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度度狼gg

    1945年3月16日,駐歐盟軍最高統帥艾森豪威爾突然蒞臨巴頓的第3集團軍司令部,彼時巴頓的部隊正強渡萊茵河殺入德國本土,為了獲得更大的後勤支援和指揮許可權,狡猾的巴頓立即佈置以最高的規格接待領導,不僅率領儀仗隊親往機場迎接,還陪同艾森豪威爾巡視了戰場各部。

    晚宴時甚至從紅十字會俱樂部請來四個漂亮姑娘做陪,給艾森豪威爾哄得團團轉,這還不算,席間巴頓肉麻地說道:“你不知道艾克,有些部隊由於沒有看到你,非常失望”,艾森豪威爾還有幾分清醒:“見鬼,喬治,我不信,就是上帝親臨檢閱,美國大兵們一樣會罵罵咧咧的”。

    巴頓順杆就爬:“是啊,我也不明白,你的軍階到底應該是什麼”?艾森豪威爾哈哈大笑。這是個真實的段子,反映出倆問題,第一“美國大兵”這個稱呼在歐戰中就有出現,第二是這個諧稱絕不僅僅是因為美國兵人高馬大,充斥著混血的美國軍隊,其普遍身高肯定不如相對“品種”比較單一的德軍。

    (巴頓和艾森豪威爾)

    首先還是美華人特有的幽默感,“大兵”意即“大頭兵”,有一定的詼諧意思,是美國軍人對士兵的通俗叫法,比如《拯救大兵瑞恩》等文學作品,印證了美華人這種自嘲式的稱謂,艾森豪威爾也是有感而發。盟軍和蘇軍在易北河會師後,巴頓的粗魯和美國式幽默讓蘇聯人驚愕不已,他們無法想像一位將軍可以這樣信口開河,這是巨大的文化差異造成的。

    其次是美軍士兵的“大大咧咧”,這與當時美國的政治體制有關,應該說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除了搞笑的義大利軍隊之外,幾個主要參戰國軍紀最為散漫的就是美國軍隊了。一方面是“美國式民主”,美國士兵不那麼崇尚權威;一方面是最早實行的戰地新聞制度,使美國兵本能地牛皮哄哄,政治地位要高於其他國家的普通士兵。

    (巴頓給美國大兵授勳)

    巴頓曾經因為在戰地醫院裡抽了裝病士兵一記耳光,在美國國內引起軒然大波,若不是艾森豪威爾力保,這位名將很可能未等二戰結束就被解除職務遣送回國了。可是在日本軍隊裡,軍官抽士兵嘴巴子那是家常便飯,並且被公認為是理所應當的事情。

    然後是美國軍隊的“財大氣粗”,在強大綜合國力的支撐下,美軍不僅擁有當時最先進的單兵裝備和最充足的後勤補給,士兵的薪資也是全世界軍隊最高的,普通士兵月薪50美金,傘兵達到110美金,軍官和飛行員們就更不必說了。按當時的美元與黃金兌率,等於現在的60倍左右,一個普通美軍士兵月薪就是3000美元。

    《拯救大兵瑞恩》

    以1941年為例,1美元大約相當於4.2日元,而一名普通日兵的月薪僅僅是5.5日元,購買力相差40多倍。這還不算,美軍士兵還可以得到足量供應的罐頭、香菸和戰地食品,諾曼底登陸前,幾百萬美國大兵湧入英國,用香菸、巧克力和絲襪在英倫三島橫行霸道胡作非為。

    最後才是美軍士兵的體格和伙食,二戰時期士兵伙食最土豪的當屬美國,麵包、蔬菜、雞蛋、午餐肉樣樣不缺,巧克力和香菸同樣是不限量供應,連可口可樂的供應都是不限量的,據統計,二戰期間美軍總共消耗了100億瓶可樂,與經常吃不飽肚子的中國士兵相比,幾乎是天壤之別。

    美國作戰部隊的供應將士兵的“口糧”分為四類:“新鮮食物”、半成品罐頭食品、罐頭食品、、“d級口糧”(濃縮巧克力等熱量較高的零食),因此美軍士兵普遍營養充足膘肥體壯。

    我們看太平洋戰爭的影視裡,本來就矮小的日本兵還餓的骨瘦如柴,與美國大兵的體格對比非常明顯。

    《巴頓將軍》

  • 2 # 一線天

    在中文裡,習慣把美軍士兵稱為"大兵",完全是翻譯的緣故。在古漢語和現代漢語中,大兵就是普通士兵的意思,是軍隊裡級別或軍銜最低的兵士。如今,我軍稱其為列兵,上世紀50年代初也稱過下等兵,但很快就廢棄掉了,因為這種稱呼帶有歧視的味道。由於列兵都是剛入伍的新兵,部隊內部也俗稱這些人為"新兵蛋子"。在英文中指"大兵"的這個詞是"Private",英文的解釋是"應徵入伍級別最低的人 an enlisted man of the lowest rank."。有部美國電影叫著《拯救大兵瑞恩》,這裡"大兵"的英文就是"Private"。如果這裡把"大兵"翻譯成"士兵"也是對的。當然了,華人更接受對美軍士兵稱"大兵"的叫法,或許是因為美軍士兵的塊頭普遍都高大些吧,就如中國老百姓習慣稱日軍士兵為"小鬼子"一樣,就是因為日本人的身材普遍都矮小。據統計,二戰時期,日本軍人的平均身高就只有1.5米多,而牛高馬大的1.8米左右高的美軍士兵與日軍士兵一比,真的就是名副其實的"大兵"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大家都在用什麼滑鼠(辦公型),有推薦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