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歷史小跟班
-
2 # 西門不帶刀
雍正殺了戴鐸這件事…說明了三個道理:
1.不打勤的,不打懶的,專打不長眼的。2.聰明反被聰明誤,做人還是笨點好。3.君不密失其國,臣不密喪其身戴鐸,作為雍正登基前的重要謀士,在歷史上也是真正有這個人的,他給雍正寫了10封信,史稱戴鐸十啟。
主要講了三件事情
1.勸進。在康熙王朝九子奪嫡的過程中,戴鐸多次在信中向雍正明示,應該加入到奪嫡大軍。這事兒本來辦的不錯。雍正內心也是贊同的。但是戴鐸的話說的太直白。”君臣利害之關,終身榮辱之際”。這說的是大實話,一人得道,雞犬升天。那你再加終身榮辱四個字,任何領導看了都心裡會不爽的。因為這就當不得一個純臣。這就是太多聰明反被聰明誤的地方。
2.給雍正找後路。皇14子胤題當了大將軍王后。戴鐸覺得胤禎當皇帝沒戲了,就在信裡對雍正說“要不您把我放到臺灣去吧,我去那邊整軍備戰,將來咱們打回來”這話赤裸裸的寫在信上。表忠心表錯地方,任何紙面上的東西,領導者都不會留下對自己不利的痕跡的。雍正在信裡狠狠的把他罵了一頓。這就是戴鐸不長眼的地方。
3.雍正登基讓戴鐸到年羹堯軍前效力:目的無非是讓他去監視年羹堯。可戴鐸不知道抽了哪根筋,把他寫給雍正的10封信中,雍正的批覆拿給年羹堯看了,年羹堯又把這事給雍正彙報了。雍正一怒之下就把戴鐸給弄死了。臣不密則喪其身。
總之戴鐸是個聰明人,聰明到對領導說話的時候,不知道拐彎兒,同時又不能保守秘密。所以他的死也是應該的。
雍正的幾個擁立大臣,年羹堯死於囂張跋扈,隆科多死於首鼠兩端,戴鐸死於心直口快,只有一個田文鏡/李衛當上的忠心侍主,誠心用事,謙虛謹慎,也都得了善終。
-
3 # 對話歷史
正所謂“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太平本是將軍定,不許將軍見太平”,“有難同當,有福難享”。太多的事例說明了這一點。越王勾踐之臣文種,漢高祖所封異姓王韓信、彭越以及英布,漢景帝之大將周亞夫,明太祖之諸臣良將,數之不清。而雍正心腹謀臣戴鐸,也是類似的犧牲品。
歷史上戴鐸對主子雍正可忠心耿耿,其程度一點也不次於電視劇裡的李衛。戴鐸把自己的一腔熱血和滿腹的良策彙編成了文字,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戴鐸十啟”。作為輔助雍正登基稱帝的謀臣,肯定知道雍正一些見不得光的秘密,知道雍正表面無心奪嫡但暗中發力的虛偽一面,以及暗中勾心鬥角的伎倆,所以雍正取得地位後,為了展現自己的正派和皇帝威嚴,必須要除掉戴鐸,並下旨以“行止妄亂,鑽營不堪,暗入黨羽,捏造無影之談,惑眾聽,壞朕聲名,怨望譏議,非止一端。”的罪名處斬。
捏造無影之談,惑眾聽,壞朕宣告,似乎已經可以說明了一切,是是非非,只有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回覆列表
戴鐸,他是,雍正在沒有成為皇帝之前的一個重要謀士,在九龍奪嫡中,為雍正立下了汗馬功勞。電視劇《雍正王朝》中的鄔思道這個人的原型就是戴鐸。
他為雍正出了很多點子,教他如何謙恭為皇,但雍正當了皇帝以後,和大多數皇帝一樣開始殺起功臣來。戴鐸不僅沒有撈到什麼好處,反而被髮配到年羹堯這個暴虐的上官手下當差,接著又被雍正說成是貪官,最後被雍正處死。
(戴鐸在影視劇中的形象鄔思道)
至於處死的原因,可謂是成也一封信,敗也一封信!戴鐸早在胤禛為雍親王時期就做了他的家臣,雍正能在,九龍奪嫡中立於不敗之地,離不開戴鐸的出謀劃策。他曾經給雍正寫過一封信,信中為雍正出了個策略:
孝以事之,誠以格之,和以結之,忍以容之。大意就是要雍正恪盡本分、收斂鋒芒、孝順康熙、遠離是非、優待家臣。最後戴鐸還反覆叮囑雍正,要堅持努力不要放棄,不要給其他人任何機會。
(文獻叢編)
我們知道雍正最後就是這樣做的,也正因為如此,他在眾多的皇子中脫穎而出,被康熙選為了繼承人。但實際上,根據《文獻從編》的記載,雍正在第一次看到這封信的時候,心裡其實是不大高興的,甚至可以說是極其反感。
這確是為什麼呢?還有,為什麼提出這個重要決策的戴鐸會被殺呢?
雍正登上皇位以後,和歷史上的其他皇帝一樣,希望把自己包裝成一位聖人,於是他極其勤勉,這種勤勉甚至達到了病態的地步。而一旦雍正承認自己採納過戴鐸的這封信裡提出的策略,那麼也等於承認他的孝順、他的恭順、他的謙和以及對大臣、家臣的好意都是刻意裝出來的,都是假的。這樣的事實,是作為皇帝無法接受的,所以戴鐸必須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