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木説歷史

    如何才能做到絕處逢生?

    首先,你要有強烈的“逢生”的慾望,想要去“逢生”的而不是在“絕處”處認命,消極的對待或者一味的等待;

    其次,你要明確的“逢生”的想法,什麼才是“逢生”現在自己最缺少什麼“逢生”,可以把“逢生”分為輕重緩急四個階段,向著“逢生”的目標去努力;

    第三,動起來,說破嘴不如邁動腿,按照自己的目標不斷去努力。哪怕一絲一毫的收穫都值得肯定,堅定的信念走下去,只要你還有著“絕處逢生”的強烈執念就一定會有“逢生”的那一天。

    第四,記住我們只是宇宙的一粒塵埃,今天所處的“絕境”換個角度就是你另一種“生”的開始,如果沒有你哪有現在的絕境,你“創造”了現在的“絕處”那是你換取“逢生”的另一種選擇而已。

  • 2 # 創客IP老梁

    鉅鹿之戰時,秦派王離率幾十萬邊防軍包圍鉅鹿,章邯在鉅鹿以南筑甬道,幫助王離運糧。趙歇當時糧草已盡,將士傷亡慘重且人數難以與秦軍抗衡,就求救於楚懷王。楚懷王把隊伍分成兩隊,一路由劉邦率領向關中行進。另一路以宋義為上將軍,項羽為次將,范增為末將,率起義軍主力北上救趙。援趙大軍進至安陽(今山東陽東南)後,宋義看秦軍實力不薄,就被秦軍的氣焰所嚇倒,在原地留46天不敢前進。項羽幾次勸宋義領兵救趙,宋義都不肯行動,項羽看情勢危急,不能再等就把宋義殺死。楚懷王遂封項羽為上將軍並令英布和蒲將軍兩支起義軍也歸其指揮。

    項羽率起義軍到達鉅鹿縣南的漳水,立刻派遣英布和蒲將軍2萬義軍渡過漳水,援救鉅鹿,切斷秦軍的送糧路線,初戰告捷。接著,項羽率領全軍渡過漳水,命令全軍沉船、砸鍋、棄糧,只帶三日糧,目的就是要切斷自己的退路,以鼓舞將士必須前進,不勝則死。將士們都瞭解自己軍隊現在是何情況,都昂揚鬥志,一舉包圍了王離軍隊。

    項羽的決心和勇氣,對將士起了很大的鼓舞作用。楚軍把王離的軍隊包圍起來,個個士氣高昂,越戰越勇,以一當十,以十當百經過九次激烈戰鬥,殺得秦軍丟盔卸甲,狼狽逃竄,秦軍將領王離也被楚軍俘虜,圍困鉅鹿的秦軍全面崩潰。

    當時,各路將領來救趙國的有十幾路人馬。可是他們害怕秦軍強大,都紮下營寨,不敢跟秦軍交鋒。這會兒,聽到楚軍震天動地的喊殺聲,就擠在壁壘上看他們瞧見楚軍橫衝直撞殺進秦營的情景,嚇得直咋舌。等到項羽打垮了秦軍,請他們到軍營來相見的時候,他們都跪在地下爬著進去,連頭也不敢抬起來。全軍將士乃至各路軍隊頌揚項羽說:“上將軍的神威真了不起,自古到今沒有第二個。”打那時候起,項羽成了各路反秦軍的首領,項羽也當之無愧。

    鉅鹿解圍後,章邯軍退至棘原,項羽軍駐漳水之南,兩軍對峙。秦軍的連續失敗使章邯逐漸失信於秦朝廷。項羽抓住時機,派蒲將軍擊秦軍於漳水南岸。接著又親率大軍破秦軍於漢水。章邯固守棘原與項羽對峙,派部將司馬欣向秦廷告急求援,當時,秦廷趙高專權,潛回棘原,勸章邯看清形勢秦朝廷已失去援助。章邯在降楚、軍之間猶豫不決,不知道該不該聽從司馬欣的建議。在這時,項羽已派蒲將軍率領軍隊日夜兼程渡三戶津,也就是今天的河北滋縣處進發,斷秦軍歸路,自率主力軍隊打敗秦軍,項羽的如此戰術對秦軍造成重創在此沉重打擊下章邯進退無路,不得不率其部眾20萬投降項羽,此次戰役以項羽大勝而告終。

    鉅鹿之戰是秦末農民戰爭所取得的一場巨大勝利。它基本上摧毀了秦軍的主力,扭轉了整個戰局,奠定了反秦鬥爭勝利的基礎而項羽以三萬破秦軍三十萬,如此懸殊的戰果令無數後人對其充滿了好奇與景仰。

    鉅鹿之戰的勝利體現了項羽的大將氣魄和膽略。當他面對強敵,看到憑一己之力不足以抗衡對手時,他沒有怯懦,更沒有絕望而是及時地想辦法來抗戰,為自己和自己的軍隊負責任抗秦決心在心間,勢必要打敗秦軍。他在危機時刻採取了“破釜沉舟”的辦法,斷自己後路,讓整個軍隊不得不向前衝,否則後果將不堪設想,只有這樣士兵們才堅定信心,勇往直前,驍勇善戰。項羽此舉給了士兵們極大的勇氣,終於取得最後的勝利。

    應激心理在戰場上被應用廣泛,所謂“應激”,是指人們在出乎意料的緊張情況下和對人有切身利害關係的嚴重事實面前所引起的情緒狀態。“急中生智”,這個“急”就是這一狀態的具體反映。適當的應激心理,能夠使人們處於“警覺”或“準備搏鬥”的狀態,並透過神經內分泌系統來進行心理、生理機能的調節,促進有機能量的發放,提高機體的活動效率和適應效能,煥發出一往無前的戰鬥精神。

    但是“應激狀態”的運用是有條件的,過度的、不適時的或長期的情緒應激,會使機體的激動水平增高,以致無法控制,出現應激反應的“衰竭”現象。像鉅鹿之戰項羽就適當地運用了應激心理,恰到好處。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剛練毛筆字時有運筆不穩、字不入眼等現象,該如何避免這些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