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貝貝和豆豆的視野

    諸侯國之間相互吞併在春秋戰國時期是常見的。不管是吳越兩國瓜分晉國,還是吳越兩國先後吞併晉國,這與晉國最後被趙、韓、魏三國瓜分意義上講是一樣的。晉國最終還是滅亡了,不過是被誰所滅的區別。晉國滅亡進入戰國時代,韓、趙、魏的出現只是奠定了戰國七雄的格局。如果晉國是被吳越吞併,最多由戰國七雄變成戰國六雄,或者戰國五雄,去掉韓、趙、魏,換成吳和越,或者吳(越)。本質上沒有改變群雄逐鹿中原的局面,更不會影響華夏統一的趨勢。真正對中國未來有影響的人物是秦始皇。“秦滅六國”才是劃時代的事件。

    吞併晉國和統一天下,一個是表象發生變化,一個是性質發生變化。前者屬於量變,後者屬於質變。假如說,秦始皇只吞併了六國而沒能平定南方百越,那麼秦始皇在歷史中的地位就要降格許多。甚至可以說中國歷史要被重寫。平定南方百越標誌著秦始皇完成統一大業,結束了貴族王侯專政的王國時代,進入了君主的帝國時代。奠定了中國本土的疆域。秦始皇的統一壯舉和單純吞併晉國不在一個層面。

    從史書記載中對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描述來看,這兩個人都不具備統一天下的才能。吳王夫差好大喜功,剛愎自用,由於沒有采納伍子胥“定越而後圖齊”的建議急於北上中原,結果被越王勾踐趁機擊敗。不但稱霸中原的願望未能實現,反而招致亡國最終賠上性命。再說越王勾踐在滅掉吳國後成為春秋末期的最後一位霸主,並遷都琅琊入主中原,號稱霸王,主持中原的政治秩序。把淮河流域送給楚國,把吳國侵佔宋國的土地歸還給宋國。把泗水以東方圓百里的土地給了魯國。從勾踐這一系列的行為來看,勾踐這個人只滿足於稱霸中原,而毫無吞併中原的壯志雄心。就吳王夫差和越王勾踐的表現,就算他們吞併晉國也止於此,僅僅停留在量變的過程而達不到質變。到勾踐死後,子孫無能導致勾踐打下的霸業化為烏有。越國基本上被楚國所滅。吳越兩國的江山盡歸楚國所有。也就是說,假如晉國當初要是被吳越所吞併,最後也會被楚國得到。但楚國最終又被秦國所滅。繞過來繞過去改變中國歷史的還是秦始皇,壓根與吳越兩國吞不吞併晉國關係不大。

  • 2 # 共賞五千年

    大家都知道在春秋末年,江浙地帶吳國和越國發生了戰爭,也成為了幾千年來著名的勵志故事“臥薪嚐膽”——

    苦心人天不負,

    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有志者事竟成,

    臥薪嚐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吳國和越國同處在江浙地帶,可以說是“依山傍水”,犬牙交錯,剪不斷理還亂,互為掣肘!

    俗話說:“一山不容二虎”,吳國和越國也擺脫不了“舌頭和牙拌嘴”,“三天一小吵,三年一大鬧”的日子肯定是必不可少……

    矛盾可謂久遠,且同是“靠水吃水”,吳國和越國也難免成為“永不相交的平行線”,只有一個情況二者才會結盟:

    “近交遠攻”

    為了一時的利益;還為防止雙方互相傷害;再者為了強大的軍事力量!在雙方均有利可圖的情況下,且不會充滿太大的艱難險阻,二者可以合兵一處,去瓜分唾手可得的肥肉……

    說實話想拿下晉國還真不大可能 ,大家可看下地形圖——

    吳越和晉國一個在西北,一個靠東南,可以看出隔著有“十萬八千里”,差不多橫穿“一箇中國”,中間有眾多國家的阻礙,雖然很多小國,但其和其他諸國間利益是錯綜複雜的!就算能各個擊破花費的時間也要非常長,就算二者那時“如日中天”,“氣勢如虹”一路“過關斬將”,殺到晉國兵拿下晉國,之後會對整個“中國”的局勢有顯著影響嗎:

    拿下晉國後,吳越兩國也有如疲憊之師、箭弩之末——

    連續征戰,兵馬俱疲

    戰線太長,補給困難

    相隔千里,首尾難顧

    曠日持久,久處生隙

    以上可以看出二者就算拿下晉國後,也必不久矣!想影響未來“歷史程序”,好像也只能是“曇花一現”,翻不出太大的浪花,亦可從越國勾踐的事蹟中得出答案——

    在春秋末期,晉國和楚國相繼衰落!越國逐步兵強馬壯,在徐州會盟後,越國的霸主地位日益強盛!

    然在越國實力達到巔峰時期,勾踐卻傳承了“江南小富即安”的一貫“傳統”,不再披荊斬棘、乘風破浪,而且將數百里的土地主動割讓給楚國等其他諸侯國!也表明了越國很滿足在吳越之地做一個相安無事的“安穩霸主”——顯然在那個時代是不可能的“理想主義”,被動就要捱打,而後越國由一方霸主逐走向衰落,想去影響未來的格局終究“有心無力”,可嘆可悲矣……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約會中你都經歷了哪些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