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知道,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真正的“永久中立國”,一切躲過戰火的所謂“中立國”,其實都存在各種意義上的避戰措施,要麼沒油水,要麼不好打,要麼大國之間投鼠忌器,要麼能哄得交戰各方一團和氣,要麼乾脆就是“假中立、真倒戈”,借牌坊幹見不得人的事兒。
比如二戰時的愛爾蘭,它明明是個英聯邦國家,卻因為與聯合王國不睦,鬧了很長時間的獨立,還打了分裂戰爭,與英國政府的關係鬧的很僵,反倒與英國的對手們關係鐵的很。所以當二戰爆發,英聯邦各國紛紛報名參戰時,與德國法西斯政府打得火熱的愛爾蘭堅決不肯參戰,宣佈了自己“中立”。
整個戰爭過程中,愛爾蘭與近在咫尺的英國摩擦不斷,卻始終保持著與德國的曖昧聯絡,要不是英國管的嚴、艦隊厲害,愛爾蘭還差點成為德國登陸英國的橋頭堡。希特勒自殺後,全盟國都彈冠相慶,唯獨這個“中立”的愛爾蘭跑去給德國發唁電,彷彿死了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惹得美國總統都拍桌子罵。
說白了,愛爾蘭這個“中立”就是用來反英的,在整個英聯邦都一致對外的情況下,你跑去往湯鍋裡下老鼠屎,這是噁心誰呢?不過由於英國實在懶得“攘外必先安內”,也確實不想在對德之時分心,所以也就由著愛爾蘭去了。至於別的國家,在他們看來這是英國的內部事務,誰都不好插手。德華人倒是派了不少人準備鬧亂子,可惜屢次都讓防衛森然的英華人給拱了。
當二戰結束後,打得民生凋敝一團稀爛的英國,也再沒啥力氣維持自己的地盤了,愛爾蘭馬上制裁了大批參與過英軍計程車兵,然後推行了一系列分離法律,終於在1948年脫離了英聯邦。獨立後的愛爾蘭並不老實,但也不敢輕易捋英國的虎鬚,所以仍然稱自己是“永久中立國”,亦不會加入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任何歐洲武裝安全組織。
說起來好笑,掛著“中立國”牌坊的愛爾蘭,卻被它景仰得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納粹德國揍過,德華人在英吉利海峽的大轟炸期間,曾經對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進行過轟炸。除貝爾法斯特外,還有4座城市遭遇了轟炸,都柏林甚至被炸過2次。
但是呢,因為愛爾蘭這種惡劣的“中立”,英華人哪還管它死活?沒露出個張學友表情都算喬治國王有涵養了。至於德國,則直接拒絕了道歉,因為這兩次轟炸本就有逼迫愛爾蘭就範的意思,此前德國曾期望愛爾蘭“更深入的合作”,但因為懼怕英國,愛爾蘭選擇了拒絕。
至於愛爾蘭自己,他們沒覺得有什麼難堪,愛爾蘭在政府很快就淡化了德華人的侵略,一點也沒有被轟炸後的惱火。只是他們也探到了英國要爆發的底線,連美國對愛爾蘭的援助都能被英國拒之門外,而正在失去戰略優勢的德國更不可能成為依靠。所以,愛爾蘭就這麼老實下來了。
要說一點後果沒有呢也不盡然,政府的親德與對納粹的痛恨,令不少愛爾蘭人民轉入了反抗法西斯的陣線中,有6萬人加入英軍作戰,10萬人進入到英國工廠生產物資。
比利時、盧森堡的所謂“永久中立”更可笑,完全被別人當做了擦屁股紙。講真,比利時和盧森堡是真想中立,而且他們的“永久中立條約”還得到了英國、法國、奧地利、沙俄、普魯士等8國擔保,但德國每次一打法國,就必然“順便”把這哥倆給滅了,一戰如此,二戰也是如此,攔都攔不住。
既然是世界大戰,那就沒什麼話說了,能給你做主的國家都在戰場上打著呢,人家打得昏天黑地血流漂杵生靈塗炭,你卻跪在這老老實實的享受和平,還想怎麼樣?
