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遺產君
-
2 # 磨史作鏡
明朝一共十六帝,只有十三個皇帝葬在了十三陵,其他三個不在這裡,他們是埋在了別處了,原因各不相同聽我道來:
第一個埋在別處的皇帝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因為眾所周知,大明朝1368年建立,定都南京,老皇帝朱元璋在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駕崩,就埋在了南京,明孝陵是也,很多人應該都去過。
第二個埋在別處的皇帝是明代第二個皇帝——建文帝朱允炆,具體埋在哪裡了,是個千古之謎。這是因為,朱元璋死後,由於太子朱標早逝,他立了朱標的兒子朱允炆為皇太孫即位,改元建文。而朱允炆有幾個如狼似虎的叔叔,虎視眈眈,手握重兵,特別是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勢力最為強大,早有不臣之心,加之建文帝君臣推行削藩措施,朱棣扯旗造反,找個藉口“靖難”,所以這場戰爭也被稱為“靖難之役”,這場戰爭打了四年,由於朱元璋誅戮功臣宿將,建文君臣沒有大將可用,加之他們優柔寡斷婦人之仁,使得本具有優勢的朝廷軍隊逐漸劣勢,1402年燕王軍隊攻入南京(有人開門),建文帝在大火之中不知所終,當然也就不可能葬在十三陵。話說回來,即使他不失蹤,也不大可能還能做皇帝,也不可能進入十三陵,因為朱棣隨後即位,把建文年號抹去,那四年又被稱為洪武年,根本“沒有”這位建文帝了!
順便說一下,朱棣死後埋在了北京昌平天壽山,陵墓名稱是長陵,也是十三陵的首陵。
第三位埋在別處的皇帝是明代宗景泰皇帝朱祁鈺,他埋在了北京西山。這是為什麼呢?這要從他的異母哥哥明英宗朱祁鎮說起。1449年,明英宗朱祁鎮在大太監王振的攛掇下御駕親征瓦剌,在土木堡遇伏,大軍全軍覆沒,明英宗朱祁鎮被俘!瓦剌大軍直衝北京,國不可一日無君,危急關頭,兵部尚書于謙等人擁立朱祁鎮的異母弟弟郕王朱祁鈺監國,打贏了北京保衛戰,之後見瓦剌還繼續扣留英宗,就擁立朱祁鈺為帝,改年號景泰。遙尊朱祁鎮為太上皇。
世事難料,一年後,瓦剌看英宗沒有了什麼用處,而且明朝有了新皇帝,於是就把英宗歸還了明朝,景泰帝把他軟禁在了南宮,嚴加看管。但是七年之後,由於朱祁鈺重病,且沒有子嗣(曾經有一子早夭),一些覬覦富貴的野心家與朱祁鎮裡應外合,發動了“奪門之變”,明英宗朱祁鎮重登大寶,所以又稱“南宮復辟”。復辟後,朱祁鈺不明不白死去,官方說是病死,但另一種說法是明英宗派人將其勒死,因為那個時候朱祁鈺的病明顯好轉了。為了發洩心中不滿,朱祁鎮廢景泰帝為郕王,以親王禮葬於西山,並給他上了一堆惡諡,當然也沒有廟號。明代宗的廟號是幾代皇帝之後才給的。
-
3 # 拓跋飛翼
沒有埋在明十三陵的明朝皇帝有哪些
大明王朝有二百七十六年,有十六位皇帝在位。明十三陵一共埋葬了其中的十三位。其他三位各有歸宿。第一位沒有埋入明十三陵的是明太祖朱元璋,他死後埋葬於南京鐘山腳下的明孝陵。第二位是建文帝朱允文,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就不知所蹤影。有人說他死於大火,也有說他兵敗後逃出南京做了和尚。無論那個,朱允文都沒有機會埋到明十三陵中。第三位皇帝是朱祁鈺。“土木堡”之變時,英宗皇帝被瓦剌所俘,為了粉碎瓦刺的陰謀,國不可一日無君,在太后和大臣的支援下,朱祁鈺即了帝位。後明英宗被放回後奪回皇位,並害死朱祁鈺。英宗不承認朱祁鈺是皇帝,最終以親王的身份把朱祁鈺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這就是明朝十六帝,只有十三個葬於明十三陵的緣故。
