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無恥之徒31
-
2 # 高宗1986
這個我覺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對於北韓有再造之恩。
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調動國內水陸大軍十四萬進攻北韓,把北韓國王趕到了中朝邊境,北韓基本上快亡國了。此時萬曆派出的大軍在這樣的時刻進入北韓,在大明軍隊的攻擊下,日本人最終被趕出了北韓領土,大明為了此一戰用掉軍費千萬兩銀子,間接的使明朝國力加速衰敗。假如不是萬曆抗倭援朝這一戰,明朝或許還能延續更久點。
所以這份恩情北韓王室是不敢忘記的,沒有明朝的出兵,可能北韓王朝只有兩百多年的壽命,絕對不會有五百多年的國祚。所以你說北韓王室能不感激涕零嗎?其實大明兩百多年來對於北韓的關照遠不止如此,平時小恩小惠,以及危難時拉一把,這樣的事情明朝可沒少做。
而且北韓由於和中原王朝走的近,所以他們高度漢化,我覺得世界上漢化最深刻的國家就是北韓其次是越南,北韓接受了中原文化的一切東西。文字、文化、管制、科舉、禮儀…一切的一切和中原並沒有太大差異。所以古代北韓也把自己視為禮儀之邦,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可是後來明朝滅亡了,從心裡上從感情上北韓肯定是很難過,明朝好比是北韓的亦師亦友,而且兩個政權來往兩百多年,明朝也一直把北韓當成自己人。明朝時海外藩屬國都是規定了幾年朝貢一次,可是北韓由於是自己人,允許每年都來朝貢,明朝的朝貢可不是任何國家都有這份殊榮的。
而且在文化認同上,北韓和明朝基本上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可是新興的清朝卻顯得那麼不倫不類,清朝在北韓眼裡就是未經文化洗禮的野蠻民族,與熟讀儒家思想的北韓簡直是文盲。可是事實總是野蠻戰勝了儒雅,這就是現實。不管怎麼說北韓雖然像清朝低頭了,可是在清朝建立初期北韓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大明,為此他們甚至偷偷在厲兵秣馬,準備恢復祖國
-
3 # 微山湖新偉
明萬曆時期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侵入北韓,至使北韓差點亡國,明萬曆皇帝應北韓請求派軍隊進入北韓抵抗日本豐臣秀吉侵略者,明朝聯軍打敗日本,並撤出軍隊幫助北韓復國,北韓才崇敬明朝。
-
4 # 無恥之徒31
北韓自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以來,確實一直對明朝崇敬有加,甚至是在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亡國以後,北韓還試圖聯絡南明伐清。清朝在中原站穩腳跟後,雖然北韓成了清朝藩屬國,但除了正式文書使用清朝年號,祭祀、墓碑等特定場合還是用的崇禎年號,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20年代。
為什麼李氏北韓會那麼崇敬明朝這還要從歷史說起。自商代箕子入北韓以來,歷代中原王朝與北韓半島多有爭端。隋唐時佔據遼東半島的高句麗更是拖垮了隋煬帝,唐朝也是兩代君王花了巨大的代價才滅掉高句麗(高句麗不是後來的北韓半島的那個高麗,這是個多民族國家,不是北韓族人建立的王朝,只是領土包含了今天的北韓半島。)
