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Club>
6
回覆列表
  • 1 # 暢聽旅行

    票號作為清朝時期的民間商業銀行,票號的匯票基本就等於我們現代銀行中的支票。那麼怎麼保證我的匯票是自家的,不是假冒的,或者是隔壁老王家的呢。票號鼻祖創始人,晉商雷履泰早在創辦中國最早的票號日升昌的時候,就想到了一系列的解決方案。

    為了做到自家的匯票獨一份,雷履泰想到了一系列的措施來防止他人偽造。

    首先紙上的字跡得專人書寫,每個分號設專人書寫匯票,字跡固定。(就跟今天開支票差不多,總得有老闆簽字才行嘛。)

    紙也得是專門製作的防偽紙,打著日升昌的水印對準強光會看到“日、升、昌、記”幾個字。(這是不是已經和今天的防偽技術差不多啦?)

    這還不夠,這匯票還得依據經手人、分號地址、匯票種類等加蓋不同的印章。(這就跟我們去銀行存錢,總要有人蓋章一樣。)

    這麼一頓噼裡啪啦的措施下來,雷履泰還是不滿意,總覺得還不能夠保證我這匯票的機密性,於是就想到了票號的密押制,用漢字來代替數字的一種密碼制度。

    咱們以這平遙舊址牆上的密押歌為例。我們知道,您要來存錢,得留下四個資訊,

    第一,您是幾月存的?一月、二月,還是三月、四月?

    第二,您是幾號存的?是一號、二號,還是三號、四號?

    第三,您存錢的數目是多少?是一二三四,還是五六七八?

    第四,您存錢的單位是多少?是一十、一百,還是一千、一萬?

    而這首押密歌,就是格局這四類資訊制定的。

    其中,“謹防假票冒取,勿忘細視書章。”十二個字,代表一年的十二個月,比如“謹”字代表一月,“防”字代表二月; 以此類推,“堪笑世情薄,天道最公平。昧心圖自利,陰謀害他人。善惡終有報,到頭必分明。”三十個字,代表一個月的三十天。 “生客多察看,斟酌而後行。”十個字,代表1—10的數字; “國寶流通” ,代表“萬、千、百、十”。

    這樣的話,隨便在票號上寫幾個字,就可以代表時間,金額。外人還看不懂。(就跟我們今天辦理各種銀行卡信用卡時設立密碼一樣,只不過這是漢字密碼而已。)

    更厲害的是,這押密歌還會隨時更換,想破解這密碼可真比登天還難啊。

    就是依靠著這一頓操作,票號在隨後的百年間,無一冒領的匯票,就問你怕不怕。

  • 2 # 得票票據

    明朝洪武年間有件案子,叫做空印案。說的是各地拿著賬本跟南京對賬,對賬的時候驗證方式就是核對印鑑(支票用印折角啊)。大佬朱內控工作做的很好,不準印鑑離開辦公場所(其實也離不了,以前印鑑公章是同一個…)到了南京發現錯帳了只好回去修改蓋印。你要在蘇州還湊合,要是在雷州,按明朝的速度得來回得大半年吧…所以大家想出了帶著蓋了印的空賬本去南京(重要空白憑證失控),對賬有錯,填了就直接送上去。大佬朱發現這個風險事件後採取了最直接的處理方式:《明史·刑法志》記載是“每歲布政司、府州縣吏詣戶部核錢糧、軍需諸事”,後來的處罰是:主印官員(即掌握印把子的人)處死,副手以下杖一百充軍遠方。根據吳晗的說法總共得死了七八萬,都是公務員!!…這絕對是史上做厲害的內控現場檢查…

    匯票講究印、押、證,印是印鑑,押是密碼,證是重要空白憑證。晉商匯票印刷水平我不知道,但是印鑑和密押在當時都是有的(晉商崛起是萬曆之後了吧?),所以防偽基本上不是個問題…

  • 3 # 太原晚報

    晉商匯票的防偽手段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票面的技術防偽,主要表現在印製、水印技術、專人書寫、微雕印章以及漢字密押(暗號)等方面;二是流透過程中的防偽,主要表現在書信說明、見票"三五日兌付"規定、匯票掛失以及兌付後"匯票即焚"制度等方面。

    一、 票面防偽:

    1·印刷:匯票印刷使用專用麻紙,專用紅色油墨,並繪有複雜圖案。

    2·水印:豎起匯票在光照下可以看到夾印內容,有特定的文字、圖案。

    3·專人書寫:匯票內容由專人用毛筆書寫,筆跡能使各分號熟悉辨認。

    4·微雕印章:匯票上會加蓋抬頭章、押款章、落地章、騎縫章、套字章、防偽章等等,印章雕刻精細,難以複製。

    5·密押暗號:匯票上的日期、面額都用漢字作為密押程式碼,並在票後加寫漢字的自對暗號。外人難以仿作。

    二、 在流透過程中的防偽手段:

    1·書信說明:信中說明持票承兌人的年齡、相貌特徵。或者說明在交付時必須取得商保等。

    2·見票三五日對付制度:即見票後必須等待3-5日才能匯兌,可以為遺失者、被盜者贏得掛失時間。

    3·匯票掛失制度。

    4·兌付後匯票即焚制度。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為什麼股骨頭壞死一旦開始了就停止不了了,最後的結果都是換股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