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董鏡亮
-
2 # 秋歌988之女
這個問題一句話就可以回答,在全世界的上層社會中,女人出格永遠是經典話題,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就是出格女人中最具普遍意義,形象最完整,最豐富,最深刻的一個人物。她已經是珠峰,一種代表,讓世界都再不可及。她將不朽且永恆。
世界文學,僅僅因為托爾斯泰一人,俄羅斯文學就可以佔有一席之地。詩歌有普希金,文評有果戈理。戲劇有斯坦尼拉夫斯基。這幾個人就足以代表俄羅斯文學的成就了。
俄羅斯文學之妙,在於它混合了東西方文化。是任何一個國家所沒有的,這是它的特徵所在。列夫.托爾斯泰的偉大在於,他終結了一種創作方法。令世人絕望了。
於是,才有了海明威,只有另闢溪徑,就是這樣,文學的偉大作品都是逼迫出來的!
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是我閱讀的第一部俄國小說。在讀這部小說之前,我一直狹隘地認為中國的《紅樓夢》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說。但當我讀完《安娜·卡列尼娜》後,才發現《紅樓夢》未必就是世界上最好的小說。關於“《安娜·卡列尼娜》為何能夠成為經典名著”的問題,我主要有以下三點看法:
1、心理描寫到位。曾有人說過:“任何人站在列夫·托爾斯泰面前,其實都是跟沒穿衣服一樣的”,這句話的意思是稱讚托爾斯泰具有驚人的心理洞悉能力。在《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中,隨處可見精彩絕倫的心理描寫,這些大量的心理描寫使得書中的每個人物都能夠躍然紙上,彷彿他們不再是一般傳統小說中那種符號化、性格化的單薄人物,而是一個個複雜的、活生生的人!
比如列文對吉蒂的那種愛慕、羞辱、怨恨、懷疑的情緒,安娜對卡列文的那種怨恨和愧疚的情緒,安娜對伏倫斯基的那種愛戀、偏執、失望、恨意的情緒,卡列文對安娜的那種厭恨、剋制、糾結、虛偽、寬仁的情緒,幾乎每個主要人物的心理活動都把握的很準!甚至是一個簡單的眼神、一句不著痕跡的話,托爾斯泰都能準確把握住當事人的心理,並形象生動地描述出來。顯然,這需要作者自身具有深厚的生活閱歷,敏感的思想感情,以及強大的心理方面的駕馭和表達能力。而讀者透過閱讀這部小說,則正好能以自身心理和書中人物心理進行相互印證,從而找到更多的共鳴,理解更復雜的人心和人性。
2、人性挖掘深刻。這部小說主要描寫的是兩個人物,即安娜和列文。這兩個人物其實是人類的兩個極端,安娜為了滿足慾望可以去死,列文為了擺脫人生困惑也可以去死(書中描寫列文在與吉蒂結婚後,因為無法擺脫人生困惑,的確曾想過對自己開槍)。而我們現實中的大多數人,一方面被迫壓制住自身的慾望,一方面在人生困惑中庸庸碌碌、糊里糊塗,雖然活著,卻可能一輩子也沒有達到孔子所謂“四十不惑”的境界。
托爾斯泰透過刻畫出這兩位極致的人物,詮釋出了人性追求的兩個極端,即“慾望”和“良知”。安娜的結局是因偏執於慾望而死,列文的結局是因頓悟良知而生。這就是人性,搖擺於“慾望”和“良知”之間。這部書看似在分別描寫安娜和列文各自的愛情故事,實際在更深層次地探討人性的“慾望”和“良知”。這部小說之所以能夠成為經典中的經典,就是在於它不但探討了這個深刻命題,還給出了堪比聖人王陽明的“答案”。大概三百年前,王陽明因為給出了這個答案,而最終成為一代聖人;三百年後,《安娜·卡列尼娜》這部小說也給出了這個答案,因此也成為了經典名著。
3、這個答案究竟是什麼呢?其實就是擺脫人生困惑的答案。用王陽明的話說,就是:“心外無物,格物,致良知。”用列夫·托爾斯泰的話說,就是:“服從真理,服從上帝的意志,要為上帝、為靈魂而生活。”試想,人活在世上,為什麼困惑?其實就是慾望太多,執念太深,如果能按照真理良知來生活,哪裡會有這麼多困惑呢?可能有人會問真理良知在哪裡?答案就是在每個人的靈魂深處,在每個人自己的心中。
總的來說,列夫·托爾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能夠成為經典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在於這本書透過兩個動人的人物,引出兩段動人的故事,從而詮釋了人性的“慾望”和“良知”,並且進而上升到哲學的高度,給出了終極的答案。雖然此書最後一章,也就是第八章,有大量的列文關於人生和哲學的思考,讀起來可能比較枯燥,但請務必讀完,因為這一章才是作者最想告訴讀者的。可以這麼說,這本書寫到第七章,只能算是一本普通的名著;但是添上第八章之後,就昇華為經典名著,成為了俄國曆史上最偉大的文學著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