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實訊雜評
-
2 # 探索真歷史
萬曆援朝戰爭,是一場永續性的消耗戰,重要原因就是兩方實力相當,誰也不能快速取得勝利。我們先分析下戰前各國狀態:
1、 日本:日本自1467年應仁之亂開始進入了長達一百多年的戰國時代,到1590年終於由豐臣秀吉完成統一。經過百年戰爭洗禮的日本軍隊,可謂是精兵強將。雄心勃勃的豐臣秀吉更是提出了攻佔北韓,征服中國,稱霸亞洲的計劃。
2、 明朝:張居正時代剛剛過去,國庫雖然充足,但是朝中黨派林立,內鬥激烈,地方農民暴動時有發生。國力已經漸漸衰退。軍隊戰鬥力還算可以,但是跟剛剛經過百年戰爭的日本比,就稍遜一籌了。
3、 北韓:政治腐敗,黨爭激烈,軍隊長期沒有經歷過戰鬥,軍備鬆懈,戰鬥力極弱。
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十五萬軍隊出兵北韓。由於北韓武備鬆懈,日軍很快佔領北韓全境,明朝派4萬遼東精銳,後又經過幾次增兵,援助北韓,1593年1月,平壤戰役取得勝利,收復開城、平壤、漢城。
但是隨後進入膠著狀態,雙方又發生多次戰役,互有勝負。1598年8月18日,豐臣秀吉病死,日軍撤軍。
戰後,日本,豐臣秀吉實力削弱嚴重,德川家康崛起。北韓,人民流離失所,戰後人口銳減至戰前的六分之一。明朝,長達七年的戰爭使國庫消耗一空,遼東兵力減少了百分之六十,使得後金乘勢而起。可以說萬曆援朝戰爭間接導致了明朝的滅亡。
-
3 # 起居郎雜記
這涉及到很多方面,但都可以歸結成戰爭是政治鬥爭的延伸,政治是利益的交換和平衡。古今中外戰爭皆是如此,以下就拿萬曆援朝做個說明。
第一 首先日軍借北韓以攻大明不是臨時起意,而是豐臣秀吉的既定計劃,人員物資糧草早已集結完畢,可以完成戰役的區域性優勢和突然性。反觀大明,日本攻擊北韓是北韓使節帶來的訊息,其正確性和及時性大打折扣,北韓為了讓大明出兵一會說賊不滿萬,讓大明以為是普通的倭寇入侵,先期派少數兵力入朝,結果先勝後敗損失慘重,最後才得知日軍人數高達十四萬,成了區域性兵力遠遜敵軍的態勢。
第二 入朝初期北韓使節答應供應明軍糧草資重,結果到了北韓才發現北韓朝廷早已崩盤了,當地地方勢力舉家逃難的有之投靠外族的有之,唯獨沒有答應的糧草供給。最後還是急調宣府大同的物資進行補給,一路上勞民傷財不說,還轉運困難耽誤了不少時間,當然還在北韓朝廷的哭訴下給了他們一筆救命錢,豬隊友啊。
第三日本人剛剛經歷了戰國大混戰,武器裝備兵員素質不弱,特別在仿製了西洋火槍之後,戰力更上一層樓,甚至有了自己對火器使用的戰法,幸虧當時明軍將領水平不低及時對部隊戰術進行了調整,雖轉敗為勝但畢竟是需要時間的。
第四北韓地行特殊,加上日本是浮海而來,海戰勝負成了勝利的關鍵,雙方相互試探互出奇招,接觸戰不少可都沒有一錘定音的戰績,直到鳴梁海戰才使日本遠端輸送能力斷絕,無法組織大規模補給,加之豐臣秀吉的病死,日本國內野心家再次活躍起來,日本已無力再戰。
上邊這些理由雖然羅列在一起,但分屬戰爭的不同階段,古代由於交通不便戰爭節奏其實非常緩慢,龐大的國土雖有更大的戰爭潛力,可戰爭成本會更高,雲南廣西就算有強兵,想調到北韓打仗恐怕在路上人吃馬嚼,所耗費的糧餉就夠一次小型戰爭了。
大明不善理財是出了名的,中後期的皇帝個人能力也很成問題,這都是不爭的事實,各種花式的黨爭,太監亂政皇帝怠政,本來是世界大探索大開發的時代,大明不能趁勢而起,像沙俄僱傭哥薩克一樣,僱傭女真人探索西伯利亞,組織朝廷的那些勳貴和沿海士紳大族與歐洲爭奪海外利益,什麼士紳保守,什麼女真兇殘,什麼小冰河時代天災不斷,還不是利益分配不均造成的一大家子在一個碗裡奪食,不能吞天下以養自身,造成一個小小的日本都能動搖國本,可發一嘆啊。
回覆列表
不好過是肯定的,但說是元氣大傷不至於。至於打不下的原因我以為主要是幾個方面,一是後期明軍厭戰;二是地形不適於騎兵大軍團作戰;三是日軍的確精銳;四是朝軍,尤其是陸軍爛到了一定的地步,特別是前期,正規軍從沒打過一場勝仗,後期也就是在駐守的時候有幾回成功的抵禦過日軍的進攻,除了水軍外,其他的乏善可陳,還不如幾夥義軍,明軍本來兵就少,還得分出大批部隊擔當防衛;五是後勤跟不上,北韓一點補給提供不了,人吃馬嚼,全靠明軍從大後方千里轉運,打下平壤後繼續追擊,李如松的部隊就斷了糧,甚至有騎兵集體轉職當步兵(馬全餓死了)的惡劣情況出現。最後就是打打停停,日本寄希望於外交手段解決,讓明朝承認他的佔領;而這種態度讓明朝誤以為日本已經開始服軟,也想只封個日本王叫日本退兵了事,於是在扯了好長時間皮後雙方才明白對方的真實訴求,談判破裂,戰爭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