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教育秀秀看
-
2 # 老徐說事999
1、這個年紀的小孩子有這種思想也很正常,特別是你家的寶貝是奶奶帶的多。
一般老人都是比較慣孩子的,平時都是圍著孩子轉,
你們一般不帶孩子,偶爾帶一下肯定也覺得虧欠孩子,
想補償他一下,
所以這就更造成了他的以自我為中心了。
想要解決這個問題,不是一時半刻就可以糾正過來的。
首先,家庭氛圍一定要調整,
讓孩子明白,家庭關係中,第一位的是夫妻關係,然後才是親子。
爺爺奶奶一定要改正自己的做法。
2、其實這個事情,換一個角度想,
是你家孩子性格比較開朗,喜歡跟小朋友們玩,
這未嘗不是件好事。
但一定要教育好孩子,
小朋友有跟他玩的權利,也有不跟他玩的權利,
想要多交一些好朋友,
最重要的是從我做起,讓自己變得值得別的小朋友交往才可以。
3、孩子,就是一張白紙,
你畫成什麼樣,他就是怎麼樣,
教育這條路上沒有捷徑,更沒有天生的完美孩子,
需要的是家長的耐心和付出。
-
3 # 暖爸萌媽育兒記
每個孩子,都是以自我為中心的。因為他們的三觀還沒有完全形成,自然也分不清楚是非對錯,總認為自己就是這個世界的主,自己的一切行為就是對的。
但是,如果這種性格過於嚴重的話,就不好了,必須嚴重影響他們幼兒世界的社交。所以,父母們要想辦法幫他們矯正。
在這裡又要詬病一下隔代教育了。這樣的模式對孩子的影響是相當明顯的。題主家的孩子之所以會那樣,這便是最為主要的原因。老人家過分寵溺孩子,自然就助長了他的這種性格。在爺爺奶奶那邊,他很可能就是個頤指氣使的小皇帝吧?
想要改變孩子,單從語言上來勸誡必然收效甚微,因為孩子聽不懂你的那些大道理,也沒耐心聽。所以,我們應該從環境來入手。
平時,我們多帶孩子去參加一些成人的聚會。成人世界裡是不存在那種唯我獨尊的。在大人的言傳身教之下,即使他分不清對錯,也會受到相應的影響。因為,孩子是最喜歡模仿別人的。
然後,再讓他去跟同齡人相處。不過物件以及環境要經過大人刻意的安排一下,就像根據劇本走那樣,讓孩子們在一起玩一些相應的遊戲。從而讓孩子認識到,大家都是獨立的個體,而且都是相互平等的。
大人只要有耐心,孩子就會慢慢地改變,從而融入同齡人的世界裡去。
-
4 # 老老畢的號
遇到這種情況要教育孩子要小朋友和你玩。必須首先主動和小朋友一起玩,要合群。懂得有玩具一齊玩。這時家長不止要鼓廠動他做得好的,(譬如有一次他拿玩具和小夥伴玩,家長及時表示讚賞),於是他就會會養成習慣了。和夥伴玩了。當然家長還要教育孩子要和夥伴友好相處,平等待人,兒童的可塑性強。慢慢地會改變的。
-
5 # 吳桂清9
這種情況在一般的情況下,都屬正常,未成年小孩的特點是沒有準確的定性,今天跟這個小孩好,明天跟那個小孩好,這是常見的事。
未成年小孩的身心和生理每天都隨著時間與環境而變化,逐漸在認知適合於自己的喜歡和愛好,小孩每天的成長都有新的變化,新的啟發,新的思維。別人的小孩不跟你孩子玩,那應該從自己孩子的每天變化找原因。孩子的成長過渡,作為家長就該知道孩子的特點,特常、特性來關注孩子的培養和教育,千萬別給孩子養成拿著任性當理由的習慣。
-
6 # 13180318885
有些孩子隨然是孩子,有時候也讓人挺煩的,我家孩子每天跟一個鄰居家孩子玩,鄰居孩子自己的玩具從不讓別人踫,我孩子買的新玩具卻得讓他玩個夠,玩不夠還得捎家去,家長還從來不給還回來,再去要早玩爛了,有一次我買了兩根火腿腸,一人一根,鄰居孩子三二口就吃完了,再搶我孩子的,我孩子拿一瓶奶喝,鄰居孩子看著趁不注意搶了就跑回家,他媽媽一句也不說孩子,別說孩子不願意跟他玩,我都不讓孩子跟他玩,
-
7 # 空貝殼之聲
小朋友有小朋友的社交圈,與小朋友玩就是小孩子開始練習社交的過程。可以跟孩子溝通一下,瞭解為什麼別的小朋友不和他玩,和他一起分析一下原因:是不是太久沒見生疏了?還是共同話題少了?有沒有主動去找其他小朋友聊天?
