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泰和道安

    《道德經》第二十章,“眾人熙熙,若享太牢,如春登臺”,是說眾人皆熙熙而樂,如同在享用完甘美的太牢盛宴之後,登上高臺,飽覽春日的美景,卻全然忘卻了國家的戰亂和百姓的疾苦。“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這是多麼令人心痛的景象啊!

    【版本】

    本句,楚簡本缺失,帛書本作“眾人熙熙,若饗於大牢,而春登臺”,河上公本、王弼本作“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傅奕本作“眾人熙熙,若享太牢,若春登臺。”經史古“太”字無點,後人加點,以區別小大之大,因此, “大牢”與“太牢”同。

    【釋文】

    “眾”:《說文》:“多也。徐曰:《國語》三人為眾,數成於三也。”《義•坤》:“坤為眾。疏:取其地載物非一也。”《書•湯誓》:“格爾眾庶。”《詩•周頌》:“命我眾人。”黌山子《損益篇》:“寡者,為人上者也;眾者,為人下者也。”

    “熙”:和樂,和悅。熙,形聲字,從火(灬)表意,表示用火烤乾,“巸”指人的面頰,本義是火烤使幹,引申為曬乾、光明,這裡指和樂、熱鬧。《廣韻》:“和也。”《荀子•儒效》:“熙熙兮共樂人之藏也。注:和樂之貌。”《唐•柳宗元》:“其餘,則熙熙而樂。”《史記•貨殖列傳》:“天下熙熙。”《柳毅傳》:“笑語熙熙。”類似的詞語,如熙怡(和悅的樣子)、熙治(清明和樂的時代)、熙笑(和悅地笑著)、熙熙攘攘(人來人往,喧鬧雜亂)。

    “饗”:享用。即饗,通“享”。饗,會意字,甲骨文、金文中間是盛滿食物的器皿,左右兩個人面對面地跪坐著飲食;篆書、隸書、楷書從食、從鄉(鄉),表示鄉人共聚飲酒,引申指以酒食款待人,也可指“享用”,即“享”。《左傳•哀公十五年》:“子,周公之孫也,多饗大利,猶思不義。”《左傳•僖公二十五年》:“王饗禮,命之宥。”

    “大牢”,“太牢”:盛宴。本指帝王祭祀社稷時用牛、羊、豕等三牲,也指用牛羊豕三牲宴請賓客。《康熙字典》:“牛曰太牢,羊曰少牢。”《禮記•王制》:“天子社稷皆太牢,諸侯社稷皆少牢。”《周禮•天官•小宰》:“牢禮之法。注:三牲:牛、羊、豕具為一牢。”《齊語》:“環山於有牢。注:牢,牛羊豕也。言雖山險,皆有牢牧。”

    “臺”:用土築成的高臺,用以觀望。臺,會意字,從至,從之,從高省,與室屋同意。按積土四方高丈曰臺,不方者曰觀曰闕,本義是用土築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築物。《說文》:“臺,觀四方而高者。”《爾雅•釋宮》:“闍謂之臺。注:積土四方也。”《禮•月令》:“可以處臺榭。注:積土為之,所以觀望。”《五經要義》:“天子三臺,靈臺以觀天文,時臺以觀四是,圃臺以觀鳥獸。”《楚辭•招魂》:“層臺累榭,臨高山些!” 《古今注》:“城門皆築土為之,累土曰臺,故亦謂之臺門。”

    【簡評】

    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這是一個諸侯爭霸、戰亂頻仍的年代,百姓生活艱難,但周王、諸侯、卿大夫士卻是生活奢靡,笙歌燕舞,飲宴不休,縱情遊獵,正應了杜甫的感懷詩,“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便是貴族們奢靡生活的真實寫照,老子是不屑為伍的,因此老子說“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

    據考證,老子出生於公元前571年左右,於公元前485年撰寫《道德經》,於公元前471年左右在秦國仙逝。老子出生至成書之前的時期,正是春秋末期,周室衰微,禮崩樂壞,諸侯爭霸,戰亂頻仍。老子的母國陳國,多次被楚國攻打,不得已只能在楚、晉兩大國之間的夾縫裡艱難生存,幾度興亡。公元前529年,已經亡國的陳國,被楚平王恢復,陳惠公繼位;公元前496年和公元前489年,吳王夫差兩次攻打陳國;公元前478年,陳國最終為楚國所吞滅。

    老子作為周守藏室之史,也目睹了周王室內部,從王子,到卿大夫士,為了集團和個人的私利,爾虞我詐,結黨營私,傾軋不已,以至於為了公子朝、公子猛等兩大集團,為了爭奪王位,引發“王子朝之亂”,這都是為政者不顧百姓死活,為了私利而爭鬥,令老子深感痛恨和鄙視,因此最終決定離開周室,西出函谷關,修道講學。大型史詩電視連續劇《老子傳奇》,正是用了藝術化的手法,以傳奇演義的形式,再現了這一段歷史。

    天下百姓生存唯艱,帝王將相卻是奢靡無度。“眾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臺”,便是這些貴族們真實寫照,令老子深為痛恨,也就不屑為伍,“我獨泊兮其未兆,如嬰兒之未孩”,眾人皆醉我獨醒,除罷獨孤空餘痛,既然無能為力,也只能超然世外,離開周室,西出函谷,修道講學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花木蘭主題曲-《花木蘭》中,Christina唱的主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