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2
回覆列表
  • 1 # 曉凡書屋

    講個小故事來解釋吧。我們都知道現在去銀行存取人民幣,營業員手工點一邊後必須要用點鈔機複驗一遍,一百張打一捆。在民國早期也沒紙幣也沒點鈔機,主要貨幣是袁大頭,錢莊銀行出來的錢是十個袁大頭包一個紙包(民國電影裡經常看到)。當時存取袁大頭時,手工十個袁大頭疊成一摞再用尺子也必須複驗一遍十個袁大頭的厚度正好一寸,包一個紙包。所以最初的頭寸意思就是:十個袁大頭一寸,簡稱頭寸。後來泛指錢、貨幣、款項。 …………………………………………………………………………… 補子: 上面小故事有小盆友較真了,對十個袁大頭一寸厚提出異議,自己也感覺故事編的不圓。 再編個故事圓圓吧!有小盆友又要問了為毛又是故事?反問一句有經可引,有典可查的話,問教授好了,盆友們還回來問個啥!舉個例子:“條子”地球人都知道,出處有據可查嗎?頭寸和條子差不多,也是一句黑話或者說行話。 首先要說的是銀元叫洋錢。 民國3年國民政府釋出《國幣條例》,開始鑄造銀元(正式叫袁世凱戎裝像銀元,民間叫袁大頭、洋錢)。銀元是舶來品,洋錢相對中國以重量為單位的銀兩而言。1914年天津北洋造幣廠始鑄到1951年新中國在瀋陽鑄幣廠停止鑄造,期間國民政府、北洋政府、蘇維埃、各路軍閥、各省政府、列強、民間土豪、新中國等等有槍桿子的人和眾多錢莊、票號、銀行、洋行等有經濟權的人鑄造了據說有約11億枚袁大頭。 鑄造各種“大頭”(袁大頭、孫大頭等)和清朝鑄造的龍洋等的重量是一樣的,都是七錢二分,這個重量和尺寸參考了鷹元重量和尺寸。當時考慮鷹元成色足,在中國流通量較大,當時外國在國內流通的外國銀元有大約11億元之多,鷹元就有3億多元。直到1919年上海外國銀行貨幣兌換均以鷹洋為兌換標準。參照鷹元標準可以使得新貨幣避免匯率折算直接和國際匯率接軌。 雖然那麼多有話語權的人鑄造袁大頭,但鑄造銀元的裝置和印模多是進口的。1914年2月袁世凱宣佈《國幣條例》,緊接著花了125萬美元從美國常生廠引進了全套造幣裝置,印模是費城造幣廠製造,由義大利雕刻師魯喬奇設計原模,當年12月24日天津北洋造幣廠生產出第一塊袁大頭。所以袁大頭從孃胎裡用的就是英制尺寸。 其次頭寸一詞出自貿易逆差,白銀外流。這麼多銀元都去哪了呢?除了墳堆裡埋的、院子裡窖的、老牆縫塞得、打戒指首飾化的、愛好者收藏的(據說有1億元)之外,還有有幾大去是處臺灣、新中國融化回收白銀,除此之外還有一個更大去處——貿易逆差。清朝對外貿易經歷了出超--平衡--入超三個階段,而清末對外貿易主要特徵就是鴉片走私和白銀外流。龍洋等銀元的出現以及民國確立銀本位制後袁大頭、北洋銀元、孫小頭等銀元出現,白銀外流變為銀元外流。中國是產銀大國,勞動力成本又低,中國白銀在國外很有價格優勢,價差高峰是在1933年羅斯福確立美國銀本位制後,白銀價差達到約30%。開個玩笑:運一船美豆到國內平價拋售,運回一船鋼蹦就可以掙到三十的利潤,暴利啊。 具體流出多少銀元有說3億元的有說5億元的,反正不是個小數字,當然這個數字不止是袁大頭一種銀元,但是無疑袁大頭是數量最多的、最批次化的。清末白銀外流時還是透過十三行為代表的洋行也就是清政府發牌公行(華人開辦的中介)進行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後洋行成了洋人的私行,銀元外流都是透過私行進行的。開始時都洋行夥計把是個十個袁大頭打一包,十包打一封,然後裝箱。鬼子感覺這不行,你一箇中國夥計一個人點下就包起來,多一個少一個怎麼辦?我們是外企,有著嚴格的管理制度和先進的管理經驗。於是華人打包前專門安排一個鬼子用尺子複核。負責複核的鬼子剛開始還納悶呢?這袁大頭是哪個鬼子設計的正好十個一英寸。不久後華人也學會了這種先進的管理經驗,逐步被洋行、錢莊、票號行業內莊普遍採用。 內地錢莊在使用這種複核方法不久,出現一句行話頭寸。開始時只有行內人明白,比如夥計說:掌櫃的,缺頭寸了,你看是不是從總號調些頭寸,等頭寸鬆了再還回去。另外月底徐記錢莊還可以扎些頭寸回來。最後要說頭寸不是舶來語。 後來洋行外華人跟華人學會頭寸這個詞。這些洋行本來就是國際托拉斯參與組建的,有的純粹就是國際金融財團的分支機構,有些人本身家就住在金融城和華爾街,不乏渣打、匯豐、法蘭西、德意志、花旗、大通、大英等這樣的角色。逐漸頭寸一詞也就融入西方金融詞彙。 至今頭寸反成了舶來語了,外華人不明白來處,華人不知道出處了。 以上真是故事,求求盆友別較真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漢高祖和明太祖誰殺的開國功臣最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