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張思遠33

    馬陵之戰的馬陵在什麼地方?很是古老的戰爭,這地方據考證就在山東郯城縣馬陵山附近,馬陵之戰發生在公元前341年,春秋戰國時期,魏國發兵進攻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當時齊國派兵救南韓,採取的戰術是圍魏救趙的戰術,主將衰軍直奔魏都大梁,誘惑魏軍回救魏都,得以解救南韓,軍師孫臏在行軍中逐步減灶,使魏軍產生錯覺,誤以為齊國軍隊沒有多少兵將,結果被齊國把魏軍十萬大軍殺敵七零八散,潰不成軍,並抓獲了魏太子申,值此一戰,魏國失去諸侯地位,多年不得翻身!謝謝大家,不對之處敬請諒解!

  • 2 # 糊里糊塗的蟲

    大概馬陵道古戰場位於莘縣大張家鎮馬陵村和櫻桃園鄉道口村之間,戰國時期著名的齊魏馬陵之戰,就發生在這裡。馬陵、道口兩村相距6公里,皆順河流向建屋,村中房屋、衚衕、道路無一不斜,且拐彎甚多,極為曲致。至今進村後仍極易使人迷失方向。當年著名軍事家孫臏就是充分利用了這些有利條件,伏兵於馬陵道旁,一舉打敗了驕縱的魏兵,魏軍主將龐涓自殺。孫臏就此大仇得報。

    在馬陵道旁出土了戰國時期的兵器,銅戈、銅矛、銅劍、銅簇等,特別是1987年大尚莊出土的一件帶銘文的銅戈《邵氏佐》戈,更加證明魏國軍隊曾在郯城馬陵山打過仗,否則魏國的兵器不會遺失在馬陵道旁。

  • 3 # 來取笑

    《孫臏用兵》記載:“齊以田忌為將,而孫子(臏)……後十三歲,魏與趙攻韓,韓告急於齊。齊使田忌將而往,直走大梁(魏都)。魏將龐涓聞之,去韓而歸,齊軍既已過而西走矣。孫子謂田忌曰: 彼三晉(魏趙韓)之兵素悍勇而輕齊,齊好為怯;‘善戰者因其勢而利導之。兵法雲,百里而趨利者蹶上將,五十里而趨利者軍半至。於是,初令齊軍入魏地為十萬灶,明日為五萬灶,又明日為三萬灶……’。龐涓行將三日,大喜曰:‘我固知齊怯,入吾地方三日,士卒逃亡者過半矣。’ 遂棄其步軍,乃與輕銳日夜兼行而逐之。孫子度其行程暮時可至馬陵。因馬陵道狹,而旁多阻隘,便伏擊。乃斫大樹白而書之曰:‘龐涓死於此樹下。’ 是以令齊軍善射者上萬弩,夾道而伏,並期曰:‘暮見火光而俱發。’龐涓果夜至斫木下,見樹白有字,乃以火燭照之,讀其書未畢,齊軍則萬弩齊發,魏軍大亂相失。龐涓自慚智窮兵敗,乃自剄……”。

    以上這段故事介紹的就是齊魏“馬陵之戰”的大體位置。故事中說,這次是魏國又與趙國結成了聯盟,一起攻打南韓,南韓向齊國求救,齊王同意發兵。待韓軍五戰五敗,魏軍也實力減損後,便仍派田忌為主將,孫臏為軍師,沿用“圍魏救趙”戰略,率齊軍直奔魏都大梁(今河南開封一帶)。龐涓聞訊,急撤韓都(今禹縣)之圍回師救魏。然而,當齊軍快要渡河進入魏境(範縣)時,探知韓圍已解,便準備班師回齊。

    此時魏國的十萬大軍已過外黃(今蘭考縣),太子申和龐涓不甘計劃落空,竟冒險犯難,率軍西進深入齊境。孫臏見魏軍來勢兇猛,遂因勢利導,以逐日減灶之策示弱(也有添兵減灶之說)。其將士見齊軍遺灶,誤以為齊軍 經長途跋涉(戰線近千里之遙:範縣~濮陽~莒南~蒼山~郯城馬陵山),已師老兵疲,軍心已散,逃跑過半。於是,魏軍由龐涓率少量輕兵銳卒急速跟蹤追趕,意欲咬住齊軍,一鼓作氣,聚殲齊軍於狹谷中,活捉孫臏。

    孫臏估計魏兵的行軍速度,在日落之前應當趕到馬陵山(魯南蘇北交界處,今新沂市南郊)。馬陵山區路窄難行,旁多亂石大樹縱橫佇立,適於伏擊敵人,便領兵撤入馬陵道深處的獨龍澗,進入預設陣地。

    求勝心切的龐涓,見一路的丟盔棄甲,竟命令部下扔掉輜重,向馬陵道輕舉冒進。伴隨著夜幕降臨,魏軍燃起的火把照見了前面樹上的幾個大字“龐涓死於此樹之下”,還沒有看清最後幾個字,齊軍萬箭齊發,追隨的魏兵大亂,彼此也失去聯絡……龐涓自知無計可施,敗局已定,便拔劍自刎,臨死前喊了句“總算讓這小子成名了!”……

  • 4 # 水木仙長

    馬陵之戰是戰國時非常著名的一場戰鬥,也是所謂孫龐鬥智的經典之戰,與之前的一場桂陵之戰很相似,也是採用圍魏救趙,以逸待勞的戰術,打的都是伏擊戰,最後龐涓自刎,太子申被俘後也被殺。

    但是馬陵之戰爭議頗多,《史記》,《戰國策》,《竹書紀年》等等史料所記事件時間多相牴牾。馬陵之戰的地點也是這些爭議之一,有說是河北大名,有說是山東莘縣,還有說是山東郯城,有趣的是這些地方現在還都能找出當年馬陵之戰的遺址,很多研究者引經據典,考證“減灶三日”的,考證“大勝並莒”的,考證地形地貌的,總之莫衷一是,熱鬧非凡。尤其是七十年代初山東臨沂銀雀山漢墓出土了一批古兵書之後,郯城說似乎略佔上風,但是莘縣說也並非沒有依據,目前這兩種說法佔據主流,究竟真相如何,還有待考古學和歷史學的進一步研究了。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讀卡器會不會過時了?現在還有人用讀卡器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