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牧子信
-
2 # 風景剛好
作為一名班主任老師,我有相當的責任,守護孩子道德的源泉。首先,在初一新組建班集體時,我就和全體學生共同規劃班級的文化建設,用正能量和主旋律感染和鞭策學生的日常行為。包括:班名、班徽、班歌、班規、班訓、班級誓言。班名叫尚德班,源自於學生成績不理想,我們打造品德最佳班,用這一亮點彌補不足,重塑在老師心目中的地位。品德也是我歷屆帶班最為看重的方面,德是一切育人的根本,怎麼做都不為過。第二,開好大小班會。每天早晨我們有十分鐘的班點,除週一是固定升旗,其餘四天都安排固定欄目的早班點,週二學法指導,週三榜樣在我身邊,週四社會熱點追蹤,你說我說大家說。週五一週新聞回顧。欄目化班點形式多樣新穎,學生各取所需各盡所能,暢所欲言,收到了很好的教育效果,深受學生歡迎。每週的一次大班會。我利用學生訂的教材《生涯規劃》,給他們上班會課,內容有感恩篇、交往篇、青春篇、就業篇、上網篇、抗挫篇等等,非常好的一套教材,上課前我精心備課,結合書上事例和班級同學身上的例項穿插講解,學生參與性高漲,積極踴躍發言,從課後寫的學習心得就能看出來,學生的反響非常強烈,我會一直堅持下去。第三,透過寫成長記實和留言條的形式,和學生實時互動,進行雙向交流。我班實行一日班長管理。每個學生輪流擔任一天的值日班長,輪到他當值日班長那天,要在黑板寫上姓名,寫上自己推薦的名言警句,戴上袖標,履行職責,從早晨起檢查早自習值日,課間檢查室內紀律和督促下堂課的學習用品準備,檢查眼操大課間,下午自習等等,晚上放學前總結一天情況,回家寫學生成長記實。第二天拿來,我還要在上邊寫留言,和學生互動,寫激勵的話語,寫期待和進步,捎帶指出改進和不足之處,需要以後提高和完善的地方。另外,在給學生批改作業時,也誰時誰地寫留言條,表揚他的進步並指出他的不足。兩種方式結合,突出情感交流,師生感情融洽,親其師信其道,才能有好的教育效果。
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只有為學生的道德源泉注入源源不斷的活水,才能培養出道德高尚品行良好的新一代“四有”新人!
-
3 # Simon翠花
總感覺這個道德源泉用的有點彆扭。
先講個故事,忘了在哪個地方看的了。
【大中午的20多人排隊買票。一個媽帶著倆孩子,也不排隊,腦袋扎視窗上跟售票員墨跡:“讓我先買吧,帶倆孩子呢。”售票員說:“排隊去”。當媽的也不聽,一個勁跟售票員墨跡,後邊排隊看的人們也沒說話。這個媽還在那墨跡,越說聲越大,讓我先買吧,我帶倆孩子呢。然後,一個小姑娘說:“帶孩子就給孩子做個好榜樣,排隊啊。”這媽愣了半天也沒還上嘴,最後說了句,小姑娘說話挺直接啊】
根源在哪道德這個東西,很個性化,而且是很高層次的追求,不如換成公德。人不為己天誅地滅,沒有任何一個家長願意讓自己孩子吃虧的,我們不求當聖人,但起碼的社會公德心是要有的。而一個孩子是否能有社會公德心其根源在於家長的價值觀。
上面那個故事就是特別好的例子。
說直白點,家長認為什麼事情是吃虧,什麼是佔便宜,這個價值觀體系會在行為遺傳的過程中傳遞給孩子。
這種潛移默化的影響,分散在生活的點滴中,大多是時候都沒有主動意識,而且影響力巨大。
為什麼有時候表現的反而相反但在生活的大多數時候孩子反而會跟父母表現出相反的行為,還用上面的故事舉例。
一個自私的母親,往往孩子表現出來的是沉默甚至是懦弱。
我們往深聊。
自私的表現其內心所扮演的角色一定是受害者,如果在內心就感覺自己是贏家的話,確實可以大度的不去搶奪某些東西。比如那個母親,她認為自己帶兩個孩子多麼不容易啊,你們都應該讓我先買。
而沉默的孩子其內心也一樣在那樣的環境下進入到被害者的角色裡,他要抗爭整個環境帶來的壓力,沉默的原因只是感覺自己沒有力量去反抗。假設孩子公德心達標,但說出來的話,強勢的媽媽也不能理解自己,那就不如沉默來的更省力。反而也進入到被害者的角色。
以上。
拋個話題你相信一個對別人特別不友好沒有公德心的人,會單單對你一直好下去麼?
回覆列表
孩子的第一位導師,是父母與她最親近的家人。最喜歡的模仿她看到的一切,最親近的是父母,父母的語言,行為習慣會直接或間接影響到孩子對來說她們像一面鏡子映射出,她們所感知到的身邊的一切,而我們能給什麼孩子什麼,我想起碼身體力行,以身作則,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明辨是非善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