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生活微記

    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我們每一個家庭都是封閉式的,並不存在交流的外界空間,即使有這種空間也不夠寬闊。而現在的社交軟體打破了這種界限,同時建立了一個更順暢的平臺。

    曾經有一段《與親人對視3分鐘》的影片在網上很流行。影片中,母女、父子、兄弟、夫妻,一對對生活中最親近的人,進行了一場3分鐘的對視,情緒從尷尬、心酸、感動、淚崩到幸福……

    影片看哭了不少網友,也讓他們重新審視曾被忽略的親情。有網友感慨道:“我們往往忽略最愛我們的人,對待他們,我們脾氣永遠最臭。對視自己的親人,也許沉默是無言的告白。”也有人說:“對身邊的人,我們應多關心、陪伴一些,他們被歲月雕刻的細微變化就會小一些;反之,總有一天,我們會驚愕於‘怎麼會這樣’的自問。”

    社交媒體時代的交流困境

    根據中國科學院心理研究所《中國家庭幸福指數與移動電子產品關係調查報告》的研究,個人生活與社會生活的邊界漸漸消融,大多數人已經習慣於24小時線上的生活。該調查資料顯示,陪伴配偶時無法放下移動電子產品的被調查者,他們對自己是個好丈夫或好妻子的滿意度更低,家庭幸福感也更低。在陪伴孩子時,不能放下智慧手機的父母中僅有48.6%的人感到孩子非常愛自己;而在陪伴孩子時儘量避免使用智慧手機的父母中,80%的人感到孩子非常愛自己。

    一位知名媒體人的親身講述

    春節回家第一次看到了我家的族譜,據說是老家專人耗時三年修訂完成。翻開來厚厚幾百頁,從家族起源到變遷歷史,到當前家族分支名錄。讀罷方才感嘆原來祖上人丁興旺,本固枝榮。只是我輩平日甚少返回老家,以致於對家族的關聯族系相當陌生。

    表哥大婚,宴請賓客之際也成了一場認親會,父母帶我認了一圈從未謀面的遠親遠戚,偶然得知有長輩與我在同一城市生活工作,父母自是拜託其多加關照,並不忘叮囑:出門在外,有個什麼事,有自家親戚在到底還是放心點。我也只好連連允聲。

    中國是個講人情,講關係的國度,那層流淌在骨子裡的血緣親緣關係, 在這個缺乏信仰與信任的人際環境環境中的確更容易拉近人與人之間的距離。

    奇怪的是,這幾年我們大談的社交網路,更多的是建立在一種無形的、廣泛的、虛擬的社會關係之上,形成一種以“交友”“互動”為目的,以“興趣”為樞紐,以“影響力”為價值衡量的關係體系中, 從而衍生出各類“社會化商業模式”。然而我們卻很少看到“家族社會網路”這樣一個分支,以及基於家族社會網路所開發的商業應用。

    國內的“家族社交網路”

    國內也有不少線上家譜網站,但主要是還是停留在家譜建立和呈現的階段,早前國內有個名為“那村”的社群,可以算得上國內“家族社交網路”的鼻祖,也早已停止運營。近年來隨著社交網路在國內的發展,也湧現了一些類似的新興家族社交網路應用。

    但國內“家族社交網路”發展面臨幾個方面的阻力:

    1. 文化背景:雖然有調查顯示,使用者訪問社交網路主要是聯絡家人和朋友,但家族內成員日常聯絡還是比較少依賴社交網路進行。特別是家族內往往還有不少生活在農村,網際網路普及特別是社交網路滲透以及網民文化教育程度還遠達不到西方發達國家水平。這就嚴重阻礙了家族社交網路的發展。

    2.安全隱私性顧慮:因為安全感的缺乏,華人似乎更喜歡在網路中隱藏真實身份。同時屢次發生的使用者隱私洩露事件,使得網民對實名制網路比較抗拒,難以推行。微博實名制、QQ圈子真人社交網路的出臺,已經讓很多使用者感到不安,而家族社交網路的資訊則是所有人際關係中最為親近的一層,必定會面臨對資訊保安問題的挑戰。

    3.使用者體驗差:現有的家族社交網路平臺大多在網站體驗方面存在很大的缺陷,一上來就讓使用者註冊,然後填寫資料。殊不知使用者現在每天面對各類紛繁複雜的社交網路平臺,早已對此類註冊程式感到疲憊和厭惡。如果不是對此平臺有極大的興趣,很可能就此止步,抑或是註冊之後,便拋諸腦後了。

    4. 資料缺乏:由於國內目前的“家族社交網路”完全依賴使用者自行註冊並新增檔案,還處在最初始的資料建設階段,即使網站擁有強大的分享和互動功能,也很難體現其價值,從而造成新使用者尚未入駐,原有使用者以開始流失的情況。

    5. 使用者黏性及增值性弱:“家族社交網路”通常由建立家庭開始,以家庭樹建立為基礎,照片分享,日誌分享為補充,但受運營成本,技術等限制,此類網站在照片分享、日誌分享等環節較其他專業站點並無優勢。而真正基於家族家庭內部特有的特色功能尚未得到挖掘和推廣,這些家族社交網路並沒有在使用者黏性及增值性方面體現出其區別於一般性社交網路的優勢。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在自己不胖不瘦的情況下,有一人老是說你胖,他是什麼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