隋唐以後是遼國契丹人,契丹人以後是金國女真人,女真人走了元朝蒙古人又來了,每來一個民族北韓半島就是一場腥風血雨。最終元朝征服了北韓半島,但鑑於北韓多有叛亂,地形又是多山靠海不利於征伐,於是元朝規定當時北韓半島上的每一屆高麗國王必須把王位繼承人送到元大都(北京)作為質子,以此培養親元朝的國王減少叛亂,同時又對高麗徵收高稅釜底抽薪讓其不能積累叛亂資本。
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派使者去高麗收回被高麗侵佔的遼東土地,高麗君臣欲與明朝開戰,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半路兵變回過頭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當時李成桂立國擬訂了兩個國號讓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回書:“東夷之號,惟北韓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於是李成桂定國號為北韓。
明朝相對漢唐總體採用的是回縮戰略,對揚威異域興趣了了,對北韓不派遣一兵一卒,又不似遼金元對朝大肆搜刮,對於北韓的朝貢也是加倍奉還。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北韓也是恭敬有加,兩國雖是一主一僕,倒也相處的極為融洽。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日本結束內亂,豐臣秀吉糾結十幾萬百戰雄兵,意欲以北韓為跳板踏上華夏逐鹿中原。北韓有明朝保護多年未經大戰,自然不是日本人對手。當時的北韓國王避亂一直躲到明朝境內,而同時的明朝在西北寧夏與蒙古大戰,西南播州又與苗疆土司大戰,但對於北韓的滅國危機萬曆皇帝並沒有坐視不管,他派出李如松、麻貴兩次入朝大敗豐臣秀吉,助北韓復國,而且這兩次援朝明軍都是自帶錢糧軍械,沒向北韓軍民伸過手。可以說這一役明朝對北韓是有再造之恩的。也就是這次明朝聯合抗日,造就了北韓歷史上唯一拿的出手的戰將李舜臣。
明朝對李氏北韓的“照顧”是不記成本不記得失的,也難免明亡以後北韓仍要沿用崇禎的年號,因為北韓對明朝的崇敬是真實的。
-
5 # 高宗1986
這個我覺得是有多方面原因的,我覺得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明朝對於北韓有再造之恩。
萬曆年間日本豐臣秀吉調動國內水陸大軍十四萬進攻北韓,把北韓國王趕到了中朝邊境,北韓基本上快亡國了。此時萬曆派出的大軍在這樣的時刻進入北韓,在大明軍隊的攻擊下,日本人最終被趕出了北韓領土,大明為了此一戰用掉軍費千萬兩銀子,間接的使明朝國力加速衰敗。假如不是萬曆抗倭援朝這一戰,明朝或許還能延續更久點。
所以這份恩情北韓王室是不敢忘記的,沒有明朝的出兵,可能北韓王朝只有兩百多年的壽命,絕對不會有五百多年的國祚。所以你說北韓王室能不感激涕零嗎?其實大明兩百多年來對於北韓的關照遠不止如此,平時小恩小惠,以及危難時拉一把,這樣的事情明朝可沒少做。
而且北韓由於和中原王朝走的近,所以他們高度漢化,我覺得世界上漢化最深刻的國家就是北韓其次是越南,北韓接受了中原文化的一切東西。文字、文化、管制、科舉、禮儀…一切的一切和中原並沒有太大差異。所以古代北韓也把自己視為禮儀之邦,中華文明的傳承者。
