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大白話說金融

    首先說一下這塊石碑的內容:一雲: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一雲:不得殺士大夫即上書言事人。一雲: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這裡要說一下,這塊石碑說法見於野史《避暑漫抄》,據說作者是陸游,但是正史中卻無記載,按理說這個事情如果是真的,且可以顯出宋太祖的仁義之心,怎麼可能史書上毫無記載呢?應該大書特書,所以石碑之事多半有假,此其一,其二,即便石碑是真的,也不能說明什麼問題,宋太祖殺人也不少,根據宋史本紀.太祖中記載,趙匡胤在一次貪贓案中就處死了十三個大臣,大部分是坐贓,一個是濫殺,一個是不立即報告決口,殺的都是士大夫,再者,碑中說不殺上書言事之人,但是雷德驤控告趙普司法不端,證據確鑿,太祖卻拍桌子要弄死雷德驤,宋史太宗本紀也有殺士大夫的記載,大約是個左右,北宋一朝只有真宗文官最少,可以算是不殺一類吧。所以,這塊石碑無論是真是假,宋朝沒有不殺士大夫這一說,石碑之事基本可以斷定假的。

  • 2 # 歷史原來很有趣

    宋太祖不殺士大夫的誓碑之說,最早見於宋人葉夢得的筆記《避暑錄話》。

    主要內容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為了贏得士大夫階層對大宋政權的長久支援,表示願與士大夫共治天下,並立下誓言,不殺士大夫,不以言罪人,並將誓言刻於石碑之上,置於太廟的夾壁密室之中,封存起來。

    每一任新皇帝繼位,朝拜太廟之後,才能依禮啟封,進入密室,默唸誓詞。

    此時,只有一個不識字的內侍跟隨,其他人則嚴禁入內,必須遠遠的迴避。

    皇帝默唸完誓詞之後,立刻退出密室,再次封存。因此,除了皇帝本人外,沒有人知道誓碑的具體內容。

    直到北宋末年靖康之變,皇宮被洗劫一空,太廟的密室也被開啟,人們才得以窺見太祖誓碑的真顏。

    此碑高八尺,寬四尺,誓詞內容如下:一,保全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三,子孫不得背棄上述誓言,否則遭天譴。

    當然,對於誓碑是否真實存在,歷史上一直爭論不休,不過縱觀兩宋319年,宋朝始終優待文人,優待柴氏後人,卻是一個不爭的事實。

    有鑑於此,我更傾向於認為宋太祖誓碑是真實存在的。

    事實上,每每看到此碑,我都不禁感嘆,這哪裡是誓碑,分明是良心!

    趙匡胤就是憑著“不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者”的良心,贏得了天下士大夫之心,展示了與士大夫共治天下的雄心。

    趙匡胤所開創的善待文人、文治天下的寬鬆文化氛圍,為有宋一代“鬱郁乎文哉”的文化繁榮景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更為宋朝後來在文化、科技等領域所取得的輝煌成就,推開了一扇厚重的歷史大門。

  • 3 # 靈石蘊

    也許是吧,大宋王朝文氣很重

    大宋皇帝,琴棋書畫詩詞歌賦,樣樣皆能,甚至還有皇子匿名科考,一舉奪得狀元稱號事蹟,大宋文風可見一斑。但對於來王朝說,皇帝書生意氣過重,危害很大,比如春花秋月的李後主,比如開創瘦金體的北宋末帝……

    據說,元朝的脫脫寫宋徽宗紀時,曾經摔筆一嘆,說,徽宗此人什麼都好,就是做君王不好

    大宋確對前代王朝做了良性規避

    大宋不殺文人,流放嶺南,算得上文臣犯官的最終歸宿了,流放的,有時候還能復起。或許,真有那麼一塊鎮宅石碑,上面書寫:不殺士大夫及言事者

    其實,每一朝,對於歷史,都會去總結,儘量避免犯下前朝過失,導致改朝換代,宋朝也一樣。對於大宋來說,避免大唐那種軍鎮勢力割據是重中之重,重用文官、實行重文抑武政策,就屬於理所當然

    相當於漢時的內臣外戚、兩晉的門閥、大唐的軍鎮節度使,大宋做的很完美,沒有閹黨專權,沒有門閥壟斷,也沒有軍鎮割據,僅有的就是那文臣士大夫共治天下

    個人認為,傳說中的那塊碑,應該是對北宋政策總結,而不是指導

    歷史,畢竟有侷限性

    收之桑榆失之東隅,大宋能避開前朝過失,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但文人治國確也帶來了災難。大金兵臨城下,滿朝文武,送金銀,送戰馬,送妻女……親手解除自身軍備物資,只為那鏡花雪月般的和平,重演花蕊夫人那首詩詞

    君王城上豎降旗,妾在深宮那得知

    十四萬人齊解甲,寧無一個是男兒

    大宋孺家治國,大宋亡的很慘,到了元朝,也是“鑑於往事,有資於治道”,元朝文人地位,就變得低下了,部分淪落成為娼妓寫曲渡日地步,七匠八娼九儒十丐

    不是皇帝手太軟,是士大夫階層勢力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上個賽季季後賽表現出手的塔圖姆,能否在本賽季頂替歐文成為凱爾特人的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