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方山中人

    二者的情況不同,先看春秋戰國。

    春秋戰國時期,那時候的九州中原,地方相對後世要小,而且,這段時期,華夷界限明顯,大國有尊王攘夷,護衛華夏的責任感,比如齊桓公,九合諸侯,多次擊敗夷狄,幫助許多國家復國,保護中原文明,為華夏文明的存續做出了巨大貢獻。這樣在尊王攘夷這個政策下游牧民族就無法擊破像秦、晉、齊、燕這樣的前線諸侯國來實現對中原的征服,遊牧民族反而要時刻面對來自諸侯侵奪牧場領地的威脅。雖然到了戰國時期,尊王攘夷口號不再提起,各國之間也開始相互攻伐,但對於北方胡族,仍然採取一致對外的態度,所以可以抵擋外族入侵。

    反觀西晉,家大業大,統一南北,但北方胡人部落眾多。早期,憑藉強大的國力和軍事,可以壓制他們這些胡人,但西晉末年的八王之亂,o(︶︿︶)o 唉,雖說是八王之亂,可前前後後牽扯的可遠不止這個數,前後長達十六年,嚴重的消耗了西晉國力,人民被殺害者眾多,社會經濟嚴重破壞,西晉的力量消耗殆盡,隱伏著的階級矛盾、民族矛盾爆發。這樣,西晉對北方胡族的統治力下降,北方胡族趁此機會南下,五胡亂華自此開始,數十個胡族政權林立,華夏沉淪。。。。

    孔子曾言,“微管仲,吾其被髮左衽矣”,要不是管仲提出尊王攘夷,打擊夷狄,我們早就被征服,披著頭髮,身著胡族衣服了!

  • 2 # 文史宴

    因為春秋戰國時期,華夏族的力量是多元的;到了西晉八王之亂,則西晉王朝的力量是一元的。多元的權力結構下,其中一元、兩元出了問題沒關係,還有其他的實力派挺著;一元結構下,自己出問題就沒救了。

    春秋戰國時代最極端的例子就是春秋初期,伴隨著犬戎攻破鎬京,消滅西周王室,四面戎狄對華夏掀起了一輪又一輪的猛攻,衛國因為衛懿公好鶴,導致眾叛親離,幾乎被赤狄消滅,人民也被赤狄大肆屠殺;宋國本就是東夷殷商的後裔,這時頗有故態復萌之感;鄭國的鄭莊公本來是春秋小霸,救南燕等國,多次擊退夷狄,但鄭莊公死後,其子鄭昭公被弟弟鄭厲公趕走,鄭厲公又因為得罪權臣祭仲而被迫流亡,鄭昭公回國又被臣子高渠彌殺害,立公子亹為君,公子亹又因為跟齊襄公打過架,在會盟之時被齊襄公殺掉,鄭國陷入一片大亂;魯國則爆發了魯桓公殺死兄長魯隱公的政變。

    華夏各大強國陷入一片混亂,但好在還有新的強國雄起,那就是齊國,正所謂東方不亮西方亮,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以尊王攘夷為口號,齊國國勢蒸蒸日上,成為攘夷的主力,擊退赤狄重建衛國,救燕國擊敗山戎,會諸侯共討夷狄,這樣華夏就存續了。

    西晉則皇帝制度以及建立了數百年,政治權力大部分集中在中央,中央權力又大部分集中在皇帝手裡,所以各藩王實力派都想做皇帝,或者即使做不成皇帝也要掌握實權,大家就是為了爭奪皇權殺來殺去,而且是有權爭奪皇權的人不死完不休,這在權力中心分散化的春秋戰國是不會出現的。當大家都為了權力核心把部眾拼完的時候,,中原沒有力量,五胡自然就進來了。

  • 3 # 中原創業觀察

    很簡單,春秋戰國時期打出的旗號是:“尊王攘夷”,至少在主動的維護華夏民族名義上的大一統,尤其是齊桓公,曾帶頭多次親征,打敗侵擾我華夏中原的山戎犬戎等;而西晉王朝的八王之亂,確是王不見王、且王要殺王。都為了一己之私,為了自己能登上皇位,而不顧國家社稷的安危,不管平民百姓的死活,頻繁的相互攻殺打內戰,嚴重的消耗了國力,根本無暇顧及已經虎視眈眈的外族,最終導致“五胡亂華”的歷史登上舞臺。而西晉最終被外族所滅,東晉偏安一隅的歷史局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身在職場打拼的你,關於中秋節有哪些事情是讓你記憶異常深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