可是後來明朝滅亡了,從心裡上從感情上北韓肯定是很難過,明朝好比是北韓的亦師亦友,而且兩個政權來往兩百多年,明朝也一直把北韓當成自己人。明朝時海外藩屬國都是規定了幾年朝貢一次,可是北韓由於是自己人,允許每年都來朝貢,明朝的朝貢可不是任何國家都有這份殊榮的。
而且在文化認同上,北韓和明朝基本上是一個模子出來的。可是新興的清朝卻顯得那麼不倫不類,清朝在北韓眼裡就是未經文化洗禮的野蠻民族,與熟讀儒家思想的北韓簡直是文盲。可是事實總是野蠻戰勝了儒雅,這就是現實。不管怎麼說北韓雖然像清朝低頭了,可是在清朝建立初期北韓無時無刻不在懷念著大明,為此他們甚至偷偷在厲兵秣馬,準備恢復祖國
-
6 # 微山湖新偉
明萬曆時期日本豐臣秀吉軍隊侵入北韓,至使北韓差點亡國,明萬曆皇帝應北韓請求派軍隊進入北韓抵抗日本豐臣秀吉侵略者,明朝聯軍打敗日本,並撤出軍隊幫助北韓復國,北韓才崇敬明朝。
-
7 # 北緯34度
在元朝時,並不把北韓作為一個獨立的國家來看待的,北韓曾經一度淪為元朝的一個省的待遇。但從明初開始,明朝始終將北韓作為一個國家來對待,雖然是屬國,但明朝從不干涉北韓內政,而且厚往薄來,兩國關係始終很好,沒有摩擦。 壬辰戰爭時,北南韓力衰弱,根本擋不住打了幾十年內戰的日本軍隊的攻擊,京城都丟了,基本上將要亡國,不得已嚮明朝求救。明朝立即派出大部隊對北韓進行支援,從而使得北韓復國,忠實地履行了宗主國的職責。而明朝沒有提任何條件,戰爭完畢後立即撤軍回國,顯示了泱泱大國的君子之風,令人可敬可嘆。北韓君臣始終以此為明朝對北韓的再造之恩,把明朝作為自己的再生父母來看待
-
8 # 修瓷匠古瓷無痕修復
說到大明朝和北韓李氏的關係,不得不提下元朝。
元朝熱衷於擴充自己的版圖疆域,橫跨歐亞大陸,對於東亞的北韓半島,自然也不會放過,元朝將之納入徵東行省的管轄。
雖然元朝對於北韓半島,沒有像中國本土那樣直接管轄,但還是讓高麗王朝感到了壓迫。在元朝幾近滅亡的時候,高麗趁機佔領了中國東北的一部分地域。
明朝建立後,第一時間就要求高麗歸還土地。
高麗國王不僅不歸還,措辭還特別強硬。派出了大將李成桂,前去遼東,挑戰明軍。
國王雖然糊塗,軍隊主帥李成桂可清醒著呢,藍玉可不好惹。
李成桂一咬牙一跺腳,帶領士兵,反戈一擊,顛覆了高麗王朝,自己當了國王。
要知道王氏高麗立國多年,在宋遼對峙期間,就存在了。這麼多年積累下來的政治傳統不是頃刻間就能掃除的。
李成桂明白這點,除了自己做整飭內政的努力,還需要更大的支援。他就向朱元璋釋放了和好的訊號,態度非常恭順,朱元璋見此,除了收回領土,還賜給李成桂國號“北韓”,並把北韓列為明朝永不征伐之國。
有了明朝的支援,李成桂才敢放開手腳,肅清反對勢力,鞏固自己的地位。朱元璋也從北韓得到了戰馬,補充了對元朝作戰的損失。
可以說,北韓王朝在立國之初,就得到了明朝的支援。李成桂後的任何一代北南韓王在即位的時候,都需要經過明朝的官方承認。
而加強雙方感情的除了政治交往,還有文化認同。
北南韓王自太宗李芳遠後,都以儒家思想治國,這與大明的基本國策相吻合。儒家思想作為雙方交流的紐帶,使得雙方都被納入了華夏文化圈,明朝作為核心,北韓作為邊緣,這種政治態勢穩定了下來。
後來倭亂,明朝傾國之力援助北韓。
明朝與北韓在之後的發展中相安無事,雙方在日後都是文恬武嬉,一派奢靡。直到日本的介入,才打破了這種平靜。
此前的日本,一直是各個大名混戰的戰國時代。直到織田信長的出現,他奠定了日本統一的基礎,他後來雖然大業未成身先死,但豐臣秀吉卻在他取得的成果上,終於統一了日本。
可豐臣秀吉出身低微,他的身份根本無法壓制那些群雄們。群雄們對於豐臣秀吉的竄起,私底下就是一句話:他也配?