-
4 # 鄭國柱
明朝第1位皇帝:明太祖洪武帝朱元璋,歷史上一位農民家庭出身的皇帝,1368年在應天(今南京)稱帝,國號大明,1398年朱元璋死後與馬皇后葬在南京市紫金山,朱元璋以孝治天下,馬皇后諡號為“孝慈高皇后”,所以就稱“孝陵”。殉葬孝陵的還有38位妃嬪,她們的家屬被稱為“太祖朝天女戶”,她們的父兄多被安排在錦衣衛供職。明孝陵依山而建,氣勢宏大,其建制被後來的明陵沿用。
明孝陵
第2位:明惠宗建文帝朱允炆,朱元璋之孫,1398年6月30日-1402年7月13日在位,他寬刑省獄,嚴懲宦官,他鞏固自己的地位,開始削弱封建王國的權力,周王、代王、湘王、齊王、岷王5個藩封被廢,燕王朱棣便成為被削藩的目標。1402年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攻入南京,建文帝下落不明,一說被燒死,一說外逃,故無陵墓。
第3位:明成祖永樂帝朱棣,1402年,他在靖難之役中獲勝,在南京稱帝,年號永樂。為了控制北方和東北地區,從1406年開始營建北京,1407年,皇后徐氏在南京病故,第二年朱棣派人到北京卜選陵地,1408年選定了昌平天壽山這塊地方,1413年玄宮建成後葬徐氏,命陵名為“長陵”,1421年遷都北京,1424年朱棣徵漠北逝於榆木川,葬長陵。1427年,長陵陵園殿宇工程基本建成,長陵是十三陵的祖陵。
明長陵
第4位:明仁宗洪熙帝朱高熾,葬獻陵。
第5位: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葬景陵。
第6位:明英宗正統帝朱祁鎮,葬裕陵。
第7位: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鈺,1449年,明英宗被瓦剌俘虜,郕王朱祁鈺臨危即位,次年改元景泰。景泰八年(1457)正月,奪門之變爆發,明英宗復位,指責朱祁鈺“不孝、不悌、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廢為郕王,軟禁於西苑,不久離奇離世,按親王之禮,葬在北京西山。成化十一年(1475)十二月,明憲宗下詔恢復朱祁鈺帝號,按帝陵的規格修飾陵寢,明代宗是明朝遷都北京後唯一的沒被葬入十三陵的皇帝。
景泰陵
第8位:明憲宗成化帝朱見深,葬茂陵。
第9位:明孝宗弘治帝朱祐樘,葬泰陵。
第10位:明武宗正德帝朱厚照,葬康陵。
第11位:明世宗嘉靖帝朱厚熜,葬永陵。
第12位:明穆宗隆慶帝朱載垕,葬昭陵。
第13位:明神宗萬曆帝朱翊鈞,葬定陵。
第14位:明光宗泰昌帝朱常洛,葬慶陵。
第15位:明熹宗天啟帝朱由校,葬德陵。
第16位:明毅宗崇禎帝朱由檢,葬思陵。
-
5 # z山海
一、明朝正式登基皇位的共有十六帝,其中建文帝朱允炆、代宗朱祈鈺未留下皇陵,應該有十四座皇陵,既北京昌平明十三陵+明太祖朱元璋南京孝陵,但實際留下十五座皇陵,為什麼多出來一座皇陵呢?
