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覆列表
  • 1 # 武器史研究

    由於湘軍的及時援助。

    尹隆河戰役是清同治六年1867年初,捻軍首領“遵王”賴文光、“魯王”任柱,與清軍將領劉銘傳於湖北省安陸縣尹隆河(今安陸市永隆河)進行的一場戰鬥。

    尹隆河戰役

    1867年正月15日,淮軍主將劉銘傳與湘軍“霆字營”將領鮑超,約定於巳時(上午九時)會師進擊捻軍,未料劉輕敵且欲佔全功,弗曉卯時(上午五時),淮軍即朝戰場開拔,卻在途中遭遇捻軍猛烈攻擊,劉銘傳部下猛將總兵唐殿魁、田履安先後中彈陣亡,劉銘傳本人也被迫離馬,以馬車為掩體躲於後,“衣冠失落,坐以待斃”,苦戰後幾乎被俘虜。隨後,鮑超的援軍即時出現拯救了淮軍,清軍反敗為勝。此役清軍殲滅捻軍部眾近萬人,共約八千人,軍馬五千匹被俘,尹隆河江水染成血紅一片。賴文光以及任柱脫逃,北走河南。

    這場戰役使得捻軍企圖於湖北構築據點的計劃失敗,此後捻軍轉攻為守,直至敗亡。三月間,湘軍將領彭毓橘領兵欲趁勝追擊,卻反遭捻軍回擊,於蘄水(今湖北浠水)神港大敗,彭戰歿。是年年底十一月,任柱中彈戰歿,次年(1868年)一月,賴文光被俘,東捻平。

    鮑超

    經過這次戰役,淮軍與湘軍之間摩擦日劇,於此戰表露無遺,影響了往後數場對外戰爭的成敗。

    鮑超部下的湘軍,經此戰後遭朝廷不公遣散,鮑超無以面對湘軍弟兄,憤極病發,退出軍隊十一年之久,部分湘軍因此感到灰心,滋生了革命的思想,一直延續到1911年武昌起義。

  • 2 # 季我努學社

    太平天國運動失敗後,農民起義的力量並沒有完全消失,但與之前相比,起義軍的實力已經不再強大,面對清廷的圍剿也更為艱難。而清廷方面,由於已經消滅了最為強大的反對力量,在戰略上也不再像之前一樣吃力,而是有了更為廣闊的轉圜空間。在這種情況下,捻軍分為東捻和西捻兩部,打算突破清軍的包圍圈,前往陝甘地區或者四川逐步建立新的根據地以繼續與清廷對抗。

    捻軍活動地區圖

    此時的局勢已經發生了重大的變化,傾聽方面,主導鎮壓農民起義的主要負責人已經不再是曾國藩,而是轉由李鴻章負責。與曾國藩相比,李鴻章的思路更加靈活,上任伊始,便制定了“重整沙、賈兩河之防,困之西路山多之處”的戰略計劃,並調集十多萬部隊,兵分五路以圍堵義軍,試圖將東捻軍圍殲。

    李鴻章

    在這種嚴峻的局勢之下,面對強勢的清軍,東捻軍採取更為靈活的方式加以應對,不與清軍作直接對抗,而是採取遊記策略,邊戰邊退,清軍則依仗武器先進,聲勢浩大,不斷追擊東捻軍,意圖將其完全消滅。利用清軍的這一冒進,東捻軍在清軍追擊的的過程中,設下埋伏以伏擊清軍,並採取分割包圍的戰術,將郭松林、張樹珊分別擊敗。

    劉銘傳

    東捻軍連戰皆捷,實力得到了極大的加強,有了和清軍進一步作戰的資本。便在尹隆河附近駐紮,意圖進行休整,消滅追兵後再行轉戰。曾國荃則制定戰略,一方面將東捻軍圍堵,另一方面則派遣淮軍劉銘傳部和湘軍鮑超部共兩萬餘人作為攻擊力量,意圖徹底消滅東捻軍勢力。劉、鮑二人相約進行攻擊,但是實際的戰鬥也沒有依照原來的計劃而行,劉銘傳比鮑超提前兩個小時對東捻軍發動了進攻,(至於原因,一說是劉銘傳中了激將法,另一說是劉銘傳欲搶得頭功)。在戰鬥中,東捻軍繼續採取誘敵戰術,派馬隊包抄劉銘傳後路,劉銘傳被迫分兵攻擊,使得兵力更加分散。在戰鬥中,劉銘傳中軍與左軍都被擊敗,東捻軍也集合力量中點攻擊仍有較強實力的右軍,並追擊殘軍。此時,劉銘傳已經失去了希望,在親兵的護送下坐以待斃。然而戰局突變,鮑超的軍隊於此時趕到了戰場,憑藉先進的火器正面轟擊東捻軍,並派遣馬隊包抄東捻軍退路。在前後夾擊之下,東路捻軍開始紛紛敗退,在這次戰鬥中,東路捻軍先勝後敗,之前的繳獲也損失於此役,並且損失部隊上萬人,實力大損,並逐漸被清軍消滅。清軍方面,劉銘傳部於此役損失極大,全賴鮑超才得以逃脫。時候,劉銘傳將失敗的原因推卸為其部下劉盛藻的輕敵和鮑超沒有及時匯合,使得鮑超不但沒有得功反而險些喪命,引起了湘軍戰士的不滿,鮑超也因此抑鬱成疾,從此一蹶不振。

    參考資料:

    1. 吳擎華,後期捻軍敗亡的社會原因,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9年04期

    2. 於文善、唐俊峰,近十年來捻軍運動史研究述評,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6年02期

    3. 徐修宜,論捻軍運動,阜陽師範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年04期

  • 中秋節和大豐收的關聯?
  • 開銀行卡要登記手機號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