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津演藝

    《長安十二時辰》劇中,有一個性鮮明的配角——姚汝能。此人曾說自己是名門之後,祖上文武俱全,祖父更是當過宰相。後來在右相林九郎與吉溫的對話中,終於確定了姚汝能的身世。他並沒有吹牛,其祖父乃大唐名相姚崇。姚崇本名元崇字元之,陝州硤石人,嶲州都督姚懿之子。曾任武后、睿宗、玄宗三朝宰相常兼兵部尚書。姚崇的一生頗具傳奇色彩,在宰相高位上更是三起三落。姚崇一生三次入相,首次入相是在武則天時期。萬歲通天元年,契丹入侵河北,形勢危急。武則天讓朝臣上書,提應對策略。武則天在閱讀群臣上書中,發現姚崇對問題剖析周密,論理精到。驚奇之下,破格提升姚崇為兵部侍郎,姚崇自此躋身朝廷重臣之列。姚崇為官正直,不畏權勢聲譽極好。兩年後,武則天任命姚崇為夏官侍郎同鳳閣鸞臺平章事。

    此後姚崇成為武朝後期的宰相,輔佐武則天處理軍政事務,頗受信任。長安四年,姚崇得罪武則天的面首張氏兄弟,武則天在其蠱惑下對姚崇失去耐心。下放姚崇作一名不能參與政務的靈武道安撫大使,這只是一個享受三品待遇的空頭銜而已。隨後姚崇參與“五王政變”,推翻武則天有功。唐睿宗拜姚崇為兵部尚書、同中書門下三品,姚崇第二次入相。當時睿宗其妹太平公主,因助李隆基發動宮廷政變而權勢膨脹。睿宗對其又是言聽計從,由此引發了太平公主與太子李隆基之間的矛盾。姚崇與宋璟秘密上疏睿宗,請求把宋王、豳王外放。太平公主與駙馬安置洛陽,收回岐王、薛王統領的羽林軍。不料此事為太平公主所知,遭到公主一派勢力的強烈反彈。當朝七個宰相,有四個是太平公主的同黨。糊塗的睿宗在太平公主的壓力下,將姚、宋二人外放地方任刺史。悲催的姚崇第二次被趕下宰相位。先天元年,睿宗讓位李隆基。先天二年太平公主準備於七月四日發動政變。不料為玄宗偵知,於三日出動羽林軍一舉消滅了太平公主的黨羽,接著賜死太平公主。

    此時唐朝局勢基本穩定,唐玄宗出於統治需要,於十月舉行20萬人的軍事檢閱。隨後密召姚崇,提出拜姚崇為相。姚崇應召,並向玄宗提出十條挽救衰敗政局的革新綱領建議。後來姚崇親信趙誨,貪贓枉法事發。唐玄宗親自審問,論罪按律處死。姚崇卻為其百般辯護,施手營救。最後唐玄宗給了姚崇面子,但對其失去了信任。不久後便罷其宰相,闢為開府儀同三司的虛職。開元四年底姚崇病重不起,臨死之前曾設一計避免政敵張說的報復。氣的張說頓足捶胸:“死姚崇猶能算計活張說,至今才知我的才能和姚崇相差太遠了。”姚崇一生宦海浮沉,在宰相之位上三起三落。就是死後也是算無遺策,庇佑子孫。姚汝能多次提起祖父姚崇,都是頗為自豪與崇敬的神情態度。瞭解姚崇跌宕起伏的一生後,則發現大唐姚家之後的確有此底氣。

  • 2 # 紅楓文史娛

    歷史上確有姚汝能這個人,他對後世最大的貢獻就是寫了一本《安祿山事蹟》,給後人提供了研究安史之亂最靠譜也是最一手的資料。

    實際上,《長安十二時辰》的男主角張小敬,就是馬伯庸根據《安祿山事蹟》中的一句話塑造出來的,原文是這樣的:

    “騎士張小敬先射國忠落馬,便即梟首,屠割其屍。”

    除此之外,各種史書也好,民間傳說也罷,再無張小敬這三個字眼,所以,你不得不佩服馬伯庸的想象水平。

    儘管姚汝能留下了這麼一本珍貴資料,但其本人在史書上卻和張小敬一樣,沒有什麼詳細記載,只有兩處曾提到此人。

    一處是南宋時期藏書家陳振孫所著《書錄解題》,《四庫提要》卷64曾記載:“汝能始末未詳,陳振孫《書錄解題》稱其官華陰縣尉,未詳里居,則宋時已無可考矣。”這裡說的很明確,姚汝能生死年月不知道,籍貫是哪裡不知道,曾當過華陰縣尉,到宋朝時就沒有可以考證他的東西了。

    另一處是清朝光緒年間刊刻《安祿山事蹟》一書時,在題跋中被提到,“《安祿山事蹟》三卷,署華陰尉姚汝能撰”。這裡也僅是提到了他的官職。

    從上述能查的到的資料來看,根本就沒提及姚汝能的先人是誰。

    所以,電視劇中姚汝能說自己是姚崇的孫子,其實並無證據支撐,馬伯庸這麼寫,也不知道他是從哪兒看到的證據。

    姚崇是大唐名人,歷經武則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四朝,與房玄齡、杜如晦、宋璟並稱唐朝四大賢相。所以有理由懷疑,作為電視劇中出現的人物,姚汝能說自己祖上是姚崇,不排除他藉此給自己臉上貼金之嫌。

  • 3 # 解語影視v

    在長安十二時辰劇情中,姚汝能這個人在歷史上是存在的,他是唐朝官員,曾任華陰縣尉等職。在劇中設定的姚汝能是賢相姚崇的孫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佩萊進球遭邊裁誤判,馬日奇說進球沒問題!你怎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