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荊邑為陽羨縣。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陽羨縣改稱為陽羨侯國;
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複稱陽羨縣。
西晉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年—310年),朝廷為表彰周玘(周處長子)三興義兵平亂之功,設定義興郡,屬揚州。
南朝劉宋永初三年(422年),又增臵綏安縣歸義興郡管轄。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稱義興縣,屬常州。
唐武德二年(619年),義興縣被分臵為陽羨、臨津二縣,並在此臵鵝州,縣城改為州府;
武德七年(624年),鵝州又改稱南興州;
武德八年(625年),撤州複稱義興縣。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趙光義諱,改為宜興縣,屬常州。
元代,宜興縣幾度改設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改宜興縣。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為宜興、荊溪兩縣。
民國元年(1912年),荊溪縣撤銷,併入宜興縣。
1949年4月,宜興縣屬華東軍政委員會蘇南行政公署政區。
1949年6月,宜興縣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宜興縣屬蘇州專區。
1956年2月,宜興縣屬鎮江專區。
1967年3月,鎮江專區改稱鎮江地區,宜興縣屬鎮江地區。
1983年,宜興縣隸屬無錫市。1988年1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
宜興古稱荊邑,春秋時屬吳。
秦王政二十六年(前221年),改荊邑為陽羨縣。
漢高祖十二年(前195年),陽羨縣改稱為陽羨侯國;
漢文帝十二年(前168年)複稱陽羨縣。
西晉太安二年至永嘉四年(303年—310年),朝廷為表彰周玘(周處長子)三興義兵平亂之功,設定義興郡,屬揚州。
南朝劉宋永初三年(422年),又增臵綏安縣歸義興郡管轄。隋開皇九年(589年),改稱義興縣,屬常州。
唐武德二年(619年),義興縣被分臵為陽羨、臨津二縣,並在此臵鵝州,縣城改為州府;
武德七年(624年),鵝州又改稱南興州;
武德八年(625年),撤州複稱義興縣。
宋太平興國元年(976年),為避趙光義諱,改為宜興縣,屬常州。
元代,宜興縣幾度改設州府。明洪武二年(1369年),復改宜興縣。
清雍正四年(1726年),分為宜興、荊溪兩縣。
民國元年(1912年),荊溪縣撤銷,併入宜興縣。
1949年4月,宜興縣屬華東軍政委員會蘇南行政公署政區。
1949年6月,宜興縣屬常州專區。1953年1月,宜興縣屬蘇州專區。
1956年2月,宜興縣屬鎮江專區。
1967年3月,鎮江專區改稱鎮江地區,宜興縣屬鎮江地區。
1983年,宜興縣隸屬無錫市。1988年1月9日,國務院正式批准撤銷宜興縣,設宜興市(縣級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