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糟糕的衛道士
-
2 # 原卉詩詞
八大文體這個提法並無定論。
古今學術界以大類分有二分法,三分法,四分法。以小類分有七分法,十三分法,十七分法等等,不一而足。而其中體與體之間多有穿挿,以致根本不能截然劃分。自先秦諸子之前古文,形體多為散文,這裡先拋開不論。筆者僅就漢時起各種文體大致劃分如下:
一:奏議類:包括奏.議.書.表.策。二:序類:包括書序(即前言)贈序。
三:記:包括雜記.遊記。記是古文中出現頻率較多的文體之一。
四:銘:包括座右銘,墓誌銘。
五:賦:此文體歷代以來變化較大,其體講求文釆,韻律,兼有詩歌.散文雙重性質。最早出現於先秦諸子中叫短賦,屈原首創體叫騷賦,漢代以文為辭叫辭賦,魏晉以對偶句為主叫駢賦,(包括被稱為四六文的駢文),唐代以詩為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為體叫文賦。賦是古文主要體裁之一,主要用以寫景,借景抒情。
六:原:議論文體,(包括稱作辯的批判性議論文)。
七:說:議論性說明文。
八:論:論文。
此外,還有童話,寓言,民間故事,傳奇,祭文等。
陸機在文賦中說:體有萬殊,物無一量。就是說古文體裁難以準確劃分。他列舉了詩.賦.碑.Lei.銘.箴.頌.論.奏.說寫作要義。可見序.記.原等體裁乃之後形成。曹丕典論論文中也只提到了論.賦.表.記而已。古文觀止選錄自左傳起至明範文二百餘篇,但畢竟以散文為主,亦未能全括。
所以,對於古文,我們但大致劃分便於研學即可,重在吸取其精華,不必刻意追求其形式。
【古體詩】
古體詩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一般又叫古風,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等。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而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律詩】
律詩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因格律要求非常嚴格而得名。常見的型別有五律和七律,一般有幾個字說幾言。律詩是漢族文學的寶貴財富,而且具有重要意義。
【絕句】
絕句,又稱截句、斷句、絕詩,四句一首,短小精萃。它是唐朝流行起來的一種漢族詩歌體裁,屬於近體詩的一種形式。絕句一詞最早在南朝的齊、梁時代就已出現。陳代徐陵的《玉臺新詠》收有四首五言四句的詩,不知作者名字,題為“古絕句”。此時的絕句是指五言四句二韻的小詩,並不要求平仄和諧。絕的意思是“斷絕”,古人用四句一絕的四句詩來完成一個思想概念。絕句分為律絕和古絕。律絕是律詩興起以後才有的,要求平仄。古絕遠在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
【楚辭】
戰國時期,楚國詩人屈原以南方民歌為基礎,採用楚國方言創作了一種新的詩歌體裁——楚辭。屈原的抒情長詩《離騷》,具有浪漫主義風格,是楚辭的代表作,楚辭因此又稱為“離騷體”。
【歌行體】
歌行是古代漢族詩歌體裁之一,是初唐時期在漢魏六朝樂府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歌行體。是南朝宋的鮑照所創,鮑照模擬和學習樂府,經過充分地消化吸收和熔鑄創造,不僅得其風神氣骨,自創格調,而且發展了七言詩,創造了以七言體為主的歌行體。
【賦】
賦是中國古代的一種有韻文體,介於詩和散文之間,類似於後世的散文詩。它講求文采、韻律,兼具詩歌和散文的性質。其特點是“鋪採摛文,體物寫志”,側重於寫景,借景抒情。最早出現於諸子散文中,叫“短賦”;以屈原為代表的“騷體”是詩向賦的過渡,叫“騷賦”;漢代正式確立了賦的體例,稱為“辭賦”;魏晉以後,日益向駢對方向發展,叫做“駢賦”;唐代又由駢體轉入律體叫“律賦”;宋代以散文形式寫賦,稱為“文賦”。
【駢體文】
駢文又稱駢體文、駢儷文或駢偶文;古代漢民族以字句兩兩相對而成篇章的文體。因其常用四字、六字句,故也稱“四六文”或“駢四儷六”。全篇以雙句(儷句、偶句)為主,講究對仗的工整和聲律的鏗鏘。
【詞】
詞是一種詩的別體,萌芽於南朝,是隋唐時興起的一種新的文學樣式。到了宋代,經過長期不斷的發展,進入到詞的全盛時期。詞最初稱為“曲詞”或者“曲子詞”,別稱有:近體樂府、長短句、曲子、曲詞、樂章、琴趣、詩餘等,是配合宴樂樂曲而填寫的歌詩,詞牌是詞的調子的名稱,不同的詞牌在總句數、句數,每句的字數、平仄上都有規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