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遊學行者
-
2 # 2許雲輝
宋神宗時,為改變積貧積弱現狀,支援宰相王安石進行熙豐變法運動,同時開始了以消滅西夏並統一西北為戰役目的的戰爭。
熙河開邊戰爭開展數年後,拓邊二千多里,收復西北六州,恢復了安史之亂前中原王朝控制區域,招撫吐蕃各部,並在當地開展民族貿易,保護邊民免遭西夏侵奪,恢復了絲綢之路,並對西夏形成包圍態勢,達到使西夏“有腹背受敵之憂”的戰略目標。
但是,這次開邊戰爭耗費了北宋巨大的人財物為,吐蕃的反抗更使北宋騎虎難下,不得不投入更多更大的人財物力。北宋最終滅亡,熙河開邊也是原因之一。
故當時一些有識之士認為熙河開邊得不償失,宰相富弼甚至直接要求朝廷儘早從這個泥淖抽身,“歸其侵土。”王安石下臺後,以司馬光為首的保守派為讓西夏不再擾邊,竟將西北六州重新拱手相讓。
-
3 # 政史新君
“熙河開邊”是北宋年間大事,前後持續了大約三十年,直到北宋滅亡。
宋神宗執政後立志改變北宋在西部地區被動挨打的局面,希望徹底制服西夏,欲先取靈州,滅西羌,改變前朝對西夏採取的防禦政策,轉為積極進攻。其要點是奪取西夏橫山之地,切斷西夏賴以生存的右臂,徬取熙河湟鄯之地,隔絕西夏與吐蕃的聯絡,從右翼邊境壓迫西夏,徹底解決西夏威脅,消除西北邊患。
熙寧元年(1068年),王韶上“平戎三策” ,詳細論述了攻取西夏的戰略,其大意是:西夏是可以攻取的,但應先收復河、湟二州,這樣西夏就有腹背受敵之憂。夏人如攻下青唐,他必定會揮師南下,侵擾秦渭二州 這樣就會切斷古渭交通,征服南山的羌人,而羌人現在各部分裂,正好將他們割裂開來,各個擊破 ,使其臣服,然後讓他們駐紮在渭源城,對夏人和延州李士彬,環州慕恩進行牽制,使他們各部互相孤立,不能連成一片,這應該是上策。
“平戎三策”提出的主張和目的,和宋神宗、王安石變法派的政治主張一致,得到朝廷的高度重視和採納,王韶得以出掌軍事,擔負起收復河、湟的重任。
蕃部的俞龍珂在青唐一帶勢力最大,羌人和夏人都想討伐他。王韶幫他分析利害,俞龍柯決定率領部屬十二萬歸附朝廷,為了表示忠心,俞提出“平生聞包中丞朝廷忠臣,乞賜姓包氏”,神宗贊其忠臣,順水推舟,賜姓包,名順。包順遂引導王韶深入各番部 ,王韶也對各蕃部有了更深入的瞭解。
神宗命王韶修建古渭城,組建通遠軍,以王韶知軍事。熙寧五年,王韶先後擊敗蒙羅角,抹耳水巴,羌,瞎藥,等各部,進駐武勝,建立鎮洮軍。後又擊敗瞎徵,收降其部落二萬人,改鎮洮為熙州,劃熙、河、洮、岷、通遠為一路,王韶以龍圖閣待制知熙州。
王安石下臺後,熙河開邊事停。北宋末年蔡京專權,又主開邊事宜,崇寧二年(1103年),高永年再次攻取湟州,次年四月取青唐。
宣和七年(1125年),金兵南下,北宋朝危在旦夕,陝西經制使錢蓋尋角廝羅自立,益麻黨徵擔任措置湟鄯事,賜名趙懷恩。紹興四年(1134年),趙懷恩前往閬州(今四川閬中)依附南宋,宋朝對河湟地區的統治正式宣告結束。
總體上看,熙河開邊的成果是巨大的,宋朝收復了河湟要地,實現了戰略意圖,但是從包夾西夏的結果來看,由於任人錯誤,功敗垂成。最後宋徽宗登臺,前幾代人所做的努力都付諸東流。
《司馬法-仁本》:“故國雖大,好戰必亡;天下雖安,忘戰必危。”難道國家與民族可以為了一時安逸,寧願割裂土地,納貢金銀,做一隻永遠把頭埋在沙子裡的鴕鳥嗎?為國家開疆拓土難道真的有錯嗎?為何要詬病為國家和民族開疆拓土的功臣!難道你們都願意是宋徽宗和秦檜嗎?都願意做一時安逸的亡國奴嗎?國家不在,何以為家!!!
回覆列表
熙河之役,拓邊二千餘里,收復熙、河、洮、岷、疊、宕六州,恢復了安史之亂前由中原王朝控制這一地區的局面。並生擒木徵,送往京師。熙河之役的勝利,“是北宋王朝在結束了十國割據局面之後,八十年來所取得的一次最大的軍事勝利。”清朝學者蔡上翔評價說:“韶以書生知兵,誠為不出之才。而謀必勝,攻必克,宋世文臣籌邊,功未有過焉者也。”兩宋在對外的戰爭中鮮有勝利,而這次的勝利對於宋朝來說意義非凡,極大地鼓舞了北宋計程車氣。可是由於宋朝新舊黨爭嚴重,王安石下臺後熙河開邊的事情就停止,而宋朝對河湟的統治力量逐步削弱,到了紹興四年(1134年)宋朝對當地的統治宣告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