為了給自己樹立威信,同時為了轉移國內矛盾,消耗那些大名的實力,豐臣秀吉主導了侵略北韓的軍事行動。
日本的軍隊都是剛剛經歷過戰亂,戰鬥力保持得不錯;反觀北韓,軍備廢弛,對於日本的入侵,反應也非常拙劣。在日本軍隊的進攻下,北南韓王甚至奔到了鴨綠江邊。
小弟被打了,自然要求助於大哥。明朝接到了北韓的求救後,馬上動員力量,解救北韓。明神宗萬曆皇帝還敏銳得發現,豐臣秀吉的真實目的是想以北韓為跳板,染指大明。萬曆皇帝是真懶,但也真不蠢。
第一次開赴北韓的明軍主帥是李如松,而且有吳惟忠的戚家軍。李如松親冒矢石,指揮明軍攻下了北韓的都城平壤。日軍在領會了明軍的厲害後,全線退卻,李如松長驅直入,光復了大片的北韓領土。但日本在名將小早川隆景的擘畫下,於碧蹄館設伏,李如松中了埋伏,大批的遼東鐵騎戰死。
而且,在碧蹄館會戰的當天,大雨滂沱,更加不利於騎兵作戰。日將小野成幸與李如松近戰 ,李如松境況危急,多虧了弟弟李如梅一箭將其射死。經過了碧蹄館戰役後,李如松不再對消滅日軍抱有期望,而是選擇燒燬了日本的糧倉,與日軍相持。
第二次入朝作戰的明軍主帥換成了之前李如松的副手麻貴,(李如松後來撤回中國,在與蒙古作戰的過程中陣亡)在與日軍接戰的過程中互有勝負,只是因為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撤軍途中,麻貴指揮了露梁海戰,消滅了大批日軍。
可以說,如果沒有明軍入朝作戰,北韓亡於日本是必然的。明軍除了在軍事上給了北韓立竿見影的幫助外,關鍵還振奮了北韓軍民的信心。
由於明軍遼東部隊受到了打擊,而且最具軍事能力的李如松戰死,導致了建州女真的做大。當努爾哈赤以“七大恨”祭天,公開反抗明朝的時候,明朝已經沒有能力與之抗衡了。
假若李如松仍在,努爾哈赤肯定會有所忌憚,不會公開反叛。
此外,明軍援朝,導致了軍費的上漲,本就捉襟見肘的財政,更是雪上加霜。後來的民變頻繁發生,就因為明朝財政無能力賑災所致。
明朝以舉國之力幫助了北韓,拖垮了自己。
北韓人心知肚明,北韓人一直認為萬曆皇帝對北韓恩同再造,北韓第十九代君主肅宗李焞曾經說過:“神宗皇帝於中國,有萬世不忘之功矣。當壬辰板蕩之日,苟非神宗皇帝動天下之兵,則我邦其何以再造而得有今日乎?”
北韓對於明朝的感情之深可以理解,對清朝的厭惡,又加深了這種感情。
-
9 # 火山文史
歷史上的李氏北韓為何偏偏對明朝“情有獨鍾”?這與李氏北韓王朝建立的背景有關,與對儒家文化的認同有關,與抵禦日本的侵略需要有關。
李氏北韓王朝建立的背景
1368年正月初四,朱元璋在應天(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後進行北伐和西征,攻佔大都(即北京),元順帝北逃,徹底結束蒙古在全國的統治。朱元璋掀翻了元朝的統治後,特地派遣使者到當時的高麗下通知,大體意思就是:元朝完了,現在你們要歸順我大明,以後我就是你大哥了。因為高麗國之前與元朝有些姻親關係,所以朱元璋多少花了些心思要削弱這些羈絆,對高麗採取的是懷柔政策。洪武元年12月,朱元璋派遣符寶郎偰斯出使高麗,偰斯帶著40匹綾羅綢緞一路顛簸,從寒冬走到初夏百花開,終於見到了高麗國王王顓。小住了一個月,偰斯啟程回國,王顓準備了鞍馬、衣服、人參、藥材等做為回禮,偰斯牢記朱元璋“啥也不能要”的叮囑,只收了高麗文臣贈送的詩。王顓著實動容,表示斷絕與蒙元的政治聯絡,停用元朝的“至正”年號,並在8月來朝,由朱元璋正式冊封王顓為高麗王。