多出來的一座皇陵在湖北省鍾祥,還有一座稱為明顯陵的皇陵,是世宗朱厚熜當上皇帝后,追封其父朱祐杬為帝而建的皇陵,雖然是生前未曾為帝,死後卻入葬皇陵的。
湖北省鍾祥明顯陵,亦同為明皇家陵寢列入世界文化遺產。
二、明帝國開國太祖皇帝朱元璋,建國定都南京,死後葬於虎距龍蟠的南京紫金山,為明帝國第一座皇陵,是為明孝陵。
朱元璋逝後,皇太孫朱允炆繼位稱建文帝,後被其叔、強悍的明成祖朱棣以“清君側”為由發難,攻入南京,朱允炆下落不明,所以建文帝朱允炆,雖然生前為帝,死後並未留下皇陵。
三、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後,共歷十四帝,但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是為北京市昌平明十三陵。
為什麼,明朝北京共歷十四帝,卻只留下十三座皇陵呀?
緣於明英宗朱祈鎮親率大軍征討來侵蒙古瓦刺部,留下中國古代歷史上有名“土木堡之變”,堂堂大明帝國皇帝,被瓦刺俘虜。
訊息傳回北京,“國不可一日無主”,兵部尚書于謙在太后支援下,擁立英宗朱祈鎮其弟朱祈鈺,登基稱帝為代宗。
朱祈鎮失去要挾明廷價值後,被瓦刺放回,在朱祈鈺病重時,透過“奪門之變”重登帝位。
代宗朱祈鈺死後,英宗朱祈鎮不承認其皇帝身份,未能入葬北京昌平明陵,以親王禮葬於北京西山,稱為景泰陵,代宗朱祈鈺雖然生前為帝,死後卻未能入葬皇陵。
故而,明朝北京共歷十四帝,因為代宗朱祈鈺未留下皇陵,所以北京昌平只有十三座皇陵。
回覆列表
明朝自朱元璋建立大明起共延續了276年,這期間共出現了十六位皇帝,其中有十三位皇帝葬在北京,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北京十三陵。
十三陵處於北京昌平境內一片龍脈之上的風水寶地裡,這裡東、西、北三面都是群山雄峙,南面有虎山蟒山相對,正好成為守衛皇陵的青龍白虎,中間是一片四季溫存的開闊盆地,自1409年明成祖朱棣營建長陵開始,這裡便成為神聖不可侵犯的皇家禁地,這一片得天獨厚的山清水秀成為平民難以親近的皇族的天庭。
那麼另三位皇帝的陵寢又在何方呢?
大家都知道朱元璋建都於南京,他死後葬在南京中山的“明孝陵”。
第二任皇帝朱允炆是朱元璋的長孫,他繼位後開始削藩,要收回他的王叔們的兵權,最後朱棣發兵從北京打到南京,攻進南京後,朱允炆神秘地失蹤了,到現在也還是一個迷,他自然就沒有皇陵了。
到了第六位皇帝英宗朱祁鎮的時候出了點亂子,由於朱祁鎮御駕親征被俘,他的弟弟朱祁鈺被推上臺,坐在了哥哥的位子上,成為了第七位皇帝,改年號景泰,然而好景不長,朱祁鎮被放回來了,兄弟二人明爭暗鬥,後來朱祁鎮復辟成功,重新坐上了寶座,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朱祁鈺的下場可想而知,沒幾天就被害死了,並將其在建的陵墓也給搗毀了,而將朱祁鈺以“王”的身份安葬於北京西郊玉泉山。
明代宗朱祁鈺的墓被後人稱為景泰陵,是朱祁鈺與皇后汪氏的合葬墓,位於北京海淀區四季親鄉娘娘府,這裡是明朝安葬早夭的親王、公主以及失寵的宮人的地方,將朱祁鈺安葬於此便有貶低他的意思,明憲宗即位後,為朱祁鈺恢復了帝號,並按照帝王的規格在景泰陵增建了許多建築。 有人說亡國之君崇禎帝沒有陵墓,其實崇禎也是有陵墓的,他死的時候雖說沒有建造陵墓,但人們還是將他葬進了他最寵愛的田貴妃的墓中,後來清政府又將此墓升格改造成陵墓的形式,並命名為“思陵”。 因此說朱元璋的陵墓在南京,朱允炆人間蒸發了沒有陵墓,明英宗朱祁鈺的陵墓在海淀,其他十三位皇帝就組成了十三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