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談科論普

    對於很多熱心的科學專業人士而言,對科學領域的興趣是由瑪麗·雪萊(Mary Shelley)、 H·G·威爾斯(H. G. Wells)、儒勒·凡爾納(Jules Verne)、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亞瑟·C·克拉克(Arthur C. Clarke)、羅伯特·海因萊因Robert Heinlein)的科幻作品或者科學是其有趣敘事的核心的其他作家所催生出來的。科幻小說、短篇小說、電影和廣播劇中個人角色和整個社會投機性的且在智力上可獲得的科學成就不僅以娛樂的方式持續地讓那些對被解放出來的技術和未來世界充滿夢想的年輕人全神貫注,而且為這些技術可能出現的地方以及它們將被用於何處提供了文學動力和社會情境。技術創新被認為沒有道德地位,而科幻是探索人類與科學和技術倫理關係的更有效且更讓人激動的方法之一。

    運用了科學的科幻是有價值的,因為它讓讀者“看到了”人文與科學的互動——在沒有外行對科學感知的不可知性產生厭惡的情況下瞥見了科學的美感。從歷史觀點來說,因為起初的宗教桎梏是從科學中分離出來的(一般認為從16世紀開始於哥白尼),理性之美需要與以前感知的神聖的美感和權威相匹配,在這個偽裝下,文學在文藝復興(Renaissance)和啟蒙時期(Enlightenment)伴隨著科學而繁盛起來。馬修·阿諾德在1882年認為科學可以而且確實破壞了我們祖先的信仰和文化;因而,文學是至關重要的,因為它幫我們把現代科學和我們對美及社會行為的感覺關聯起來。在19世紀中期,隨著知識學科在不同的研究領域中畫出了更清晰的界限,科學透過它的實證主義方法獲得了認同,並且開始被認為是獨立於人文的,最終為了事實而避開美感或者在事實中找到了美感。

    如保羅阿爾康(Paul Alkon)討論的那樣,早期科幻作者們描述的推測性技術影響了19世紀和20世紀的科學議程,並且繼續影響著當前的科學分析。雖然這些最“激動人心”的創新——時間旅行、星際旅行、類人機器人和超便捷技術——可能(或者不可能)遠在光年之外,這些技術在科幻中被描繪的方式因其強大且持續的影響是值得研究的。

  • 2 # 輕輕如是

    我覺得科幻小說本質也是小說,及是一種敘事性的文學體裁,透過人物塑造、情節安排和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表現社會生活中的矛盾。

    本人也寫科幻小說,我認為科幻小說特別之處在於高於現實的前瞻性。科學技術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主要手段,科幻小說基於科學技術的暢想,無疑是最接近未來生活的。

    我認為科幻小說對現實的意義是在於對人類命運的思考,或者說一種警醒。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擁有了越來越強的力量,如核技術毫不誇張的說就足以摧毀人類文明。

    如果我們不去戒備擁有力量後的人類會有怎樣的發展,那也許對科技力量盲目的推崇會成為滅世的災難。

    我們有句古話叫“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其實與整個人類而言有何嘗不是呢?擁有力量,同時有駕馭力量的智慧,這樣才能生存。

  • 3 # 陽光紅藍鉛筆

    科幻,顧名思義,是幻想,但是,不是瞎想,要有一定的與科學的聯絡性。這些科幻,變成某些人的理想,就有可能被更早的實現。

    比如老科幻故事裡的很多東西和事情都已經實現了,而很多現在的科幻,或許未來也很快就會變成現實。

    意義是,至少使得人們抱有期望,存在希望。而幻想,都是當下沒有實現的內容,要不然就不叫科幻了,這些其實也是人們所向往的。科幻都是出於,對未知的渴望、對未來的期許、對科技的敬畏,甚至對科學和未來的恐懼。

    可以說,科幻小說、電影,都會引起人們對未來的各種情緒,不管怎樣,有情緒比沒有情緒,漠不關心要好得多。

  • 4 # 廢柴火鍋

    科幻告訴我們,生而為人,以後該怎麼活。

    先談幻想。人類文明的一切都是拜想象力所賜。我們常說想象力非常重要,但很多人意識不到想象力的重要性不亞於上帝。在地球上生活著的數十億人類,各司其職,進行生產,物品交換...維繫著這個龐大體系運轉的根本是所有人類都相信著共同的事物,比如貨幣,國家,宗教等等。這些事物無一例外都是想象所得。試想一下一夜之間若所有人都不信貨幣了,家裡的百元大鈔只是紙而已。事實上,它本來就是紙,只是想象賦予了它意義。

    有了想象才有了規則,有了規則我們才知道怎麼活,人類才有了活法。

    那麼什麼是科幻?科幻就是對未來的想象,科幻向世人昭示,人類的文明之船以後會開往何處。

    科幻不同於神話、童話、玄幻等一些幻想。科幻有個“科”字,就是科學技術。歷史總在重演,而科技永遠向前。踩在科技的肩膀,探索未來的藍圖,更新生而為人的意義,是為科幻。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建行信用卡五千額度、七千臨額,一年未提額還值得保留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