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商文君
-
2 # 賈小亮
對荊軻刺秦王的不同評價北宋蘇洵非議荊軻之行曰:“始速禍焉”。
南宋鮑彪為《戰國策》作注說:“軻不足道也。”朱熹認為“軻匹夫之勇,其事無足言”。
但肯定荊軻的人更多,第一個是司馬遷,《史記·刺客列傳》結尾說:“其立意較然,不欺其志,名垂後世,豈妄也哉。”
左思的《詠荊軻》稱頌他“雖無壯士節,與世亦殊倫”,“賤者雖自賤,重之若千鈞”。
陶潛說他“其人雖已沒,千載有餘情”。
近代龔自珍讚揚他“江湖俠骨”。
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劉伯承將軍挽葉挺詩“勒馬黃河悲壯士,揮戈易水哭將軍”,未嘗不含褒荊軻之意。
當年唐雎當廷怒斥秦王時曾經說:“夫專諸之刺王僚也,彗星襲月;聶政之刺韓傀也,白虹貫日;要離之刺慶忌也,倉鷹擊於殿上。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懷怒未發,休祲降於天,與臣而將四矣。”(《戰國策·魏策》)荊軻是春秋戰國時代有名的四大刺客之一,但專諸、聶政、要離的行刺純屬“士為知己者死”,而荊軻則基本上不是為一己之私而是為“國家大事”。
《荊軻刺秦王》簡說邱少華《荊軻刺秦王》這個歷史故事,出自《戰國策·燕策》。
司馬遷作《史記》,把它收入《刺客列傳》,並別採異聞,對荊軻的身世經歷作了些補充,說他是衛華人,衛人謂之慶卿,好讀書擊劍,以術說衛元君,衛元君不用;還寫了他兩件小事,一次“與蓋聶論劍,蓋聶怒而目之。”又一次“魯句踐與荊軻博,爭道,魯句踐怒而叱之。”兩次都是荊軻忍讓退避了。
看來,這是一個有頭腦、有見識、也很理智的人,並非意氣用事、一味爭強好勝之徒。
司馬遷的這些補充,雖稍嫌簡略,對我們瞭解荊軻其人,卻很有用處。在春秋戰國至秦漢之間,出了一些很著名的刺客,都是不怕死、不要命的角色。我認為,不妨簡單地把他們分成兩種型別。
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出於單純的報恩思想(所謂“士為知己者死”)的,算做一類,如刺趙襄子的豫讓,刺韓傀(《史記》作“俠累”)的聶政。
其行刺的動機基本上不是一己之私,而是所謂“公義”(比如說國家之事)的,算做一類,如曹沫劫齊桓公於盟壇之上,“桓公乃許盡歸魯之侵地”(《刺客列傳》),張良“悉以家財求客刺秦王,為韓報仇。”和他的力士以大鐵椎“狙擊秦始皇帝博浪沙中,誤中副車。”
-
3 # 小武185868216
荊軻刺秦王一事,後世皆以為悲壯,很多人站在除暴秦的立場上,將荊軻之舉稱為義舉,恨其不成功。評者大都認為,荊軻雖不懂得以一人之力難以挽狂瀾於既倒的道理,也不懂得秦帝國的統一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但他不畏強暴,不怕犧牲,在國家多事之秋挺身而出、不避艱險的精神和氣概還是值得稱道的。
以現代政治觀點來看,刺殺政治人物只能算是恐怖主義行為,秦王若被殺,天下復將大亂,人民將遭遇更加殘酷的戰禍,太子丹和荊軻以一己之私利而置天下大勢於不顧,無論如何不能算作英雄行為
回覆列表
當時是戰國時期,戰國七雄互相爭鬥,戰爭的烏雲籠罩了整個中原,許多百姓葬身於水火,流離失所,百姓哀聲載道,和平和統一的心願衝徹了人們的心.而這時秦國的實力雄厚,嚴明法紀,依法治國,這就比其它六國有著明顯的優勢,成為七國之首.“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秦國統一六國已成勢之所趨,民之所向,僅憑荊軻一人匹夫之力殺死秦王難以阻擋歷史潮流.
—— 一個國家要生存,它必須要有實力,燕國正慢慢走向衰落,“適者生存,不適者淘汰”,它何以生存?荊軻沒有從國家自身尋找原因,而把一切責任都推給秦王,天真地認為只要殺了秦王,燕國就可得救.其實不然,即使荊軻殺了秦王,秦國還可以有別的君主掌權,吞併六國勢不可擋.荊軻應該知道,無論成敗,都將加速燕國的滅亡.如此看來,荊軻刺秦王是多麼不明智啊!
——荊軻為了能接近秦王,不惜讓燕國損失一大將樊於期.他用言語打動樊於期,樊於期在國家和個人兩個方面選擇了前者,最終以自殺成全荊軻,燕子丹也為之痛心.此乃不義.
——荊軻只考慮到燕國將亡,而不想百姓的處境,退一萬步講,即使秦國因荊軻而衰亡,百姓又將陷入水深火熱之中,於心何忍.此乃不仁.
如此看來,行刺秦王乃不智、不義、不仁之舉.其結果不過是逞匹夫之勇、忤逆歷史、以卵擊石實在是太不應該了. 大家覺得怎麼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