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小龍女5505

    唐太宗三子吳王李恪文武雙全又具兩朝血統更厲害更優秀結局也更悲慘被權臣長孫無忌構陷以謀反罪被賜死含冤九泉後其長子成王李千里長孫天水王李禧又因幫助唐中宗太子李重俊殺武謀反而兵敗被殺,明太祖十七子寧王朱權雖沒能登上皇位反被兄長明成祖朱棣奪了兵權但還是壽終正寢得了善終,才華不及吳王李恪但結局比他幸運。

  • 2 # 喜歡歷史的小馬

    其實這個很好對比

    恪善騎射,有文武才。其母隋煬帝女,地親望高,中外所向。帝初以

    晉王為太子,又欲立恪,長孫無忌固爭,帝曰:“公豈以非己甥邪?且兒英果類

    我,若保護舅氏,未可知。”無忌曰:“晉王仁厚,守文之良主,且舉棋不定則

    敗,況儲位乎?”帝乃止。

    <新唐書 李恪傳>

    從這一段就可以看出李恪的優秀,當然朱權也不差文武雙全,地位崇高。但可以換一個角度對比。唐太宗李世民曾評價李恪“英果類我”,唐太宗李世民的能力不用多說,而李世民這樣說,相當於李恪就是第二個李世民,要不是李恪的身負隋朝血脈,地位是庶出,皇位是誰還真不一定,而朱權卻不一定是另一個朱元璋,這樣一對比就可以看出來了。毛主席讀完< 李恪傳>後說:"李恪英物,李治朽物,知子莫若父。然卒聽長孫無忌之言,可謂聰明一世,懵懂一時。" 李恪雖才華勝於朱權,但不得善終,可謂是遺憾!

  • 3 # 夏慶任135135

    謝邀:俗話說:識時務者為俊傑。唐王李世民的愛子李恪,和朱元章的第十七子朱權同樣都是庶出,具有同樣的權力地位,都具有登頂的實力。但朱權識進退,在不得志時潛伏爪牙,隱性埋名,才躲開了皇族之間窩裡鬥,落得善終。而三子李恪,在重臣長孫無忌,元老徐茂公不支援自已的劣勢下,不識進退,召來殺身之禍。

  • 4 # 畫素說

    明太祖十七子寧王朱權和唐太宗三子吳王李恪兩人處於不同的時代所以真的沒有什麼可比性的,同時代的還好說,何況他們處於不同的時代,所以真的沒有誰更優秀誰更厲害一說。

    下面我們就來說說明太祖的十七子寧王朱權和唐太宗的三子吳王李恪,或許能給到你答案。

    ▲明太祖十七子寧王朱權劇照

    朱權(1378年5月27日-1448年),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封寧王,號臞仙,又號涵虛子、丹丘先生。封地為寧國(今內蒙古寧城),在靖難之役中被朱棣綁架,共同反叛建文帝,朱棣即位後,將朱權改封於南昌,並加以迫害,朱權只好將心思寄託於道教、戲劇、文學,鬱鬱而終。

    可以說朱棣是得到了寧王朱權的“帶甲八萬,革車六千”以及一支驍勇善戰的蒙古朵顏三衛騎兵。才得以最後登上皇位。

    同時寧王朱權也是非一般的人物,其精明強幹、野心勃勃,當時在邊區多次舉行的軍事演習中,他的表現可以說是在朱元璋的帶兵諸子中出類拔萃的一個,並被冠以“善謀”,可惜薑還是老的辣,朱權在朱棣這隻老狐狸面前還是太嫩了,最後稀裡糊塗的“被”參加了靖難之役。

    不過朱權深知功高震主的道理,在朱棣成功後知道自己再在京城久留恐怕要落個“飛鳥盡,良弓藏”的後果,於是就主動請辭離京,最後朱權改封南昌。

    晚年的朱權熱心於戲曲、著述、釋道,整天與文學士子互相往來,還迷上古琴和茶道,宛如一個皇家的陶淵明,絲毫看不出他在靖難之役中的那般叱吒風雲,這也看出了朱權的睿智。

    ▲唐太宗三子吳王李恪劇照

    說起唐太宗三子吳王李恪就有點悲慘了,同樣是一個優秀的皇子,最終卻沒能有好下場。

    唐太宗李世民在立太子的問題上有過很多次轉變,從嫡長子李承乾到嫡次子魏王李泰,再到嫡三子晉王李治與皇三子吳王李恪之間的猶豫不決。也正因為李世民自己本身非常喜歡李恪這個與自己性格相近的兒子,喜歡不重要,重要的是李世民有立他為太子的想法,而且還去徵求了長孫無忌的意見,就是這樣將李恪送上了死亡的不歸路。

    永徽四年(公元653年)二月初二,因為高陽公主案牽連長孫無忌等人便設計陷害李恪致死,當時的李恪年僅三十四歲,並且李恪的子女也基本上都遭殃。

    根據李恪墓誌記載:李恪在長安宮禁之內被縊殺後,其四子:李仁、李瑋、李琨、李璄皆未成年,全部流放嶺表;四女中第四女信安縣主被罰守獻陵。

    不過好在李恪的後人雖然被貶為了平民,卻也幸福平安,不在落入帝王家的勾心鬥角之中,李恪在天之靈也應得以慰藉。

    最後我們總結一下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識進退,才得以躲開了皇族之間窩裡鬥,落得善終。而唐太宗李世民三子吳王李恪,在重臣長孫無忌,元老徐茂公不支援自已的劣勢下,不識進退,最終才召來殺身之禍。如果非要在兩個人中選一個優秀者那我會說是朱元璋十七子寧王朱權。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西部決賽火箭勇士G1,格林怒推哈登吃技術犯規,你如何看待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