1388年,中國明朝派特使要求高麗歸還開元路(元朝的政區之一,開元路轄區,最初範圍很廣,南抵長白山,西臨遼河,北逾黑龍江達外興安嶺,東到日本海,幅員遼闊)。高麗重臣崔瑩藉此準備與明開戰,並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1392年,北韓半島鬧出了不小的動靜,將門之後李成桂發動政變把高麗王攆下臺,結束了高麗王朝近500年的歷史。為了獲得明朝的支援,李成桂派人到朱元璋面前表忠心,申請廢除高麗的名字,請封一個新的國名。朱元璋一番思索,取“朝日鮮明之國”之意,定下了“北韓”這個名字,即我們說的“李氏北韓”。洪武二十八年(1395),朱元璋在《皇明祖訓》中將周邊十五個國家列為“不徵之國”,北韓便是其中之一。
李成桂建立北韓王朝,自己當了國王,為了鞏固其統治,需要得到明朝政府的支援,因此確立了對明朝事大的基本國策。
對儒家文化的認同
在北韓,早在公元1世紀初,就有一些人能背誦《詩經》和《春秋》等儒家典籍,這說明儒學早已傳入北韓。三國時期,統治階級非常重視儒學,把它視為維護秩序、加強王權的思想武器,採取各種措施加以引進和推廣。高句麗於372年設立太學,傳授儒家學說。百濟於4世紀建立儒學教育制度。儒學在新羅傳播,大約在6世紀。新羅統一後,進一步發展儒學教育,在中央設立國學,置博士、助教,招收貴族子弟傳授儒家經典。高麗王朝建立後,在首都開城設立國家最高學府國子監,在地方十二州設立鄉校,廣泛推行儒學教育。958年,高麗開始舉行科舉,把儒家經典列為主要考試科目,從而推動了儒學迅速發展,並且出現了私學(私塾)。
李朝時期,為了加強封建專制統治,十分重視儒學教育,尤其推崇程朱理學,把它視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工具,極力加以推廣。李朝的儒學教育有官學和私學兩種形式。官學系統,中央設成均館,是為國家最高學府。地方各道和邑設有鄉校。私學是各地的儒家學者創辦的私塾或書堂。私學日益發展,成為李朝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並在政治生活中發揮著重要影響。
李朝還學習我們中國,透過科舉,選拔人才,任用官吏。科舉分文、武兩科。文科考試須經三榜,考試科目主要有儒家經典以及有關現行政策和各種形式的漢詩。武科也進行三次考試,考試科目除兵學外,也考部分儒家典籍。總之,程朱理學作為統治思想,在李朝的500年間,起到了維護和鞏固封建制度的作用。
隨著李朝建立後“崇儒排佛”政策的確立,儒家思想開始在北韓半島佔有絕對的統治地位。從思想文化的角度看,李氏北韓對儒家文化的發源地中國(其時處於明朝時期)“情有獨鍾”,是再自然不過的事了。
抵禦日本的侵略需要
歷史上北韓經常遭到倭寇的侵擾,李成桂起家就與抗倭有關。李成桂出身新羅貴族,其父李子春為地方豪族,任雙城總管府千戶。1356年,高麗攻其地,李子春投降。1362年,李成桂襲父職,後到南方抵禦倭寇。1380年、1385年大破倭寇,威名日盛,得到提拔參與軍機中樞。
