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一簾清夢

    在民間演義中有楊延昭和戚繼光斬子以正軍法的故事,其實歷史上並無此事。歷史上真正為了保守疆土,陣前殺掉兒子的,是後唐第一名將劉仁瞻。

      顯德初年,周世宗攻打南唐。兩軍爭奪兩淮之地。因南唐的援軍都被打掉,壽州成為孤城,但劉仁瞻堅守不讓,周世宗也親臨一線指揮。

    劉仁瞻見到周世宗的傘蓋,挽起強弓射去,射到周世宗面前僅數步。左右連忙請周世宗退避,但周世宗毫不畏懼,竟然移步到剛才劉仁瞻射中處大喊道:“劉將軍,剛才您沒有射中,現在我站近一點,請再射!”劉仁瞻也不客氣,再一箭射去,竟然又只差數步!周世宗大笑道:“劉將軍請繼續射,箭射完了朕再給您送!”劉仁瞻大驚道:“難道他果然是真命天子?看來此城必破,我只有以死報國了!”說罷擲弓於地,仰天長嘯。

      雖然劉仁瞻已經明白天下大勢已不屬南唐,但仍然忠於職守,周軍始終無法攻克壽州。壽州不能拿下,使得後周軍隊不能全力突進,大大拖延了推進速度。

    後來,趙匡胤在六合大敗後唐主力,斬首萬級。唐中主已經徹底沒辦法了,派司空孫晟前往周世宗處求和。周世宗愛惜劉仁瞻的忠義人才,請孫晟到壽州城下勸降,

      孫晟一見到劉仁瞻就大喊道:“劉將軍!你是大唐的忠臣,降敵會遺臭萬年,不是您做得出來的事情。現在固守在此城,已斷無活路,不要再妄想活著回金陵見皇上了,盡忠死節吧!”劉仁瞻在城上聽見後痛哭流涕,身被甲冑向孫晟跪拜,三叩而謝,再面向金陵方向叩首,誓要為唐天子盡忠死節!

      周世宗雖怒,卻也感懷兩人的忠義,並沒有殺孫晟,而是將其送回汴京軟禁。顯德三年七月,宣懿皇后符氏駕崩,周世宗暫回汴京,唐軍又重新集結部隊來援壽州。周軍再次發起攻勢,李景達也再次集結大軍來援,在水陸兩路均遭到趙匡胤、李重進的痛擊,傷亡慘重。

    當時,壽州守將劉仁瞻已經被圍一年多,城內軍糧已盡,各路援軍也紛紛被打退,已到強弩之末,城中不少人已經生了降敵之心。劉仁瞻的幼子劉崇(碰巧和後漢國主同名)怕死,單身一人偷跑出城,準備投降,卻被抓了回來。劉仁瞻毫不猶豫,立即將其正法!諸軍哭請免死,劉仁瞻的妻子薛夫人向將士們流淚道:“將士們浴血奮戰,我們劉家的兒子卻貪生怕死,投降敵軍,若不正法,我們父母也無顏面對三軍。”劉仁瞻忍痛將兒子處斬,並將首級巡視全軍,全軍無不痛哭流涕,紛紛表示願與劉將軍同心死義!

      幾月後,劉仁瞻病死,壽州被拿下。城中十數萬軍民,只剩下皮包骨頭的數千人。

    三年間城內是何等的悲壯啊……

  • 2 # 今晚聊歷史

    劉仁瞻以一城之地,面對強國天子的親征,居然把守壽州三年,在外援斷絕、自身病重的前提下,才由部下私自投降,雖然戰略作用和慘烈程度或許達不到張巡守睢陽的程度,但也堪稱中國古代防守史上的奇蹟。

        史書寥寥數筆,其間謎團費人思量。個人猜測這個奇蹟的達成,或許有以下幾點因素:

        1、壽州自身防守條件非常好。自古有言,守江必守淮,實在是因為,長江並非處處天塹,千里江防,可供大部隊渡江的地方太多了,守不勝守。因此,淮河流域作為守江的戰略支撐,緩衝之地,任何一個南方政權都不會無視。而壽州作為淮西重鎮,面對天資之才的柴榮,南唐派出了曾領天子親軍、官至節度使的重臣劉仁瞻來坐鎮防守,壽州的武備肯定是非常好,牆高池深、軍械充足、部隊精良,這是可以想象的。

        2、意志堅決,眾志成城。劉仁瞻不僅讓夫人也在圍城之中,還斬殺了自己想投降的兒子,使得三軍將士用命。其守城意志堅決,手段凜冽——自己兒子想投降都要殺,何況部下。我們總講人定勝天,在劉仁瞻的故事裡,勝天沒勝了,勝敵國軍隊兩三年總可以吧。

        3、後周的攻城策略。攻城戰確實很困難,古代沒有大炮的情況下,要攻打堅城,實在是一件辛苦的事,往往要付出巨大的代價,靠人命堆上去——等到稜堡出現後,基本上堆人命都沒用處了。後周以強伐弱,已經取得較大戰果,基本拿下淮河流域,這個時候對壽州這座孤城,採取圍而不攻、等待斷糧的策略,是完全合理的。而且,柴榮除了前期攻打,後面就不在壽州督戰了,這也側面證明他們確實可能採取了圍城策略。從壽州最後的結果看,這個策略也取得了效果,城內所剩的幾千人都是皮包骨頭,大概確實是因為長期飢困,加上劉仁瞻也病重不能視事,這才投降了。

        守城戰往往是重大戰爭的轉折點、勝負手,例如斯大林格勒戰役。這是因為,守城會讓強軍與弱軍的差距被縮小,新兵得到鍛鍊、傷兵受到保護;而且,守城有章可循,戰術的作用更小於意志的作用。劉仁瞻最終沒守住壽州,但他個人守住了自己的忠貞和意志,這也是一種勝利吧。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網賭的人,輸到負債累累的時候才想著上岸,才知道後悔,這是個什麼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