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馬振廷1
-
2 # 本昌談歷史
古時沒有鐘錶,但計時的方法也是有的。其主要方法是:
白天計時用“晷”。
“晷”是一種根據太陽影子移動來計算時間的工具。
晚上計時用“漏”
"漏”是用底上有孔的壼,裝上水或沙,根據滴漏的量度計時。古時有可話說;“文管待漏五更寒”,說的就是文官怕耽誤了上朝,半夜待漏的辛苦。
上面說的是官方或富貴人家才有這種計時工具。一般百姓白天看太陽,根據一年四季太陽的高低方位估計時間。睌上看星辰估計時間,比如,冬天北斗在正南方位就是半夜。再是聽雞叫,一般雞夜裡第一次雞叫在二點左右,第二次雞叫在四點左右,第三次雞叫在五點左右,俗話說,“雞叫三遍明瞭天”。等等,古時百姓靠經驗總結出了很多計時方法。
-
3 # 福自福地來wjf
這個問題,一般是對應遠古和上古時代。也就是指夏商周之前的朝代。因為鐘錶的年代尚短,從周後到宋前這一階段均為踉隨上古之計時法而生產生活的,所以無需敘述。其本意也就是指我們的原始先們是怎樣知道時間的而不是計算時間的。所以我認為我們的先民最早知道時間有四種:一是白天觀日法,二是夜晚雞叫法,三是夜晚觀月法,四是夜晚觀星法。再到後期又出現一種打更法。而刻漏和上香計時法不在班列之內。
遠古時,我們的先民,因勞動創造了智慧,用智慧改造著人生。當先民們的大腦中自產生時間的概念以後,人們便知道運用自然,天象和物侯來觀測時侯和時間了。
時間是掌握作息,出工,收工,用飯的具體體現概念。有了時間觀念,對人類的生存,健康,發展,進步和日常農事及生活有了規矩和定律,人們以定律而行便產生了人類的文明。
在上古時侯,人們白天的出工,收工,用飯等都是用日光照射的立杆影子作為時間段標準的,若是全天無日,人們會用感官,揣測空中明亮度和找準方向來推定大概時間的。
而到夜晚,人們一是用聽雞叫法推測時間的。當天將要日落進入黃昏入夜時,雞子開始進雞窩,約在入窩二十分鐘左右時,公雞便會哽哽(更)叫一陣,此時大約在酉時,即下午五至七點之內,四季均如此,它標誌著天已經開始黑了。而到了後半夜的四更末和五更初,雞又會叫第二天的第一遍叫聲,時間即現在的三點上下。第二遍便是在四點上下。第三遍便是五點上下。最後一遍是民間吃早飯前後的七點上下。
古代商人或農人,大多以雞叫聲來掌握更次,農人一點喂牲口,四點多套車下地(開犁耙或送糞),到雞叫四遍時已犁畝把地了,早起下地收莊稼也是如此。所以雞叫有兩種意義,下午黃昏叫是報睡覺的,早上叫前三遍是催人出行和出工的。
二是夜晚觀月法,一個月月出二十五天,初一初二和二十八到三十是沒有月亮的,根據月亮所出的高低遠近和方位,人們便可推出日子和當晚的更次時間,又可知道是哪個季節,還能推出這一月已大概過了幾天了。
三是夜晚觀星法,來掌握一晚的更次時間。它有五個星象可觀:一是入夜時分(大約七至八點半時),西南角有一兩樹高的一個大明星出現,一般三至四小時便會落去,它可衡定前半夜的時間。二是入夜九至十一點時,在春夏之季,西南或南方有兩個星團出現,一個是八星團(有七十公分長,三十五公分寬)先出後,兩小時後便有一個斜三星(三星間隔五十公分,共一米長),距八星團有七十米遠近,它們總是相隨的。民間叫八星團為竄八星,斜三星叫申星。春夏西南早出,秋冬東北晚出。春夏掌握前半夜時間,秋冬掌握後半夜的時間的出行。如秋末冬初,農人可根據此斜三申星出現的方位後執行的高度,便可知道何時喂牲囗,何的套車下地,何時經商出門遠行等。三是後半夜的三點左右,會從東方出現一顆明亮的大星,而相當明亮,人們叫它為黎明第一個花毛星,當它初升時,農人的牲囗正喂三槽草料。到四點時,第二個花毛星便也從東方出現了,比第一個還大還明亮,它距第一個花毛星大約有八十到一百米之內。這個花毛星便是頭晚入夜時在西南角出現的那顆不黑先亮的大星星,它轉到黎明時又從東方升起。當第二個花毛星初升時,便是舊時農人套牲囗下地幹活的時間。
而到了戰國和漢唐時,人間夜晚又出現了打更報時的概念。它有整體流水線,它比月亮,星星等更具有時間權威性,因為它在一夜的十二個鐘頭裡,它有六次打更報時的行為,即為一更到六更。入夜七至九奌為一更,到天明的五至七點為六更。正常人只打五個更次,因六更時人們都已起來了。
回覆列表
有刻漏計時,有班值打更報信系。夜有觀天文就是計時,白天有日圭影計時。有更雞報時,還有香炷報時。
普通百姓,渴報時喝口水歇息會,餓報時回家吃餓,困報時休息,平常百姓沒忙在點子上,比交自由。官差不自由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