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寶物,相傳發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和氏璧被始皇帝嬴政制成了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至此,和氏璧不僅僅是一塊絕世美玉,更是和國家傳承息息相關的信物,每逢天下大亂,朝代更迭,必為有志問鼎中原者所爭奪。可以說和氏璧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珍寶, 曾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過記載。其真正的價值一直讓人們無法做出評價,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與隨侯珠齊名,共為天下兩大奇寶。 為什麼命名叫和氏璧,其中是有一個典故的, 據《韓非子》記載:戰國時期有楚人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非同尋常的石頭,憑幾十年的玩石經驗,認定內藏有美玉,就恭恭敬敬奉獻給楚厲王,怎奈愚君不識貨,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就以“欺君之罪、處以刖刑”,砍掉卞和的左腳。厲王駕崩,武王即位。卞和認為也許武王是位明君,跛腳再次前去獻寶,不料此君同樣不識寶,又以欺君之罪推出宮門砍掉卞和右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發獻寶的決心,懷一線希望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幾乎血都哭出來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卞和說:“我不是為失去雙腳而哭,痛心的是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十分感動,決定親自召見,請來能工巧匠“會診”,琢其璞開啟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在場的君臣與工匠無不交口贊絕。文王便速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存放國庫內妥為保管。為紀念表彰卞和的功勞,更因感其耿直忠心,特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究竟是什麼玉? “和氏璧”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塊玉,卞和獻玉三次,手腳皆殘,矢志不悔;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相誘,藺相如危難請命,完璧歸趙;始皇一統天下後,將 “和氏璧”琢成 “受命璽”,從此歷朝歷代世世相傳…… ,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其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天下,琢為受命璽”。可見“和氏璧”以卞和而得名,且產自楚地荊山。 在下以為,“和氏璧”很可能就是一塊綠松石,理由如下: 第一,“和氏璧”產自荊山,在湖北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汀西岸。綠松石王產於這個地區的竹山縣,鄖縣等地,綠松石的產地與“和氏璧”的出處基本相符。 第二,綠松石的顏色是青綠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礦物,因此,當綠松石尚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從不同角度觀看,的確是“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現象,這種外觀特徵與“和氏璧”的外觀特徵,也基本相符。 第三,秦王願以十五座城池與“和氏璧”相換,由此可見“和氏璧”是具有相當高的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的,正所謂“價值連城”,引起“眾王相爭”,藺相如冒死 “完璧歸趙”,而從當時到現在,在楚國地區,即現在的湖北境地,尚未發現其觀賞價值可與綠松石相媲美的玉石,由此可見,“和氏璧”是一塊綠松石,有著很大的可能性。
但卻有三點冷知識鮮為人知。
第一點:和氏璧有缺口
和氏璧傳到西漢末年,大野心家王莽謀朝篡位,逼迫孝元皇后交出玉璽。孝元皇后怒斥王莽狼子野心,並以玉璽擲地,意思就是我寧願摔壞也不給你這個大逆不道的亂賊臣子。但是孝元皇后身為女子手軟物理,並沒有把玉璽摔碎,只是摔掉了一個角。後來王莽以黃金補之,至此之後,和氏璧再也不是完美無瑕了。
第二點:和氏璧冬暖夏涼
楚華人卞和獻玉給楚文王,打磨成和氏璧。傳聞此玉晶瑩剔透,完美無瑕。夏日炎炎,和氏璧周圍數步蚊蟲不近,清涼舒爽,有避暑之奇效。冬日嚴寒,和氏璧又散發出柔和的溫度,祛除寒氣,滿屋生暖。如果古人沒有開玩笑的話,這和氏璧簡直比現代的空調還好用。和氏璧歷來為皇家所喜,想必真有非凡之處吧。
