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生遊記
-
2 # 東方白542
人性從本質上講不存在善或惡。
人之初性本善或人之初性本惡的認識和說法都不能成立。先聖的認識只是其個人的理解,並非就是真理。
人之初(嬰幼兒)在其主觀意識形成之前的所有行為表現,均屬於人的本能,無所謂善與惡。也就是說,善與惡不是人的天性,不是人先天就具善或具惡。拋開人的意識,人與動物無異,而善與惡不是動物屬性,在動物的世界裡,沒有善與惡的概念,動物爭搶食物的血腥,是動物的本能,是自然法則。如果有人說某種動物善,某種動物惡,那是人強加於它們的。
對有意識的人而言,善或惡是人後天養成的,是人與人之間、人與物之間相互發生了聯絡而生成的。人與人,人與物之間的相互關係,培育了人的自我意識,自私,即是自我意識的初始和具體表現。這種自我意識中的自私,自小孩(幼兒)時期就己經具有了,於是,惡,便因自私而產生;善產生於惡之後,但小孩的善不是自然而然產生的,而是經過成人的教化由惡轉化而來。
人與動物的區別在於:人不僅僅具有動物屬性,更重要的是人有意識。正因為人有意識,所以,人才能參與到人與人,人與物的相互聯絡中並作用於立足於社會。因此,人就具有了社會屬性,也就是我們通常說的“社會人”。人的這種社會屬性,狹義的認識理解,似乎是從成年步入社會後開始具有的,而事實上,從廣義上看,人的這種社會屬性,從幼兒階段就已經具有了。
綜上,人性的善良或醜惡不是先天就具有的,而是後天養成的。善與惡不是動物(生物)屬性,而是社會屬性,也就是說,善或者惡是人在社會生活中生成的。
善與惡存在於社會生活中,惡在先,善於惡後,惡由人的自私而生,善經人的教化而成。無惡即無善,有惡即有善,有善必有惡,善惡相依,善惡並存。
惡,是霸佔、是索取、是欺騙、是搶奪、是侵害。
善,是忍讓、是給予、是真誠、是施捨、是維護。
惡,一定是真惡,但有的惡,可以經教化轉變為善;而善,有真善,也有假(偽)善,有的善,在特定環境條件下會因惡而惡。
真善,是經教化、修心養性而善;假(偽)善是為更大的惡而善,其善是表象,惡隱藏在善中,這樣的善,比公然的惡更具危害性。
善與惡,是社會學、心理學範疇的研究課題;並非屬於生物(動物)學領域的研究物件。
揚善懲惡,這是人類社會應當遵循和追求的基本思想道德準則。
回覆列表
誰說人性本善?出生的嬰兒和動物的屬性是一樣的,這是與生俱來的,從嚎哭著吃奶到佔有,都是在無視別人感受下滿足自己的需求與慾望,儘管他們的滿足很有限,但惡在先,只有滿足自己後才放棄擁有權與人分享,正如動物飽了肚子放棄擁有權讓別的動物享用,這就是與生俱來的惡,惡在先,善只是滿足惡相對的存在。
例如小孩看見同伴有玩具,不分是非上去搶來佔為己有,甚至打到對方,這就是人性原始的惡。儘管有的小孩軟弱,害怕搶奪,只能幹望羨慕,那只是他不具備惡的條件,但惡的動機仍然存在。之所以人要與動物分開,那是因為人有了教化。透過大人耳濡目染的教化,讓他們習慣性的懂得是非,要在乎別人的感受。於是人進入用理性控制感性惡的佔有。例如,小孩看見別的小孩有玩具,他不是直接佔有,而是商量著共同分享,如果不同意,他仍然難受甚至痛哭和父母吵鬧,儘管他有能力搶奪,但控制著。說明理性的教育起了作用,這個時候出現了善的部分,不管是真善還是偽善,不能否認惡依然存在,動機存在,只是教化後的善控制著惡。
從小孩的善惡延伸擴大到成人世界,惡變得智慧和間接,直接的惡沒有好下場,實質和小孩是一樣。惡變得朴樹迷離,善隱藏惡的手段和動機,用善的旗幟來行駛惡的目的。善與惡來回轉換,這就是成人世界。通常只有滿足了慾望之後才出現一點真善。例如,錢賺夠了,需要讚美,需要崇拜,需要揚名,滿足之後才會為曾經的惡做些悔過,善開始出現,惡仍然在先。
僧人的善,農人樸實的善,惻隱之心的善,都是教化,感化,感染,感受之後才反饋的善,雖然可貴,但整個人群中這種善少之又少,常見的善都明哲保身的善,滿足之後的善,加上偽善。善與惡不能分開,同時存在,但惡一定先於善存在,這是人性善惡大的趨勢。大體是這樣劃分,一小部分人善的成分多,一小部分惡的成分多,大部分人善惡兩邊徘徊,惡在先,隨著社會和諧來回分出比例。
隨著人類大腦的開發,善只是附加在惡上結晶體。惡才是人的智慧,善是人類嚮往的品質。不管人類社會發展到何時何地,都無法擺脫人性中的動物性,自然性,因為人只是萬物中的一種,並不是萬物之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