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52好光景
-
2 # 使用者2975663675321
以德國魚雷為標準吧!
T1
型號:G7a
直徑:53.3cm
彈頭重量:280kg
推進方式:熱動力
航程/速度(有3種類型):6000m/44kts,8000m/40kts,14000m/30kts
大體介紹:二戰戰前普遍使用的魚雷。主要缺點是在航行期間會在海面上留下一串很清晰的氣泡痕跡。
T2
型號:G7e ,
直徑:53.3cm
彈頭重量:280kg
推進方式:電力
航程/速度:5000m/30kts(預熱狀況下的資料),3000m/28kts(未預熱狀況下的資料)
大體介紹:在二戰中最為普遍的魚雷。早期,它的問題主要是其內部的定深裝置和引信裝置,但是這些問題在挪威戰役以後基本上得(在1942年中期,G7e的改進型號出現了,被改進部分是其電池容量。在增大了電池容量以後,此型號魚雷的航程增加了50%。只不過這種改進型被命名為T3a。)
T3 型號: G7e
直徑:53.3cm
彈頭重量:280kg
推進方式:電力
航程/速度:5000m/30kts
大體介紹:主要效能和T2相仿,只不過使用了磁性引信。
T4
型號:G7e
直徑:53.3cm
彈頭重量:280kg
推進方式:電力
航程/速度:7500m/20kts
大體介紹:第一種自動尋的魚雷。其生產於1943年3月,安裝了一個被動的聲音引導裝置。主要是在U-603,U-758,U-221攻擊HX-229護航船隊和SC-122護航船隊時被使用。在T5出現後,T3便很少被使用了。
T5
型號:G7s
直徑:53.3cm
彈頭重量:274kg
推進方式:電力
航程/速度:5700m/24kts
大體介紹:它於1943年的秋天投入使用,特點是快速、有效攻擊距離較遠、並且可以透過磁性或者觸發式兩種方式引爆。它的設計初衷是護航艦殺手,雖然曾取得了一些小的成果,但是可惜的是盟軍很快擁有了對付它的裝置——噪聲干擾器Foxer。另外,它的工作原理是在發射後400米鎖定聲音最大的船隻,可事實證明,如果U艇透過艇尾發射管發射的話,必須在發射後迅速下潛到60米以下,否則會因為聲音過大而成為T5的目標。U-972和U-377曾經分別在1943年12月以及1944年1月差點被自己的T5魚雷擊中。
T11
型號:G7s
直徑:53.3cm
彈頭重量:280kg
推進方式:電力
航程/速度:5700m/24kts
大體介紹:作為T5的改進版,它抵禦Foxer干擾的能力得到提升。可惜的是,儘管在實驗階段被證明是極為有效的魚雷,但是當時已經不需要在戰場上使用了。
回覆列表
普通魚雷的時速一般在45-50節左右為什麼那麼快:它是利用頭錐產生的空氣隔絕雷體和水的直接接觸,以達到減少摩擦力.,達到水中最快速度俄羅斯超高速魚雷——水下高速導彈
由俄羅斯莫斯科國家科研生產聯合企業列吉昂研製的代號BA-Ⅲ的“暴風”超高速魚雷,可由潛艇攜帶發射後航行在超空泡場中,速度可達200節,航程約10000~15000米,主要用於反潛及反艦。該雷速度之快,堪稱世界之最,使魚雷成為打擊水面、水下目標,摧毀水下設施的難以防禦的水下導彈。該雷的出現引起世界各主要海軍國家的震驚與關注。
“暴風”超高速魚雷的主要戰術指標:
直徑:534毫米
長度:約8米
重量:約2600千克
航速:200節(100米/秒)
航程:約10000~15000米
航深:4~400米
戰鬥部裝藥:約250千克
70年代後的魚雷採用了微型電腦,改進了自導裝置的功能,協強了抗干擾和識別目標的能力。雷的航速已提高到90─100公里/小時,航程達4.6萬米,儘管由於反艦導彈的出現,使魚雷的地位有所下降,但它仍是海軍的重要武器。特別是在攻擊型潛艇上,魚雷是最主要的攻擊武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