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自制通鑑
-
2 # 幸福的我快樂著
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開明人土透過影響光緒帝推動變法,倡導學習西方先進合理的東西,提倡科學文化強國,應該說向君主立憲邁出了一小步,如果戊戌變法成功,逐步過渡到實現君主立憲制還是有可能的。又如果晚清實現了君子立憲制,就可以達到限制君主或朝庭實際控制者的權力,清朝或許能夠抓到最後一根救命稻草。因為國家強大了,人民安居樂業,這是大多數老百姓願意看到的希望。
君主立憲制是由英國首開先河的,英國後來相當長時期成為"日不落帝國",與最早實行君主立憲制息息相關。
我們一衣帶水的鄰邦日本,明治維新後實行了君主立憲制,國力迅速增強,在甲午海戰中一舉擊敗看似強大的清朝海軍,大清更加一蹶不振。
當然,晚清就是病入膏肓,自然什麼樣的神藥也不能從根上去病,如果那時實行了君主立憲,說是救命稻草勉強達意,但說是催命符還不至於。(圖片選自網路)
-
3 # 北疆同心聊歷史
“君主立憲”本來是清朝未年能夠挽救其政權避免傾覆的唯一途徑和最後手段!也可以被稱為救命稻草。然而因為清室貴冑的阻撓和干擾,卻反而成了終結清朝統治的催命符!為什麼說“君主立憲制”是有可能挽救清朝統治的救命稻草呢?試從以下幾個方面淺析。
一、為什麼說“君主立憲制”是晚清的救命稻草?
01、清朝己經建立起對中國的有效統治近三百年了,由此產生了一批“既得利益集團”和“習慣性擁戴者”,他們並不希望朝廷垮臺!
02、在清朝的最後不到二十年的王朝壽命裡,“開議會,行憲政”的呼聲一直在朝野上下響徹,有大量的支持者,因此具備“行憲”的民意基礎!
03、在清朝未年的統治集團內部,也有一批開明人士認識到,再不實行“君主立憲制”,大清的江山必將難保。因此“行憲”在貴冑之中也有一定的支持者!
04、清朝的近鄰日本,就是因為實行了"君主立憲制",才得以強大並最終躋身於帝國主義列強之一的,而這早已被清朝統治者所熟知,故“行憲”是大勢所趨,非頑抗所能逆轉的。
二、為什麼“君主立憲制”反而又成了結束清朝統治的“催命符”?
01、希望愈大,失望越大!當清朝統治者本可藉著“君主立憲制”,來維護自已的統治,但是卻遲遲不做,嚴重挫傷了其擁護者的積極性!動搖了他們的效忠之心!
02、在晚清時代的朝野中,是一直存在著“立憲派”與“頑固派”這兩大力量的——“戊戌變法”的失敗,就是試圖嘗試“變法圖強”的皇帝和“維新派”同頑固不化的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之間的鬥爭結果!守舊、頑固的勢力過於強大,而思想開明的如李鴻章等人,又是以“保全自己”為第一目的,哪肯為立憲做奮力爭取?而那些激進力量脫離國家的實際情況,不切實際地搞“新政”,又哪裡會有成功的可能!
03、慈禧太后貪戀權位,明知搞“君主立憲制”是挽回危局的唯一可行方式,但就是不落實!這又是為什麼?兩個字——權力!因為君主立憲制會限制君主(當然也包括慈禧太后)的權力,甚至有“虛君”的可能性!慈禧太后當然不可能輕易同意了!
04、慈禧太后死後,君主立憲制的最大障礙便也隨即消失了。按說此時搞“立憲”應該是可行的了,但是攝政王載灃卻成了繼慈禧太后之後的新頑固派!載灃同樣戀權,哪肯輕易“立憲”?況且朝廷中袁世凱的勢力已經是盤根錯節了,載灃也怕“袁系”勢力,借“立憲”之名,徹底架空皇帝和自己的權力!
05、當載灃最終頂不住舉國上下的巨大輿論壓力,而被迫同意“立憲”時,卻又冒天下之大不韙,搞出了個“皇族內閣”!暴露出其“假立憲,真獨裁”的意圖——這個失策之舉,不僅寒了“立憲派”之心,更是給予了革命黨人以“反清”的口實!從此以後清朝更是人心大失,其敗亡自然也就在朝夕之間了!
綜上所述:清朝統治者因為沒有抓住最後的機會,來做挽救的努力,因而成了逆流而動的頑固、守舊力量,最終失去了擁戴者的人心。所以才會在“辛亥革命”時被歷史所拋棄!
回覆列表
這個問題問得好,兩個原因。
1, 華人都想當皇帝,立憲了,不就只有一家皇帝嗎?封疆大吏不幹啊,看看袁世凱就知道了,都知道清朝要玩了,都等著當皇帝了
2,慈禧透過家族八旗子弟還掌握著一定的勢力,老糊塗了,覺得還能控制的住他們,讓個啥啊,大不了割地賠錢,認輸。這個事歷朝歷代都有,所以慈溪他們幹了,也不覺得有啥,保住位子就好。不像日本,皇帝早就架空的差不多了,沒有足夠的實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