最大的威脅。在這種猜忌,疑慮達到登峰造極的時候,謠言紛起,有人說狄青家的狗頭正長角,有人說狄青的住宅夜有光怪,就連京師發水,狄青避家相國寺,也被認為是要奪取皇位的行動。
4、憤憂而終嘉祐元年(1056年)朝廷免去狄青樞密使之職,離京出判陳州。狄青到陳州之後,朝廷仍不放心每半個月就遣中使撫問,名曰撫問,實則監視。這時的狄青已被謠言中傷搞得惶惶不安,每次使者到來他都要“驚疑終日”,惟恐再生禍亂。嘉祐二年(1057年)二月,狄青嘴生毒瘡,憤憂而死。
狄青生前,被視為朝廷的眼中釘,必欲拔之而後快,他含冤而死,卻受到了禮遇和推崇,仁宗在禁苑中為他舉哀,追贈中書令,賜諡“武襄”。
可這又什麼用呢?生在宋朝真是武人的悲哀呀。
回覆列表
第一個,皇帝不立太子;第二個,是朝廷缺乏賢能的人;第三個,你應該罷免一個人的官職,就是當時的樞密使狄青。
皇帝沒有迴應罷免狄青的事,歐陽修又繼續上書要求罷免狄青,後來狄青就被罷免,鬱鬱而終!
狄青出身低薇,在軍中憑著戰功一步一步做到樞密使,但宋朝因趙匡胤武將政變奪得皇位,所以一直提防武將造返,重用文官,狄青作為武將身居高位,成了文官集團的眼中釘,文官集團的同僚覺得狄青是叫化子登了大雅之堂,跟他們平起平座羞辱了他們,欲除之而後快!這就是儒家教化下尊卑制度產出的虛偽勢利文人的禍害!由於當時國家相對安定,武人作為用還不太突出,所以沒有人為狄青喊冤和著書立傳!
中學時讀《醉翁亭記》,剛被貶官的歐陽修修文中時時自謂太守,就感覺歐陽修的口氣是高高在上的!無故構陷狄青,是為皇家衛道者而拆國之棟樑,非出於憂國為民之考!宋朝武將政治地位低,但當時宋朝周圍強敵環伺,而歐陽修卻比皇帝還著急,忌妒武人得了高位,急著為皇家衛道,不思天下長久,鼠目寸光!無故抨擊同僚,自以為是,自以為能,沽名釣譽,言論雖大,其行則未做出任何利國利民之壯舉!反而構陷忠良,誤國誤民!歐陽修雖有文才,最終只不過是營營苟苟之人!文學在華人心中的地住很崇高,但我們要正確看待文人!
記住我們人民的大英雄狄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