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伊侃侃
-
2 # 非官方歷史
買辦行業是在外國在清朝活動日益增大所產生的輔助階層,主要為利益擴大化服務,站在國家民族立場上說賣國者居多,利益巨大並非大多數人都能從事。
1.隨著中外交流加深,買辦階層出現。買辦,源於葡萄牙語“comprador”,意思就是採買人員。最早中國買辦的出現,可以追溯到明末期間,那時葡萄牙人佔取澳門,隨後便在東南沿海地區進行壟斷貿易。 葡萄牙人看不起華人,所以當時大多數正直的中國商人並不願和他們打交道。而在澳門,葡萄牙人的生活物資是需要在當地採購的。於是,葡萄牙人慢慢開始僱傭華人作為中間人去採購,也就是買辦最初的雛形。
2.對華聯絡越來越大,買辦階層龐大。清朝買辦起先替朝廷鉗制洋商,後來擺脫了清政府的控制,反而幫著洋商魚肉華人。但是鴉片戰爭之前,洋人必須透過買辦才能和商人取得聯絡,之後變成直接聯絡買辦只變成語言風俗上的幫手,這時候買辦嫩已然遊離於中國社會原有的關係網,在世人看來,他們不再是從事一份職業,而是成了洋人欺壓華人的幫兇。他們拿著洋商給予的豐厚薪酬的同時,還不忘用手中的特權榨取國民血汗,甚至不惜以出賣國家利益來換取私利,快速攫取大量財富,到了這個時候儼然成為“賣國賊”行列,為人所不齒。
3.助紂為虐魚肉百姓有些買辦甚至成為中國方面的銀行業務代理人,控制著清朝的貨幣,奪走的不僅僅是金銀,更是民力,加深半殖民半封建化程度,不過其中也有一些好的買辦尋求成為新的資產階級企業家,比如席同甫,再如鄭觀應還是中國較早的開眼看世界之人,《盛世危言》等書就是他寫的。
其實單純的生意代理人並沒有什麼不好的地方,(比如現在就有很多)如果利用非正當手段賺取壓榨百姓利益就是賣國賊行列,從胡雪巖被圍剿至破產就可以看出這樣的人買辦不在少數。歷史都已是昨天,希望昨天的悲劇不要在今天重演。
-
3 # 裕山
這麼給你說吧!錢對他們來說只是個數字,就像馬雲說他對錢沒感覺,馬雲說的一點也不違心,因為他就是這麼認為的,因為他的錢已經多到花不完了!
-
4 # 閩東小村66666
清朝的“買辦”既是資本主義侵略的工具幫兇,又是民族資本的希望。
我們先了解一下什麼是“買辦”?
買辦是指中國近代史上,幫助西方與中國進行雙邊貿易的中國商人。他們周旋在華人與西方人之間,外語能力與經濟頭腦較強,並在兩方的交易中獲利。
隔現在來說就是”中介“的意思。
“買辦”這個行業怎麼樣?
中國最早出現“買辦”是在明朝末年,葡萄牙人侵佔澳門,在與華人的交流過程中,買辦這個職業開始漸漸產生。
但是在明清時期閉關鎖國的政策下,買辦階層的活動範圍十分有限,而且手上經手的金額也十分的有限。
所以在明清時期長時間裡,買辦行業是一個小的不能再小的行業,而且買辦階層也是人們所瞧不起的一個職業。
“買辦”在清末是十分暴利賺錢的行業
清末列強侵略中國,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越來越多的地方被迫向國外開放,以著名的“廣州十三行”為例。買辦開始接觸的越來越多,而買辦精通外語,更體現了優勢。
所以,越來越多的買辦行業人員賺的盆滿缽滿,在後期都轉為民族資本家。
我是扒哥歷史,一名歷史愛好者!
回覆列表
買辦,用現在的話就是中介。
如果非要評價,清朝的買辦們。一句話,富可敵國,十里洋場,同民國的上海一樣。
清朝的買辦不僅是壟斷的行業,還帶有官方背景,不是什麼人都可以做的,清朝有嚴格的控制。
從乾隆開始的廣州十三行,到清末天津四大買辦,泰來洋行的王銘槐、太古洋行的鄭翼之、匯豐銀行的吳調卿、怡和洋行的梁炎卿,鑑證了一行當的輝煌歷史。
有關統計,1840年至1894年,買辦們的總收入約為4.9億兩白銀,相當於晚晴政府10年的財政收入。單一個行業,壟斷就可以富可敵國,。讓我突感當年,看到慈禧太后的金句:‘量中華之物力,結與國之歡心’,認為這是敗家。現在,看來,晚清的經濟還行,是我孤陋寡聞。
四大買辦,以怡和洋行最為傳奇,廣為人知。
怡和洋行,英華人開的洋行,涉足行業廣泛,建國後退出大陸,至今在香港及東南亞還有業務開展。百年老店,歷史的活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