壬辰倭亂時期,當時掌握日本政權的豐臣秀吉蓄謀以北韓為踏板入侵中國明朝。萬曆二十年(1592)和萬曆二十五年(1597),豐臣秀吉帶領裝備有葡萄牙火槍鳥銃的軍隊入侵北韓。北韓宮廷中的黨派紛爭、對日本軍事能力的低估以及外交調解的失利使得北韓迎戰準備不足,開城、平壤相繼失陷。僅兩個月零兩天,北韓“浹旬之間,三都失守,八方瓦解”。日本幾個月內就佔領南部北韓半島。不過李舜臣領導的北韓水師在海上有效地摧毀日本軍艦。北韓民間的遊擊組織對入侵的日本軍隊抵禦也遏制了日軍的攻勢。日本對北韓的大舉入侵,大大地震動了明朝。萬曆二十一年(1593),明朝派出大規模軍隊與鄧子龍將領到北韓,與北韓一道共同擊退了入侵的日本軍。
大樹底下好乘涼,不難理解李氏北韓為何偏偏對明朝“情有獨鍾”了。
回覆列表
北韓自李成桂取代王氏高麗以來,確實一直對明朝崇敬有加,甚至是在崇禎皇帝煤山自縊明朝亡國以後,北韓還試圖聯絡南明伐清。清朝在中原站穩腳跟後,雖然北韓成了清朝藩屬國,但除了正式文書使用清朝年號,祭祀、墓碑等特定場合還是用的崇禎年號,這個習慣一直保持到20年代。
為什麼李氏北韓會那麼崇敬明朝這還要從歷史說起。自商代箕子入北韓以來,歷代中原王朝與北韓半島多有爭端。隋唐時佔據遼東半島的高句麗更是拖垮了隋煬帝,唐朝也是兩代君王花了巨大的代價才滅掉高句麗(高句麗不是後來的北韓半島的那個高麗,這是個多民族國家,不是北韓族人建立的王朝,只是領土包含了今天的北韓半島。)
隋唐以後是遼國契丹人,契丹人以後是金國女真人,女真人走了元朝蒙古人又來了,每來一個民族北韓半島就是一場腥風血雨。最終元朝征服了北韓半島,但鑑於北韓多有叛亂,地形又是多山靠海不利於征伐,於是元朝規定當時北韓半島上的每一屆高麗國王必須把王位繼承人送到元大都(北京)作為質子,以此培養親元朝的國王減少叛亂,同時又對高麗徵收高稅釜底抽薪讓其不能積累叛亂資本。
元朝滅亡以後,朱元璋派使者去高麗收回被高麗侵佔的遼東土地,高麗君臣欲與明朝開戰,派李成桂出兵入侵遼東半島,李成桂半路兵變回過頭推翻高麗王朝自立為王,當時李成桂立國擬訂了兩個國號讓朱元璋裁定,朱元璋回書:“東夷之號,惟北韓之稱美,且其來遠,可以本其名而祖之。體天牧民,永昌後嗣。”於是李成桂定國號為北韓。
明朝相對漢唐總體採用的是回縮戰略,對揚威異域興趣了了,對北韓不派遣一兵一卒,又不似遼金元對朝大肆搜刮,對於北韓的朝貢也是加倍奉還。作為明朝的藩屬國,北韓也是恭敬有加,兩國雖是一主一僕,倒也相處的極為融洽。到了明朝萬曆年間,日本結束內亂,豐臣秀吉糾結十幾萬百戰雄兵,意欲以北韓為跳板踏上華夏逐鹿中原。北韓有明朝保護多年未經大戰,自然不是日本人對手。當時的北韓國王避亂一直躲到明朝境內,而同時的明朝在西北寧夏與蒙古大戰,西南播州又與苗疆土司大戰,但對於北韓的滅國危機萬曆皇帝並沒有坐視不管,他派出李如松、麻貴兩次入朝大敗豐臣秀吉,助北韓復國,而且這兩次援朝明軍都是自帶錢糧軍械,沒向北韓軍民伸過手。可以說這一役明朝對北韓是有再造之恩的。也就是這次明朝聯合抗日,造就了北韓歷史上唯一拿的出手的戰將李舜臣。
明朝對李氏北韓的“照顧”是不記成本不記得失的,也難免明亡以後北韓仍要沿用崇禎的年號,因為北韓對明朝的崇敬是真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