實際上,世界上幾個“永久中立國”中,唯獨有瑞士形成了真正的中立結局,但他們的這種“中立”實際上是歐洲的一種文化現象,因為自古開始瑞士就是歐洲的中立國,他們在1513年就透過盟約打成了中立政策,並在1516年與法國簽訂了不戰條約。
因此,瑞士成了歐洲的和平國家,他們從不派兵,頂多向外輸出梵蒂岡衛兵和傭兵,這也在幾百年的歷史中養成了歐洲人“不把瑞士當敵人”的宗旨,因為這個國家用時間證明了,自己是真的不會出來搞侵略,別人也習慣上不把瑞士算作攻擊範圍。
但是話說回來,瑞士在歷史從來都不算弱小,儘管“中立”,但軍備方面始終秉承著彪悍的作風,莫惹老子!有仇必報!這也是他們百多年來能堅守和平的一個原因。
總的來說,也只有瑞士這種真中立的國家,才得到了真正的不被攻擊的權利。大部分所謂“永久中立”的國家,只將這種稱呼作為政治上的免戰牌罷了,他們在遭受到攻擊時,很容易就暴露出自己虛弱的內裡,要麼被人打得話都說不出,要麼被人快速滅亡,要說打了他們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抱歉還真沒有,“中立”二字本身就代表這政治的邊緣化。
要知道,這世界上並不存在什麼真正的“永久中立國”,一切躲過戰火的所謂“中立國”,其實都存在各種意義上的避戰措施,要麼沒油水,要麼不好打,要麼大國之間投鼠忌器,要麼能哄得交戰各方一團和氣,要麼乾脆就是“假中立、真倒戈”,借牌坊幹見不得人的事兒。
比如二戰時的愛爾蘭,它明明是個英聯邦國家,卻因為與聯合王國不睦,鬧了很長時間的獨立,還打了分裂戰爭,與英國政府的關係鬧的很僵,反倒與英國的對手們關係鐵的很。所以當二戰爆發,英聯邦各國紛紛報名參戰時,與德國法西斯政府打得火熱的愛爾蘭堅決不肯參戰,宣佈了自己“中立”。
整個戰爭過程中,愛爾蘭與近在咫尺的英國摩擦不斷,卻始終保持著與德國的曖昧聯絡,要不是英國管的嚴、艦隊厲害,愛爾蘭還差點成為德國登陸英國的橋頭堡。希特勒自殺後,全盟國都彈冠相慶,唯獨這個“中立”的愛爾蘭跑去給德國發唁電,彷彿死了多偉大的人物一樣,惹得美國總統都拍桌子罵。
說白了,愛爾蘭這個“中立”就是用來反英的,在整個英聯邦都一致對外的情況下,你跑去往湯鍋裡下老鼠屎,這是噁心誰呢?不過由於英國實在懶得“攘外必先安內”,也確實不想在對德之時分心,所以也就由著愛爾蘭去了。至於別的國家,在他們看來這是英國的內部事務,誰都不好插手。德華人倒是派了不少人準備鬧亂子,可惜屢次都讓防衛森然的英華人給拱了。
當二戰結束後,打得民生凋敝一團稀爛的英國,也再沒啥力氣維持自己的地盤了,愛爾蘭馬上制裁了大批參與過英軍計程車兵,然後推行了一系列分離法律,終於在1948年脫離了英聯邦。獨立後的愛爾蘭並不老實,但也不敢輕易捋英國的虎鬚,所以仍然稱自己是“永久中立國”,亦不會加入到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及任何歐洲武裝安全組織。
說起來好笑,掛著“中立國”牌坊的愛爾蘭,卻被它景仰得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的納粹德國揍過,德華人在英吉利海峽的大轟炸期間,曾經對愛爾蘭首都都柏林,北愛首府貝爾法斯特進行過轟炸。除貝爾法斯特外,還有4座城市遭遇了轟炸,都柏林甚至被炸過2次。
但是呢,因為愛爾蘭這種惡劣的“中立”,英華人哪還管它死活?沒露出個張學友表情都算喬治國王有涵養了。至於德國,則直接拒絕了道歉,因為這兩次轟炸本就有逼迫愛爾蘭就範的意思,此前德國曾期望愛爾蘭“更深入的合作”,但因為懼怕英國,愛爾蘭選擇了拒絕。
至於愛爾蘭自己,他們沒覺得有什麼難堪,愛爾蘭在政府很快就淡化了德華人的侵略,一點也沒有被轟炸後的惱火。只是他們也探到了英國要爆發的底線,連美國對愛爾蘭的援助都能被英國拒之門外,而正在失去戰略優勢的德國更不可能成為依靠。所以,愛爾蘭就這麼老實下來了。
要說一點後果沒有呢也不盡然,政府的親德與對納粹的痛恨,令不少愛爾蘭人民轉入了反抗法西斯的陣線中,有6萬人加入英軍作戰,10萬人進入到英國工廠生產物資。
比利時、盧森堡的所謂“永久中立”更可笑,完全被別人當做了擦屁股紙。講真,比利時和盧森堡是真想中立,而且他們的“永久中立條約”還得到了英國、法國、奧地利、沙俄、普魯士等8國擔保,但德國每次一打法國,就必然“順便”把這哥倆給滅了,一戰如此,二戰也是如此,攔都攔不住。
既然是世界大戰,那就沒什麼話說了,能給你做主的國家都在戰場上打著呢,人家打得昏天黑地血流漂杵生靈塗炭,你卻跪在這老老實實的享受和平,還想怎麼樣?
實際上,世界上幾個“永久中立國”中,唯獨有瑞士形成了真正的中立結局,但他們的這種“中立”實際上是歐洲的一種文化現象,因為自古開始瑞士就是歐洲的中立國,他們在1513年就透過盟約打成了中立政策,並在1516年與法國簽訂了不戰條約。
因此,瑞士成了歐洲的和平國家,他們從不派兵,頂多向外輸出梵蒂岡衛兵和傭兵,這也在幾百年的歷史中養成了歐洲人“不把瑞士當敵人”的宗旨,因為這個國家用時間證明了,自己是真的不會出來搞侵略,別人也習慣上不把瑞士算作攻擊範圍。
但是話說回來,瑞士在歷史從來都不算弱小,儘管“中立”,但軍備方面始終秉承著彪悍的作風,莫惹老子!有仇必報!這也是他們百多年來能堅守和平的一個原因。
總的來說,也只有瑞士這種真中立的國家,才得到了真正的不被攻擊的權利。大部分所謂“永久中立”的國家,只將這種稱呼作為政治上的免戰牌罷了,他們在遭受到攻擊時,很容易就暴露出自己虛弱的內裡,要麼被人打得話都說不出,要麼被人快速滅亡,要說打了他們有什麼嚴重的後果...抱歉還真沒有,“中立”二字本身就代表這政治的邊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