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李叔說電影

    在會計師事務所工作了幾年,經常會聽到同事說我不想做這個了,加班出差太累了,可是又不知道自己想要幹嘛,結果很焦慮,工作做的也是越來越不順心,於是更加不喜歡這份工作,似乎自己陷入了一個怪圈,不能自救。於是就去考取各種證書,來填補內心的焦慮,想要救自己於水火之中。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看到這個怪圈的思維方式是這樣的:起源於不想做這個工作了,然後想要換工作,可是又不知道想要幹嘛,於是就去學習。而實際上這裡面存在三個關鍵的問題沒有被識別並被解決。

    第一,為什麼不想做這個工作了?是做不好還是不想做?這裡介紹一個職業發展模型,包括四個要素:

    個人能力:能力、學歷、 資源……

    個人需求:經濟、成長、成就感……

    職業要求:結果、績效、指標……

    職業回饋:錢、榮譽……

    我們可以先針對自身的情況,清晰的寫出這四個要素的內容,然後進行匹配。如果是做不好,則個人能力達不到職業要求,可以有針對性的去提高自己的能力。在會計師事務所需要的能力主要有專業能力,結構思維能力,溝通能力,表格處理能力,可以有針對性的進行學習提高。如果是不想做,則是個人需求與企業回饋不匹配,這就需要理清自己想要的是什麼,然後有目標的去學習,去追求。會計師事務所一大特徵就是出差加班比較多,相應的個人時間比較少,對於家庭會有所疏忽。有人可能喜歡顧家大於事業發展,這個時候企業回饋就不能滿足個人需求,所以需要考慮換一個出差加班沒這麼常態的工作。

    第二,自己想要做什麼?自己適合做什麼?這裡涉及到兩個詞語:愛好和特長。愛好和特長雖然簡歷上總是在一個框裡填寫,但本質卻是完全不一樣的。愛好代表一個人的興趣所在,特長則代表一個人的能力所在。能力和興趣可以完全是兩碼事。我有個小姐姐從小就喜歡閱讀和寫作,很早就在報刊上發表小說作品,她堅信自己有寫小說的天賦。直到後來她看到著名作家少年時期的作品,她才意識到之前是自己想多了。她小學裡被老師選入過學校奧數班,然而她不是很喜歡數學。周圍所有親戚長輩都說“女孩子數學不容易好”“女孩子以後數學跟不上”,說得多了,她也有些猶猶豫豫地信了:“我不擅長數學的,我只要能保住分數就好。”作為一個小學霸她數學應試成績一直不錯,中高考數學都是滿分,但她依然畏懼。直到她畢業後陰錯陽差,某次接觸到資料相關工作,她的領導說了一句:“你對資料處理很有天賦”,從此跨行。這句話對她的震驚不亞於她發現自己沒有寫作天賦時的震驚。這就是一個興趣和能力錯位的人生。

    對於如何找找自己的興趣,這裡提供兩個方法:

    做霍蘭德興趣測評:做的時候,請留意題目中問“你是否喜歡××”的選項,把所有你喜歡的部分記下來,比如“你是否喜歡整理房間或桌面?”如果你喜歡,請把這個選項記下來。

    除了閱讀測評結果外,同時也把你喜歡的選項整理出來,這也是瞭解自己具體興趣一個不錯的方法。(生涯研習社後臺回覆“霍蘭德”獲取測評)

    列清單:問自己“我做什麼的時候最開心?”不考慮它是否可以作為工作來做,比如“我睡覺的時候最開心”、“我看電視劇的時候最開心”都可以。值得注意的一點是:對自己進行一個追問:“還有嗎?”直到你再也想不到為止。

    整理清單,看看有沒有哪些選項是可以用到工作中的?

    第三個問題是要學習,學什麼呢?怎麼選擇需要學什麼呢?

    大部分的人思考的不是“我的目標是什麼,到底如何出坑”,而是“焦慮”——那快點學點兒什麼啊!!焦慮和目標最大的區別是,焦慮是無方向的,目標是有方向的。

    焦慮越多你越沒法想目標,越是下意識地學習新東西——抓著一個就不放,然後看別人學,再抓一個。

    目標性學習的思路是:

    我想做的事情是什麼?如果目標是希望成為某人那樣,那麼他的成功要素到底是什麼?

    我今天學習的東西和達到那個目標有關係嗎?

    如果有關係,現在的方式是我當前最好的選擇嗎?

    那麼下一步我該做點什麼?

    如果你能回答這四個問題,你就開始真的上道了。

    總結一下:工作中遇到問題了,先想想是不想幹還是幹不好,若是不想幹找到能夠滿足自己需求的工作,若是幹不好,主動提升工作需要的能力;其次,考慮自己想要做什麼,根據自己的興趣及天賦所在,找到自己擅長的,被認可的能力;最後,一切能力的提升都要歸結於學習,一定要有目標的學習,才能有的放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曾引起熱議,為何增程式成為電動汽車技術新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