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這四人或出身王室,或身居高位,皆以禮賢下士、喜好收養門客著稱,並因合縱抗秦的大事業獲得大名聲,後世傾慕者難以計數。那麼,名震海內的戰國四公子最終都有怎樣的結局呢?百年之後的葬身之所又在哪裡?
1.孟嘗君(?-前279年)
孟嘗君名田文,是齊威王之孫、齊宣王之侄,因襲封於薛,故又稱薛公,孟嘗是其諡號(其具體含義不得而知)。孟嘗君好養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無論貴賤親疏一律給予優厚待遇,故天下之士皆以孟嘗君為賢。秦昭王素聞孟嘗君美名,於是將他招來擔任丞相,不久卻又產生疑忌準備將其處死,幸好孟嘗君的門客出死力相救,才得以回到齊國。
孟嘗君歸齊後被任命為相國,曾聯合韓、魏擊敗楚秦兩國,後受貴族田甲叛亂一事牽連,被罷相歸薛,不久叛逃到魏國。孟嘗君在魏國也出任相國,曾聯合秦、趙、燕共伐破齊,可謂反覆無常。齊襄王即位後,孟嘗君再次回到薛地,在各國之間保持中立,儼然“獨立”。孟嘗君病死後,諸子爭立,齊王趁機聯合魏國滅薛,並族滅孟嘗君家族。
孟嘗君死後葬於薛地,故址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東北,狄莊村北約百米處,為東西兩墓佈局。墓地在東晉年間遭到盜掘,破壞嚴重,後世屢有修繕。1968年後殘存的兩墓被毀,碑碣無存,1991年後在原址重修兩墓並立碑以資紀念。
2.平原君(?-前251年)
平原君名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封於東武城,號平原君。平原君欽慕孟嘗君的好士之風,憑藉雄厚的資財延攬天下人才,門下食客最多時曾達數千人。平原君在歷事惠文王與孝成王,曾三次出任相國,長期執掌趙國政事,一時間聞名於各國。
長平之戰後,秦國重兵包圍趙都邯鄲長達三年之久,平原君散盡家財,募兵堅守。又親率門客到魏國、楚國求援,終於解除圍困。邯鄲解圍6年後,平原君病死,其爵位由後代子孫繼承,直到趙國滅亡。
平原君死後葬於今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元固鄉西屯莊,而非封地東武城,其中緣由,據說肥鄉曾為平原君養傷之地,因喜愛其環境,故遺囑死後葬於此地。據《肥鄉縣誌》記載,平原君墓原高二十丈,到明代尚有十餘丈。如今肥鄉縣仍建有平原君陵區,南北長為120米,東西為70米,佔地面積約12.6畝,保護狀況良好。
3.信陵君(?-前243年)
信陵君名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封地在信陵。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虛心延攬食客,士人聞其名而爭相依附,人數曾有三千之多。公元前257年,秦兵包圍趙都邯鄲,信陵君請求魏安釐王出兵救援未果,遂收買國君的寵妃如姬竊取兵符,並憑此率軍救趙,大破秦軍。
信陵君竊符救趙後不敢歸國,留居趙國長達十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47年秦兵猛攻魏國,才重新歸國效力。信陵君歸國後,率五國聯軍大破秦軍,直逼函谷關下,一時聲震天下。秦國為除掉信陵君,派人到魏國施行離間計,果然使得安釐王對信陵君產生猜忌。信陵君既受猜忌,心灰意冷,每日沉迷於酒色,最終抑鬱而終。
信陵君去世後葬于都城大梁城東南,據《祥符縣誌》記載“信陵君墓在城東揚州門前”,故址大約在開封市南護城堤外金鐘李村一帶。漢高祖因特別欽慕信陵君為人,故下詔“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歲以四時奉祠公子”,彼時墓地儲存狀況應該完好。但之後隨著黃河氾濫、戰火摧殘、盜賊挖掘等原因,信陵君墓被毀壞殆盡,陵園不復存在,如今只剩下一座土堆而已。
4.春申君(前314-前238年)
春申君名黃歇,因辯才出眾得到楚頃襄王的賞識,被派往秦國從事締結和約的任務,憑三寸不爛之舌使得兩國結為盟國。秦楚結盟後,黃歇隨太子熊完入質於秦國,長達十年時間。頃襄王病重期間,黃歇設計使得太子逃回國內,不久接任王位,是為考烈王,時當公元前263年。考烈王即位後,感激於黃歇的功勞,任命他為令尹,並封為春申君,賜以淮河以北十二縣之地,15年後又改封到江東。
春申君執掌楚國軍政期間,禮賢下士,大量延攬天下有才之士,門客數量最多時有三千餘人。春申君透過救援趙國、攻滅魯國,重振楚國國勢,其在諸侯中的威望大增。前242年,春申君率六國聯軍攻秦,結果兵敗於函谷關,自此失去楚王的信任。前238年,考烈王駕崩,幽王即位,春申君被國舅李園所殺。
春申君死後,在劉宋時期被追尊為忠安王,至宋代累封至忠安順應威顯英濟王。至於其葬所成疑,一說葬於安徽省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孜鎮境內,即今春申君陵園;一說葬於古黔中郡開元寺,即今湖南常德市境內。
戰國四公子,即齊國的孟嘗君田文、趙國的平原君趙勝、魏國的信陵君魏無忌和楚國的春申君黃歇。這四人或出身王室,或身居高位,皆以禮賢下士、喜好收養門客著稱,並因合縱抗秦的大事業獲得大名聲,後世傾慕者難以計數。那麼,名震海內的戰國四公子最終都有怎樣的結局呢?百年之後的葬身之所又在哪裡?
