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魑魅涅槃
-
2 # 和風漫談
一般加特林機槍特指美國發明家——理查•喬登•加特林於19世紀60年代初發明的手動多管旋轉機槍。
現代多管旋轉機槍/炮沿用加特林機槍的原理,改良後用在機槍、航炮和防空炮上,稱為:加特林式機槍。
二、現代加特林式機槍/炮已經不是手搖發射了, 而是改用電動機、液壓馬達、空氣渦輪等外能源或由火藥燃氣的內能源驅動。
比如:
1、M134型 Minigun 機槍,使用電力驅動,包括一臺驅動電機,六個槍機軌道,槍支架,六根槍管,射速每分鐘2000~ 4000發,可安裝在直升機艙門、裝甲車輛、艦艇上使用。
非終結者不要手持射擊。
2、M61型 20mm"火神"機關炮。一大票美軍戰機都用它,比如F-15、 F-16、 F/A-18等,它是液壓驅動, 無鏈供彈系統, 最大射速6000發/分。
3、GAU-8型 30-mm"復仇者" 7管機關炮,就是著名的A-10攻擊機上那門火力兇殘的機炮。後期型號射速約3900發/分. 主要用於反坦克作戰。由雙液壓系統驅動炮管旋轉。
4、蘇聯的加特林式機炮與美國的不太一樣,多采用內能源
比如裝備在蘇-24、米格-27、米格-31戰機的上Gsh-6-23型、Gsh-6-30型6管航炮,就是由火藥燃氣驅動的內能源,採用導氣式原理, 射速達到5000發~10000發/分。
還有艦艇上使用的AK-630近防艦炮,也是由火藥燃氣驅動的內能源式。
加特林式機槍/炮優點突出:射速極快,達到2000~10000發/分,能在瞬間輸出最大火力,大量壓制殺傷敵軍。槍管多,散熱好,故障率低。
缺點是:耗彈量極大,很考驗後勤保障能力。結構複雜、分解結合困難,出現故障後難以快速排除。外部電源、控制系統、輸彈系統等體積相當龐大,限制了使用範圍。
“外能源”更方便,能調整射速,但需要外部裝置驅動,“內能源”結構相對簡單,但精度稍差,出現啞火不容易排除。
回覆列表
加特林機槍發明的比較早了,距今已有150年以上的歷史了,不過加特林機槍真正的黃金髮展時期是在二戰以後。加特林機槍最顯著的特點就是其擁有多個可以連續轉動的槍管,這樣最大好處就是射速相比普通機槍特別高,現在加特林式機槍的最高射速已經超過了1萬發,槍管的數量也已經增加到11根了。加特林最初槍管轉動需要由人力轉動搖把,後來改進為由電動機或匯出燃氣動力來完成。
首先來說一下加特林式機槍/炮的射擊原理,主要有6/7/11根槍管繞一個圓心連續轉動,由於每根槍管後面都有槍機,可以完成進彈、發射、拋彈等動作,所以理論上來說槍管轉動的速度越快,加特林式機槍的射速就越高(實際上受限於體積和槍機結構等問題,這個射速會受到槍管數量等原因限制)。
加特林原理的機槍,要看是內能源還是外能源驅動。美國很多加特林原理機槍是外能源驅動,也就是用電動機帶動槍管轉動。俄羅斯的加特林原理機槍使用內能源,啟動的時候用電動機,子彈開始擊發後利用火藥燃氣驅動槍管旋轉,一直以來毛熊比較喜歡這種驅動方式,這種內驅動方式優點是重量輕攜帶使用方便,不會受到電源因素的干擾,只需要隨機槍配套的電池驅動即可,但是缺點也很明顯就是由於火藥燃氣的燃燒隨著轉速變得不穩定,所以射速也是忽高忽低的。其次結構比較複雜,故障率較高,所以也沒能成為主流驅動方式。
現在主流的加特林式機槍/炮主要採用外驅動方式,外驅動主要有主流的電機驅動和液壓馬達/壓縮空氣驅動三種。當然大多數還是屬於電機驅動的,比較特別的液壓驅動的則主要像美國A-10攻擊機上裝備的加特林機槍屬於液壓驅動,液壓驅動的優點在於體積下,重量輕,但是缺點就是一般是作為配套使用的,單獨使用的話就需要外部動力驅動液壓馬達,體積小。重量輕的優點也就變成了缺點。
還有像中國大量裝備的730近防炮外部動力源比較特別的是壓縮空氣,其優缺點和液壓馬達驅動一樣,只不過驅動的介質不同而已。
現在主流的電機驅動的加特林式機槍/炮很多,比如中國新列裝的1130近防炮就是屬於電機驅動,美國的M34機槍、密集陣近防炮、荷蘭的守門員近防炮等都是電機驅動的,電機驅動的優點是射速可以隨著電機的轉速調節,射速比較穩定,其次相比內驅動的優點在於可靠性較高,不會因為子彈啞火等問題而卡彈影響連續射擊,但是缺點就是需要外部電機供應。當然這個電機驅動需要的電並不特別,只需要28V的直流電機即可驅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