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高飛公社

    味著孕育、滋養、繁衍,雄則意味著爭鬥、損傷、衰亡。對於雌雄兩者各自的特性,為道者應當瞭然於胸。解決了“知”的問題,接下來就是在實踐中如何做的問題了。說到這裡,也許有人不免會問,老子為什麼只強調“守雌”而不主張“為雄”呢? 要想把這個問題回答清楚,首先還要從“道”的身上談起。我們都清楚,“道”是自然界的最高法則,天地萬物無一不受它的支配。然而天地萬物的存在和延續都是實實在在的過程,而不是發生在夢幻中的子虛烏有之事,這就需要具備各種必要條件。環境適宜,生命將會多姿多彩。比如風和日麗土地肥沃,則草木茂盛鳥獸雲集,這可稱之為“雌”。如果“道”過多地展現了其“雄”性特徵,時而烈日炎炎時而狂風暴雨,那麼生命將很難存在,因為環境惡劣麼。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如果統治者輕徭薄賦,百姓負擔較輕,財富相對均勻,那麼社會秩序就會穩定,生產力就能夠得到發展,人民就能夠得到幸福生活;如果統治者橫徵暴斂,人民不堪重負,貧富分化嚴重,那麼各種矛盾都會激化,國家必然動盪不安,黎民百姓必然流離失所。一句話,為雄則傷,守雌則養。因此聖人知雄而守雌,否則何以“利萬物”? 然而人性的一般規律卻是“為雄易而守雌難”。對於普通人來說,只要他擁有哪怕一點點倚恃,比如美貌、才學、名望、金錢、權勢,都足以令其對他人產生輕蔑之心。人世間為什麼充斥著那麼多歧視、壓迫?原因正在於此。老子說“知雄守雌”,其實也是對付弊端的一種方法,“枉則直”的方法。這也是他強調“守雌”而不主張“為雄”的第二個原因。明白這一點對統治者尤其重要,“守雌”對於他們來說更加困難,因為統治者擁有更多的“為雄”的優勢資源。 “知雄守雌”,接下來便是“為天下溪”。大家都明白“水往低處流的道理”,想必用不著我在這裡羅嗦了。聖人“知雄而守雌”便可產生“為天下溪”的效應,足以彌補其身居高位的不足,百姓的擁戴就會象水一樣匯聚到他這裡。如此一來,“德”自然與之同在。“常德”即“德常”,意指“德”將一直伴隨在為道者的身邊,不離不棄。 復,《說文解字》解釋為“往來也”。事物離開其固有位置,然後又迴歸本位,這個迴歸過程即稱為“復”。人隨著年齡的增長,各種各樣的慾望也越來越多越來越大,其中有些是自然產生的,如正常的戀愛、婚姻;而更多的則是環境誘發的,典型的如“攀比”現象。人們往往被自己不斷膨脹的慾望牽著鼻子,走向極端。這個過程就象矛盾的一面越來越強,而另一面卻越來越弱,終將失去平衡一樣。怎樣才能改變這種局面呢?“知雄守雌,為天下溪”,按照自然法則行事,使自己回覆到“嬰兒”狀態。不過應當注意的是,“復歸於嬰兒”並不是讓人們將所有的慾望和知識閱歷統統抹去,而是希望大家能夠擁有象嬰兒一樣的“和之至也”。所謂得也自然失也自然,成也自然敗也自然,不要偏執於一端,只能得不能失只能成不能敗。只有這樣,事物的“陰陽”兩面才能“衝氣以為和”,人才不至於“陰陽”失調,國家、社會的發展才不至於傾覆。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 白與黑也是矛盾的事物,黑在這裡是指不白。在自然狀態下單純的白色是很少存在的,我們常見的多是其他顏色,比如綠、紅、灰、黑以及斑駁的混合色彩。人類社會也是如此,在多數情況下人的行為並沒有越過道德的底線,是非黑白並不是那麼容易區分的,也許只不過是大家的立場不同、看待問題的視角不同罷了。發現一個白玉無瑕的人難,找出一個徹頭徹尾的壞蛋也不易。因為我們每個人都有白的一面,也有黑的一面。一個人可以不斷提高自己的修養,完善自己的人格,所謂“知其白”;但是他卻不應當用對待自己的標準去要求別人,而只能用最基本的尺度來衡量周圍的世界,所謂“守其黑”。這對於聖人來說尤為重要,因為我們的世界是多姿多彩的,絕不應當以自我為基準確定一個標準將事物的多樣性予以抹殺。顏色越白的人越要注意這一點,有道是“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如果聖人“以己為尺”來評判他人,恐怕沒有幾個人能夠過關,絕大部分都要玩完了,呵呵 如果大家都能夠嚴於律己,對他人採取一種比較寬容的態度,那麼“德”將穩固地和我們在一起,而不會變更。 “式”是榜樣的意思。“忒”指變更,比如下面這段話: “故善戰者之勝也,無智名,無勇功。故其戰勝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勝,勝已敗者也。”(《孫子·軍形》)意思是說善戰者之所以能夠取得勝利,不是憑藉什麼“智名”、“勇功”,而是因為他的勝利已成定局不可變更。為什麼不會變更呢?因為在開戰以前,善戰者已經在戰爭的各個要素上佔據了優勢,比如主有道、將有能、天地得、法令行、兵眾強、士卒練、賞罰明等。 此處的“不忒”和《孫子》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福特新銳界ST-Line和ST你會選哪輛?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