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點點窩窩說的美文故事

    遊牧民族怎麼解決教育孩子的問題,這個問題我有點發言權。

    我從小在天山腳下長大,雖然是個漢族人,但卻是一個實實在在的“遊牧民族”。

    遊牧民族孩子的教育難題,是一個歷史上都難以解決的難題。它不僅僅是一個居無定所,人員分散的問題。更為難以解決的,是牧場的牧民來自於不同民族,語言文字不同怎麼解決的問題。就以我小時候所在的牧場為例,計有牧民四百三十多戶,分散在北天山中斷的婆羅科努山周圍一萬二千平方公里的範圍,牧民既有蒙古族、哈薩克族、維吾爾族、回族漢族,還有兩戶俄羅斯族。

    這樣的狀況建一所固定的學校肯定是不行的,即便是建在整個區域的中心位置,最遠的牧民也有上百公里的距離。而且老師的配備也是個問題。

    在我到了上學年齡那個夏天,牧場在場部的山坡上蓋了三間土房,解決了在場部固定居住的牧場脫產人員子女的教育問題。有些牧民和場部脫產幹部有親屬關係以及朋友關係的,也把子女寄居在場部,總算是可以在學校學習了。但是作為牧場,脫產人員畢竟是少數,和脫產人員有親屬關係及朋友關係的也不多,大部分牧民的孩子還是沒有辦法入學。

    就在我上三年級的時候,場部學校配備了幾個“馬背學校”的老師,騎著馬在牧區流動教學,也是國家對於解決牧區孩子的教育問題做出的一個嘗試。但是隨著冬季天山山區大雪封山,這個牧民們寄予希望的“馬背學校”不得不終止了。

    這以後一零一戰備公路在天山裡修通了,山裡一部分的區域交通條件有了改善,有條件的牧民子女可以騎馬或者摩托車去場部學校上學,這時候牧區有一半的孩子可以在學校讀書了。

    我在場部學校讀完小學,去縣城的中學讀初中,縣城的初中可以寄宿,得以順利地上完中學。這種可以寄宿學校讀書的形式,很快就搬到了牧場,牧民的孩子們大部分就是從小寄宿在場部學校完成了小學的課程,接受到了現代文化的教育。

    這種寄宿制的辦學形勢雖然讓大多數的牧民子女接受了教育,但是政府對此的投入產出比卻是一個巨大的負擔。小學的孩子年齡小,自理能力很差,基本上二十個孩子就需要一個保育老師。

    牧場在校的孩子平均有二百多個,有四種語言文字,一至六年級按語言不同每個年級平均四十個孩子分為四個班,每個班平均十個學生。這每個班的十個學生,按最低要求就需要配備語數老師二人。而且這兩個老師還要兩個年級混教,在音體美老師由漢語老師兼任的情況下,達到八個個老師教六個年級六十人的水平。僅僅一所二百多名學生的小學校,就要配備教職員工多達五十人,這對於一個牧場的財政來說,壓力不可謂不大。

    對於這個問題,我的建議是加強縣城學校的規模建設,把縣城的小學也建成可以寄宿的學校,利用縣城的教育資源優勢,把牧區分散的教育物件集中到縣城接受教育,使牧區的孩子們從小就可以接受系統的、連貫的優質教育。國家有責任和義務,把邊遠牧區的孩子們培養成祖國有希望的未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G23-1戰勝skt,faker撓頭手抖,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