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嫻聊成長
-
2 # 返鄉歸來
年輕人覺得老人溺愛兒孫,那是他們沒有老人的寬容度。年輕看到孩子犯錯了就要說要教育,但老人們更懂這些是孩子的天性,他們曾帶大過孩子習得了帶孩子的經驗,更知道什麼是孩子的天性,什麼才是孩子的缺點。所以在教育孩子方面年輕家長更應尊重老人的態度,不要動不動就扣上溺愛的帽子。你們小的時候也曾在這種愛中長大,如果你覺得自己沒長歪,就不要反對老人們的真愛。
年輕的父母們,不要以為自己有知識就是育兒專家了。你的孩子多大你的育齡多長,你不可以小看育齡幾十年的前輩。
年輕的父母們,不要以為你活在當代就意識超前。即便你再現代你的孩子也要從零起步,貧富愛恨的感受沒有比較沒有選擇。他們只接受舒服的喜歡的,愛和溺愛他們不懂但最舒服的一定是真愛。他們可以分辨可以排除可以反抗,他們雖小但他們比成人更原始更純靜。用不著你去和老人對抗,那樣你可能成了孩子的仇人。
這個世界只有愛和不愛,沒有溺愛。你誤解了真愛當溺愛,你把寬容的愛當成了溺愛;因為你不喜吹愛你孩子的人,所以你抗據他所有的愛。因為你很久沒有享受到那種對孩子的真愛,所以你叫他溺愛。
發揮父母的教育影響力
孩子,終究是我們的孩子。能對他們產生最大、最長期影響的,終究還是我們。所以,放下焦慮,堅持做自己。遇到衝突時,沒必要討論對錯,溫柔而堅定的做好自己的角色。老輩的再錯,也養出了子輩認知的我們。發展隊友而非對手
很多時候,老人並非不想進步,而是沒有辦法或缺乏自信。所以,對於孩子的問題,接手解決——示範,獲得之後支招——傳授,都是不錯的選擇。當然,我們要明白,學習的速度和成功的機率,很可能比我們期望的差很多,但只要堅持,很多地方都會和平的予以化解。退一萬步,我們的期望,很多時候自己也達不到,不是麼?
心懷感恩,經常感謝越是自己的父母,我們越容易忽略。很多時候,身為孩子的我們,對老人帶孩子的認識往往是理應如此而非額外付出——這點在我們有事就找父母,絲毫不像託朋友那樣會有所顧忌,就已經體現了這點。
我們的父母,含辛茹苦的把我們帶大。有能力幫我們帶孩子的,都是我們的榮幸,那騰出的時間,挪走的困難,是你在沒有離開父母時無法想象的。他們若不是心疼我們,有怎會不樂得當個甩手掌櫃呢?
遠在他方的掛念還有很多朋友,自己的父母未在身邊。他們或許不完美,甚至是得不到你另一半的認可。那這種時候,請更要把你和孩子對他的思念傳遞過去,哪怕是一個電話、一次影片、一張照片,幫他們填滿心裡那空落落的空間。
以下是我關於隔代親的反思
為什麼會產生隔代親隔代親,是老人帶自己孫輩時產生的情感現象。很多時候,他不同於父母的愛,似乎更加寬鬆,甚至縱容。
細細觀察不難發現,一個老人,無論在他養自己孩子時投入的是什麼態度、付出的是什麼心血,但基本到了隔代,都會有著類似的親密程度與情感付出需求。我想,大抵是因為當我們逐漸長大,共同話題減少、即便常在身邊,那種陪伴感也是越來越弱。而隨著人年齡的增長,孤獨感卻日漸增強。於是,老人開始產生對孫輩的情感投入需求。沒錯,應該是需求,因為他要用此來填補心靈的孤獨和寂寞,畢竟孩子,是他更容易進行情感互動的領域。
不顧一切的隔代親這種互動,就好似一劑強心針,打得痛快,用的舒服。於是,老人們開始源源斷的輸出著各種型別的愛,只要能博得孩子的歡心,什麼都值得。於是不吃飯、鬧脾氣、看電視無節制等各種隔代親的弊端展露端倪,我們開始焦慮,老人帶孩子不行,我們需要制止、甚至是隔離!
當我義正言辭的那一刻,確實,我沒去注意老人是否有黯然傷神的表情。
真的不能求同存異麼
不可否認,我們的父母、岳父母或公婆,確實跟不上我們帶孩子前進的腳步。無論他們多麼努力,畢竟已經隔了一個時代。
然而,真的無法求同存異麼?就如不少老人在爭吵中的那句吶喊:“我能養的了我兒子,怎麼就養不了我孫子?!”
衛生不行,安全可以麼?餵養不行,遊戲可以麼?即便都沒我們行,那愛可以麼?!
是的,到這裡,我們就自問一句:如果沒有更好的選擇,難道父母還不如保姆放心麼?如果每年我們的孩子見老人的次數屈指可數,那對於孩子,到底是水平重要,還是發自內心的愛重要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