小孩子自我為中心是正常的,平時多教教他以同理心處理問題,例如,分享食物時,可以問問孩子,如果別人不和他分享好吃的食物,他高興嗎?
老人寵孩子也是正常的,不要過多苛責老人,因為小孩子的事苛責老人,讓孩子看到了,那不是讓他更以自己為中心了嗎? “你看,奶奶因為我不聽話就被罵了,什麼事都和我有關......”
放心讓孩子自己去處理吧!小孩子很聰明的,過段時間他就會找到和其他小朋友玩的辦法了,家長不需要過多幹預,你需要做的就是多些聆聽,多些鼓勵。
回覆列表
這個階段的孩子的心理特點就是以自我為中心的。所以呢,他就會想到用控制別人一定要跟我玩兒的一個想法。但是呢,只要我們要讓孩子慢慢地體會到他是控制不了別人的。那他想要跟其他小朋友一起玩,就要學會慢慢的學會交往,一方面呢,老師就會引導孩子如何交往,家長在家裡教育孩子。一起互動的時候,要讓他體會到,有些時候是不可以滿足她的想法的。讓他慢慢地接受並做出改變。或者是調整。第二方面呢,家裡面如果有老人參與教育的話。確實呢,老人會容易把雙倍的愛給與到我們的孩子那從而會忽略我們孩子的自我體驗。最終會導致我們孩子的各項的生活技能啊,交往能力的減退。
那我給家長的三方面的建議:第一,全家人關於孩子教育的問題,一定要達成一致性的溝通。最後的結果就是,教育歸父母養育歸老人合理的分工會事半功倍,第二,父母增加與孩子互動的機會多帶孩子參加一些聚會呀,一些集體性的遊戲呀,還有一些社會性的活動。我們家長可以創造一切,可以鍛鍊孩子的機會,在生活中慢慢地引導孩子學會交往。第三,接納孩子的情緒允許孩子當遇到不愉快的事情的時候,他就會用哭鬧的形式來表達,我們接納她,讓她哭,一會兒讓他去哭鬧,一會兒。之後呢,我們來同理孩子的感受,比如說,你是說小朋友不跟你玩兒阿,我要是小朋友不跟我玩兒,我也挺難受的,寶貝兒,你一定很難受吧,之後引導他學著去想辦法解決這個問題啊,那你怎麼辦呀,他說明天不去幼兒園了,哎喲,那你不去幼兒園小朋友更不能跟你玩兒了,那這樣你去幼兒園你去。你給他們一起看書,或者給他們分享一個其他的東西。引起大家的關注,這樣他們就會跟你玩兒了呢,我們可以給她出一個主意。當然最主要是要讓孩子自己學會解決問題。第三方面,一定要堅持持續性的送孩子入幼兒園。其實這個階段就是他對幼兒園的生活不太適應。一旦孩子適應了幼兒園的一日生活。那麼他自然而然的就會融入到集體當中。那當然幼兒園的教育一定會讓我們的孩子學會交往,再加上家庭的配合,相信我們的孩子會越來越好。
馬秀老師:長頸鹿幼兒園園長,兒童心理行為諮詢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