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勞耶維奇
-
2 # 潮汐電影
有一個導演叫做姜文,那是他31歲,歷史永遠的記住了1994年,那是電影史上無比輝煌的一年。
而在中國也誕生了最好的青春片——《Sunny燦爛的日子》
此片甚至被《時代週刊》評為94年度全世界令人贊絕的、至今仍渴望觀看的影片之一。它是一部從內容到形式都全新的中國電影,它的出現標誌著中國電影跨入了一個新的時代。也許是當初取得的成就過於耀眼,所以導致了往後的20多年裡,中國產青春片斷崖式的跌落,粗製濫造質量低下狗血矯情已經成為了中國產青春片不可磨滅的標籤。
也是近年來,中國產青春片才如雨後春筍般湧現。
2011年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上映
2013年趙薇導演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上映
兩部電影都賺足眼球,吸引了足夠的話題,當然票房上自然也是賺得盆滿缽滿。也讓我們看到了遺憾的青春,或在青春裡死去,或者渾渾噩噩的過完一生。
而後《同桌的你》、《匆匆那年》、《左耳》、《梔子花開》、《致青春·原來你還在這裡》、《微微一笑很傾城》、《泡沫之夏》、《夏有喬木 雅望天堂》等電影的質量就不用潮汐進行多餘的評價了。
看過最多的評價是生搬硬湊的臺詞,東拉西扯的劇情,尷尬的演技,毫無亮點人設,矯情做作的男女主角。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局面,為什麼中國產青春片在本來質量就不高的中國產電影裡還能成為老鼠屎一樣的存在。
原因很簡單
1、導演過於膚淺的表達
什麼是青春?在中國產青春片裡,青春就是失戀,青春就是愛而不得,青春就是逃課,打架,就是懷孕墮胎。這其實是很畸形的青春,不是不存在這樣的青春,而是更大一部分人,他們的青春裡擁有的著美好的純粹的小單純,小曖昧,小純潔,以及淺淺淡淡不多不少的點到為止的“愛情”。成功的作品比如《藍色大門》,比如《我的少女時代》。
不是每個人青春都是逃課,打架,墮胎,這樣狗血的劇情,看一次就夠了,不知道導演腦袋裡在想些什麼?中國產青春片已經到了只要電影沒有出現墮胎,大家都會誇獎的地步,非常可怕了。
2、粉絲電影
在這個小鮮肉縱橫的時代,中國產青春片並不能免俗,為了票房,為了某個鮮肉的巨大流量和數量龐大的粉絲群體,電影製作團隊不惜重金邀請出演。嚇得央視報道,嚇得國家趕緊出臺檔案表示,演員片酬不能超過總製作成本的40%。本來一百塊,可以20塊請演員,20塊弄服裝道具,20塊後勤支出,20塊後期製作,20塊後期宣傳發行。結果80塊請了演員,其他的湊合著搞吧。電影人失去了電影的初心,電影本該是寄託了人類情感的藝術品,活生生變成了粉絲電影,只要觀眾肯買票,哪管質量重要不重要。
3、不理性的觀眾
所謂存在即合理,為什麼中國產青春片能夠如此大行其道,電影人不管電影質量依然豪擲千金,因為有粉絲買賬,不存在批評哪家的愛豆,你怎麼喜歡你家愛豆都沒有關係。但不可否認,國內影迷並不成熟,並不具備理想的電影審美。某狼票房將近60億,《暴裂無聲》票房慘淡。《後來的我們》票房注水依然勢如破竹,《幕後玩家》卻無人鼓勵。當初的《魁拔》由於票房慘敗,導演虧慘,至今無法重啟。
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如果無人看爛片,爛片無人買賬,爛片無法生存,又何來爛片?
回覆列表
知名影評人“直桃桃淘電影”說:“現在的中國產青春片就是比慘,爹死娘嫁人,抽菸喝酒愛犯渾。渣男渣女胡亂搞,墮胎車禍不能少。最終,他們紐約、巴黎四處跑,然後又忍不住感慨,我們的青春怎麼就沒了呢。”
這並非誇張。時間上溯到2013年,當年趙薇執導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拿下了7.26億高票房,拉開中國產青春片輪番轟炸序幕,此後大賣的《同桌的妳》、《匆匆那年》等皆是如此操作——從導演到編劇,電影不再展現青春的懵懂和年少的期許,高顏值男女主角身在校園只談戀愛,一激情就懷孕,一懷孕就墮胎。以至於今年2月,何炅執導的青春片《梔子花開》剛宣佈李易峰擔任主演,就有不少網友在微博@何炅:“何老師,答應我:不要讓李易峰打胎啊!”
業內人士曾對記者坦言,中國電影高速發展之下難尋好編劇,電影公司越來越傾向於在網路IP(智慧財產權)這一豐富的資源庫找故事,“熱門的IP專案都積累了一定的知名度,拍成電影,市場風險相對低,容易拉投資,也簡化了後期宣傳的壓力。”《失戀33天》、《致青春》、《匆匆那年》,都是所謂“大IP電影”的成功範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