1.孟嘗君(?-前279年)
孟嘗君名田文,是齊威王之孫、齊宣王之侄,因襲封於薛,故又稱薛公,孟嘗是其諡號(其具體含義不得而知)。孟嘗君好養士,門下有食客數千人,無論貴賤親疏一律給予優厚待遇,故天下之士皆以孟嘗君為賢。秦昭王素聞孟嘗君美名,於是將他招來擔任丞相,不久卻又產生疑忌準備將其處死,幸好孟嘗君的門客出死力相救,才得以回到齊國。
孟嘗君歸齊後被任命為相國,曾聯合韓、魏擊敗楚秦兩國,後受貴族田甲叛亂一事牽連,被罷相歸薛,不久叛逃到魏國。孟嘗君在魏國也出任相國,曾聯合秦、趙、燕共伐破齊,可謂反覆無常。齊襄王即位後,孟嘗君再次回到薛地,在各國之間保持中立,儼然“獨立”。孟嘗君病死後,諸子爭立,齊王趁機聯合魏國滅薛,並族滅孟嘗君家族。
孟嘗君死後葬於薛地,故址在今山東省滕州市官橋鎮東北,狄莊村北約百米處,為東西兩墓佈局。墓地在東晉年間遭到盜掘,破壞嚴重,後世屢有修繕。1968年後殘存的兩墓被毀,碑碣無存,1991年後在原址重修兩墓並立碑以資紀念。
2.平原君(?-前251年)
平原君名趙勝,是趙武靈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封於東武城,號平原君。平原君欽慕孟嘗君的好士之風,憑藉雄厚的資財延攬天下人才,門下食客最多時曾達數千人。平原君在歷事惠文王與孝成王,曾三次出任相國,長期執掌趙國政事,一時間聞名於各國。
長平之戰後,秦國重兵包圍趙都邯鄲長達三年之久,平原君散盡家財,募兵堅守。又親率門客到魏國、楚國求援,終於解除圍困。邯鄲解圍6年後,平原君病死,其爵位由後代子孫繼承,直到趙國滅亡。
平原君死後葬於今河北省邯鄲市肥鄉縣元固鄉西屯莊,而非封地東武城,其中緣由,據說肥鄉曾為平原君養傷之地,因喜愛其環境,故遺囑死後葬於此地。據《肥鄉縣誌》記載,平原君墓原高二十丈,到明代尚有十餘丈。如今肥鄉縣仍建有平原君陵區,南北長為120米,東西為70米,佔地面積約12.6畝,保護狀況良好。
3.信陵君(?-前243年)
信陵君名魏無忌,是魏昭王的少子、魏安釐王的異母弟,封地在信陵。信陵君為人仁愛寬厚、禮賢下士,虛心延攬食客,士人聞其名而爭相依附,人數曾有三千之多。公元前257年,秦兵包圍趙都邯鄲,信陵君請求魏安釐王出兵救援未果,遂收買國君的寵妃如姬竊取兵符,並憑此率軍救趙,大破秦軍。
信陵君竊符救趙後不敢歸國,留居趙國長達十年之久,直到公元前247年秦兵猛攻魏國,才重新歸國效力。信陵君歸國後,率五國聯軍大破秦軍,直逼函谷關下,一時聲震天下。秦國為除掉信陵君,派人到魏國施行離間計,果然使得安釐王對信陵君產生猜忌。信陵君既受猜忌,心灰意冷,每日沉迷於酒色,最終抑鬱而終。
信陵君去世後葬于都城大梁城東南,據《祥符縣誌》記載“信陵君墓在城東揚州門前”,故址大約在開封市南護城堤外金鐘李村一帶。漢高祖因特別欽慕信陵君為人,故下詔“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歲以四時奉祠公子”,彼時墓地儲存狀況應該完好。但之後隨著黃河氾濫、戰火摧殘、盜賊挖掘等原因,信陵君墓被毀壞殆盡,陵園不復存在,如今只剩下一座土堆而已。
4.春申君(前314-前238年)
春申君名黃歇,因辯才出眾得到楚頃襄王的賞識,被派往秦國從事締結和約的任務,憑三寸不爛之舌使得兩國結為盟國。秦楚結盟後,黃歇隨太子熊完入質於秦國,長達十年時間。頃襄王病重期間,黃歇設計使得太子逃回國內,不久接任王位,是為考烈王,時當公元前263年。考烈王即位後,感激於黃歇的功勞,任命他為令尹,並封為春申君,賜以淮河以北十二縣之地,15年後又改封到江東。
春申君執掌楚國軍政期間,禮賢下士,大量延攬天下有才之士,門客數量最多時有三千餘人。春申君透過救援趙國、攻滅魯國,重振楚國國勢,其在諸侯中的威望大增。前242年,春申君率六國聯軍攻秦,結果兵敗於函谷關,自此失去楚王的信任。前238年,考烈王駕崩,幽王即位,春申君被國舅李園所殺。
春申君死後,在劉宋時期被追尊為忠安王,至宋代累封至忠安順應威顯英濟王。至於其葬所成疑,一說葬於安徽省淮南市謝家集區李郢孜鎮境內,即今春申君陵園;一說葬於古黔中郡開元寺,即今湖南常德市境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