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漂亮鎖骨
-
2 # 比兔子跑得還快
陳寅恪大師文不能安邦,武不能定國,面對民國時期軍閥混戰,外敵入侵,毫無辦法,也不去想辦法,只能去鑽鑽故紙堆,搞一點譁眾取寵的研究,吸引眼球而已!
民國所謂的大師,大抵如此。同一時代,歐洲已經在研究原子,愛因斯坦、波爾、盧瑟福、居里夫婦,一大堆的物理學家,驚人的成就。美華人發明了飛機,人類開始了飛行。二十世紀初,正是世界科學技術蓬勃發展的時候,在中國,陳寅恪為首的知識分子卻在鑽故紙堆,廢物而已!
-
3 # 中和通達
陳寅恪,1925年進入清華大學任教,1937年隨校南遷,在西南聯大任教,1939年,牛津大學聘他做漢學教授,離開西南聯大,經香港準備去英國,因二戰爆發,暫在香港大學任教,1941年12月,日軍佔領香港後,憤然辭職,為了躲避日本人,離開香港,先後在廣西大學,中山大學,燕京大學任教,1945年抗戰勝利後,再次去牛津大學任教。1944年,陳寅恪在那個清華大學講楊玉環是處女,請小編講清楚!我覺得,小編在胡說八道,其心可株!其心可誅!
學貫中西的一代大師陳寅恪,關注“楊貴妃入宮時是不是處女”,你信嗎?不管你信不信,這是真事兒。
陳寅恪關注“楊貴妃”之事受非議陳寅恪確實關注過“楊貴妃入宮時是否是處女”這個問題,不只關注,還搬上了清華的課堂,做了研究考證,寫在自己的學術論著《元白詩箋證稿》裡。陳寅恪的這一做法,在當時引起了非議,遭到了輿論的批判和圍剿。
大師錢鍾書就不以為然,認為陳寅恪此舉是“一個比‘濟慈喝什麼稀飯’、‘普希金抽不抽菸’等西方研究話柄更無謂的問題”。物理學家何祚庥也覺得不可思議,“楊貴妃是不是處女,你去關注它幹什麼。”
關於楊貴妃處子之身的考證當年,陳寅恪在清華學堂上為學生講解“元白詩證史”,以元稹、白居易兩位大家的詩作,考證唐朝的歷史。
據一名聽過課的清華學生所講,陳寅恪講解白居易的《長恨歌》,單為考證第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中的“漢”字,就花了四堂課。
課上,陳寅恪為學生論證了“楊貴妃入宮時是否是處女”。如果你以為這是無聊的大八卦,那就是對陳寅恪的誤解太深。
其實,對於楊貴妃的這點私事,陳寅恪並不是考證第一人。早在清代,學者朱彝尊就在《書楊太真外傳後》一書中,對此問題作過考證,還得出了結論——
“妃由道院入宮,不由壽邸”,“妃以處子入宮,似得其實”。朱彝尊認為,壽王李瑁冊封楊玉環為妃一事不假,但他們沒有正式入洞房。楊玉環先是轉入道觀清修,後來才被唐玄宗納入宮中,因此還保有處子之身。
對此,陳寅恪持有不同意見。在1951年出版的《元白詩箋證稿》中,他對朱彝尊的結論作了否定:
“楊氏入宮,至早亦必在開元二十六年正月二日。其間相隔至少已越兩歲,豈有距離如是長久,既已請期而不親迎同牢者乎?由此觀之,朱氏‘妃以處子入宮似得其實。’之論,殊不可信從也。”陳寅恪認為,楊玉環和壽王從訂親到入宮前,中間相隔了兩年多。按照唐代親王娶親的禮儀,迎親當天即“同牢”(同房),壽王不可能坐懷不亂。
陳寅恪旨在研究盛唐在《元白詩箋證稿》中,陳寅恪還對楊貴妃的妝容、舞蹈和愛情等各方面做了細緻入微的剖析,連楊貴妃的體重、華清池沐浴等問題也有涉及。
楊貴妃是否以處子之身入宮這個問題真的那麼重要嗎?在考證派陳寅恪眼中,這不只是楊玉環個人的貞潔問題,更是和唐代的歷史文化發展緊密相關。
他之所以格外關注“楊貴妃是否以處女入宮”,目的是研究唐代文化興盛之因,從唐代的女人、婚姻制度、風氣、民俗等,證明華胡混血帶來的貞潔觀念上的轉變,以及由此對盛康氣象產生的影響。
對於陳寅恪而言,研究“楊貴妃入宮時是不是處女”,原本就是極為正常的學術研究。他既不是在糾結什麼處女情結,也不是無聊至極,更不是個人趣味低下。季羨林曾說:
寅恪先生考證不避瑣細,但絕不是為考證而考證,小中見大,其中往往含著極大的問題。比如,他考證楊玉環是否以處女入宮。這個問題確極猥瑣,不登大雅之堂。焉知寅恪先先是想研究李唐皇族的家風。在這個問題上,漢族與少數民族看法是不一樣的。寅恪先生從看似細微的問題入手探討民族問題和文化問題,由小及大,使自己的立論堅實可靠。陳寅恪向來秉承“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大師之心坦蕩蕩,反倒是時人受到固有思想觀念的限制,一時難以理解。另有些獵奇者,望文生義,人云亦云,跟風抨擊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