第三點:和氏璧有可能是天外隕石
史書記載,和氏璧極為神異,不僅僅是一塊美玉,更有諸多養生避穢功效。相傳和氏璧到秦朝時,是皇帝嬴政東巡,於洞庭湖上遭遇大浪,眼見傾船欲翻,是皇帝以玉璽鎮湖,瞬間風平浪靜撥雲見日。這種能改變地氣的寶物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很可能不是地球上的產物,那麼天外隕石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加上,和氏璧冬暖夏涼的特性,是不是輻射的作用呢?這和隕石帶輻射的特性不謀而合。
和氏璧最後一次在歷史上出現時唐末時期,唐廢帝李從珂攜玉璽自焚,之後歷史上再無和氏璧的蹤跡。歷史變遷,滄海桑田,和氏璧到底是否當真像傳說那麼神奇,已經無法驗證,只能說和氏璧見證了古時朝代更迭,風起雲湧,也許是古人寄託國家情懷的一個信物罷了。
和氏璧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寶物,相傳發現於春秋戰國時期。後來秦滅六國,統一天下,和氏璧被始皇帝嬴政制成了傳國玉璽,上刻: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大字!至此,和氏璧不僅僅是一塊絕世美玉,更是和國家傳承息息相關的信物,每逢天下大亂,朝代更迭,必為有志問鼎中原者所爭奪。可以說和氏璧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第一珍寶, 曾在司馬遷的《史記》中有過記載。其真正的價值一直讓人們無法做出評價,在它流傳的數百年間,被奉為“無價之寶”的“天下所共傳之寶”,又稱和氏之璧、荊玉、荊虹、荊璧、和璧、和璞。與隨侯珠齊名,共為天下兩大奇寶。 為什麼命名叫和氏璧,其中是有一個典故的, 據《韓非子》記載:戰國時期有楚人卞和,在荊山發現一塊非同尋常的石頭,憑幾十年的玩石經驗,認定內藏有美玉,就恭恭敬敬奉獻給楚厲王,怎奈愚君不識貨,說是一塊普通的石頭,就以“欺君之罪、處以刖刑”,砍掉卞和的左腳。厲王駕崩,武王即位。卞和認為也許武王是位明君,跛腳再次前去獻寶,不料此君同樣不識寶,又以欺君之罪推出宮門砍掉卞和右腳。後楚文王即位,卞和又萌發獻寶的決心,懷一線希望抱玉哭於荊山下,三天三夜,幾乎血都哭出來了,文王得知,派人詢問。卞和說:“我不是為失去雙腳而哭,痛心的是珍寶被人看作石頭。”文王十分感動,決定親自召見,請來能工巧匠“會診”,琢其璞開啟驗看,果得一罕見之美玉,在場的君臣與工匠無不交口贊絕。文王便速命工匠加工雕琢成一塊白璧,作為傳世之寶,存放國庫內妥為保管。為紀念表彰卞和的功勞,更因感其耿直忠心,特命名為和氏璧。
“和氏璧”究竟是什麼玉? “和氏璧”無疑是中國歷史上最出名的一塊玉,卞和獻玉三次,手腳皆殘,矢志不悔;秦國以十五座城池相誘,藺相如危難請命,完璧歸趙;始皇一統天下後,將 “和氏璧”琢成 “受命璽”,從此歷朝歷代世世相傳…… ,正而視之色白,卞和得之,獻其王,後入趙,獻秦,始皇一統天下,琢為受命璽”。可見“和氏璧”以卞和而得名,且產自楚地荊山。 在下以為,“和氏璧”很可能就是一塊綠松石,理由如下: 第一,“和氏璧”產自荊山,在湖北西部,武當山東南,漢汀西岸。綠松石王產於這個地區的竹山縣,鄖縣等地,綠松石的產地與“和氏璧”的出處基本相符。 第二,綠松石的顏色是青綠色的,但是它的外表。常粘附一些白色礦物,因此,當綠松石尚未加工成玉器以前,拿在手中從不同角度觀看,的確是“側而視之色碧,正而視之色白”的現象,這種外觀特徵與“和氏璧”的外觀特徵,也基本相符。 第三,秦王願以十五座城池與“和氏璧”相換,由此可見“和氏璧”是具有相當高的觀賞價值與收藏價值的,正所謂“價值連城”,引起“眾王相爭”,藺相如冒死 “完璧歸趙”,而從當時到現在,在楚國地區,即現在的湖北境地,尚未發現其觀賞價值可與綠松石相媲美的玉石,由此可見,“和氏璧”是一塊綠松石,有著很大的可能性。
但卻有三點冷知識鮮為人知。
第一點:和氏璧有缺口
和氏璧傳到西漢末年,大野心家王莽謀朝篡位,逼迫孝元皇后交出玉璽。孝元皇后怒斥王莽狼子野心,並以玉璽擲地,意思就是我寧願摔壞也不給你這個大逆不道的亂賊臣子。但是孝元皇后身為女子手軟物理,並沒有把玉璽摔碎,只是摔掉了一個角。後來王莽以黃金補之,至此之後,和氏璧再也不是完美無瑕了。
第二點:和氏璧冬暖夏涼
楚華人卞和獻玉給楚文王,打磨成和氏璧。傳聞此玉晶瑩剔透,完美無瑕。夏日炎炎,和氏璧周圍數步蚊蟲不近,清涼舒爽,有避暑之奇效。冬日嚴寒,和氏璧又散發出柔和的溫度,祛除寒氣,滿屋生暖。如果古人沒有開玩笑的話,這和氏璧簡直比現代的空調還好用。和氏璧歷來為皇家所喜,想必真有非凡之處吧。
第三點:和氏璧有可能是天外隕石
史書記載,和氏璧極為神異,不僅僅是一塊美玉,更有諸多養生避穢功效。相傳和氏璧到秦朝時,是皇帝嬴政東巡,於洞庭湖上遭遇大浪,眼見傾船欲翻,是皇帝以玉璽鎮湖,瞬間風平浪靜撥雲見日。這種能改變地氣的寶物古今中外絕無僅有。很可能不是地球上的產物,那麼天外隕石的可能性非常大。再加上,和氏璧冬暖夏涼的特性,是不是輻射的作用呢?這和隕石帶輻射的特性不謀而合。
和氏璧最後一次在歷史上出現時唐末時期,唐廢帝李從珂攜玉璽自焚,之後歷史上再無和氏璧的蹤跡。歷史變遷,滄海桑田,和氏璧到底是否當真像傳說那麼神奇,已經無法驗證,只能說和氏璧見證了古時朝代更迭,風起雲湧,也許是古人寄託國家情懷的一個信物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