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冷兵器研究所
-
2 # 馬車柔聲說867
首先是明軍願意打,從兵到將都願意打。蒙古都是耐力性輕騎兵。是衝不過結陣步兵。在戰鬥慾望高漲的騎步兵面前完全不行。
-
3 # 喧囂平原
永樂年間的明朝軍隊戰力確實厲害,這主要歸功於明成祖朱棣。朱棣年少時就跟隨朱元璋南征北戰,後發動靖難之役,用武力當上皇帝,戰鬥經驗豐富,並有很高的軍事才能,可以說是位馬上皇帝。
朱棣戰略眼光極其獨到,遷都北京這一政治舉措,究其原因,有很大一部分是為了抵禦蒙古人的入侵。因為當時的北京正處於農耕區和放牧區的交界處,地理位置險要。不僅是明朝北方的政治經濟中心,而且還是蒙漢貿易中心。將首都遷至北京,一方面可以威懾北方遊牧民族,另一方面可以加強北方邊境的防禦。
永樂年間,明軍與蒙古軍隊打過數次仗,其實並不是每次都輕鬆擊敗蒙古軍隊,否則也不會有朱棣五次親征蒙古。而且永樂七年邱福率兵10萬遠征韃靼,還搞了個全軍覆沒。
親征的結果是成功的,效果是顯著的,搞得蒙古消停了十數年。
步兵、騎兵、炮兵相結合。朱棣作藩王時,封地就在北京,因此他對蒙古軍隊的特點十分了解。他發明了一種戰法,對抗蒙古騎兵十分有效。說白了,就是將火炮部隊正式列為一種單獨的作戰單位運用到實戰當中,這個作戰單位叫做“神機營”。
除神機營外,當時的明朝軍隊還分為五軍營和三千營。五軍營為步兵和騎兵的混合體,但騎兵數量不多,且為漢族騎兵。三千營就是純粹的騎兵部隊,而且是以蒙古騎兵為主。
先用大炮轟,在用騎兵砍,最後步兵上。再來看下作戰時,這三隻部隊如何配合。當發現蒙古騎兵後,神機營先上。在統一指揮下,火炮、火銃進行齊射。能殺死多少蒙古騎兵不一定,主要是進行威懾,扼制住蒙古騎兵的衝鋒勁頭。騎兵的特點在於機動性和衝擊力,一旦喪失,也就沒什麼可怕的。
齊射完成後,神機營撤回部隊的兩翼,然後是三千營開始敵軍進攻。趁蒙古兵一愣神的功夫,三千營的衝擊就到了。這是第二輪的打擊。
最後,五軍營上,對蒙古兵進行再一次的打擊,同時鞏固戰果。三次下來,蒙古騎兵基本上也就廢了。
當然,我說的比較簡單。這其實是一套完整又複雜的作戰系統,也是要根據具體的作戰環境進行變化。
這套戰術在當時的全世界都是最先進的,同時也是當時明朝軍隊克敵制勝的法寶。
回覆列表
永樂年間的明軍可以稱得上是兵強將猛的!
首先,朱棣被《草原帝國》的作者勒內·格魯塞稱為“明朝最好戰的皇帝”。
他非常重視軍備建設,不僅在陝西、甘肅、北京、遼東四個都司設立苑馬司。還鼓勵民間飼養戰馬,並從蒙古、北韓、琉球甚至遠及中亞大量購進優良戰馬。
當時明軍騎兵非常富有攻擊精神,“而五將鹹聽一將之令往來折衝以摧賊陣”。
明軍步兵也相當富有攻擊精神,,更依賴於肉搏衝擊與防禦。“持槍角勝負,勝者始得升擢”。在明早期步兵的組合陣型中,“一百戶銃十刀牌二十弓箭三十槍四十”,100名士兵中長槍步兵佔到了40%,此外還有10%的火銃手。他們在內地戰場上面對蒙古騎兵屢屢得勝,“淮北勁卒 雖燕趙精騎不及也。”
朱棣在傳統步騎兵的基礎上,還重視火器合成部隊的建設。
為了應付日益繁重的對外戰爭,朱棣增設兵仗、軍器二局,大大提高了火器的製造數量。如永樂四年(1406年),朱棣“命兵仗局造銃一萬七百,(神機)箭十有二萬五千,備禦邊之用”。
永樂手銃在藥室的火門外,加鑄了一個長方形的曲面活動蓋,可轉動,以防止風雨侵入藥室。不僅如此,其還增加了木馬子。這是在藥室中裝填火藥後,可以築實火藥的附件,使之更為緊密封閉,極大增加了火銃的威力和射程。根據《明代火器研究》編錄,永樂年間建造的八面神威炮射程可遠至155~310米;無敵竹將軍炮平放時射程310米,架放時可達1085~1240米;特別是是改進版的大將軍炮,射程有2146~2682米之遙。史書記載:其“神機銃”發射的箭矢,“一矢可洞穿兩人”,無論是射程還是破甲能力遠遠超過蒙古騎兵攜帶的弓箭。
朱棣還與將領們發揮集體智慧,發明了“束伍法”的戰法,也就是著名的“永樂槍陣”。
永樂槍陣陣型嚴密、結構科學,體現了古代中國高度系統化的熱兵器戰法,強調炮兵、騎兵、步兵多兵種協同作戰,即持盾步兵居陣前,主力火器部隊居主陣中央,騎兵分列其兩翼,步兵軍團居後。憑著永樂槍陣,明軍才能可以屢次輕鬆擊敗蒙古軍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