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小小的老先生
-
2 # 陳大舍
先說明,無論是“燕王掃北”還是“燕王掃碑”都指的是明成祖發動的靖難之役,而不是後來的徵韃靼。但為什麼“燕王掃北”又叫“燕王掃碑”?根據鐵片大鼓《高亮趕水》中有“燕王爺弔孝二到金陵~~”的句子。而《明史》和《明史紀事本末》都有靖難之役中明成祖曾到鳳陽府“謁祖陵”和入主金陵後明成祖先祭明太祖孝陵史實,可知掃碑即是弔孝。而在滄州東部的方言中,“碑”與“北”這兩個字均為上聲,讀音一致。所以說“掃北”和“掃碑”說的都是同樣的事,也就是靖難之役。
在下面就是靖難之役時候為什麼要屠戮冀魯豫的問題。答案是,靖難軍根本就沒過河南,所以即使真有“屠戮”,也根本不會在河南大開殺戒。
靖難之役地圖。紅色箭頭為靖難軍;藍色箭頭為官軍。
根據歷史上的史書、地方誌記載,靖難之役最慘烈的戰場是在“北平——滄州——濟南”一帶。尤其是建文二年(1400A.D.)的濟南之役、奇襲滄州、東昌之役給當地的百姓帶來了可怕的戰禍。民國五年刊印的《鹽山新志》記載:
“燕軍之戰德州,攻濟南,縱橫出沒,惟天津以南,濟南以北,被禍最酷。”
而靖難軍雖然只用了兩日便攻陷滄州,但卻發生了靖難軍大將崇安侯譚淵殺降三千人的惡性戰爭罪。而之後的東昌之役,又是靖難軍大敗而歸,靖難軍老將張玉為救明成祖(二人為翁婿),力竭戰死。
但是,雖然靖難之役在戰場上極為殘酷,但卻並沒有屠戮百姓的記錄。最嚴重的就是之前在滄州的譚淵殺降事件。據《明史》及《滄州志》記載,得知譚淵盡殺三千降卒後,明成祖不由得震怒:
“成祖怒。淵曰:‘此曹皆壯士,釋之為後患。’成祖曰:‘如爾言,當盡殺敵,敵可盡乎?’淵慚而退。”
可見明成祖,對殺降已經厭惡,那麼屠殺平民或者登基之後對一路經過的地區進行“反攻倒算”也就更不合理了。另外,以明成祖的為人,無論官方還是野史的記錄都是高度統一的,那就是和乃父明太祖相似——膽大心細、恩仇必報。在奪得帝位之後,之前建文的文武諸臣只要認賭服輸一般的都不予以深究。而方孝孺、鐵鉉殉難諸公則大多是因為氣節拒不與明成祖合作才慘遭殺害。也就是說明成祖雖說是個雄心辣手之人,但從來都是“冤有頭債有主”,絕不會去搞什麼“秋後算賬”。
不過在滄州確實曾經有過一段空前恐怖的戰亂時期,這一次戰亂與靖難之役相比,雖說小的不值一提,但是卻給冀東百姓造成了空前絕後的浩劫。而且,湊巧的是,這次戰亂的根源也是同室操戈,發動者也號稱燕王。這就是五代時期劉氏燕王的內戰。
殘唐五代前期群雄割據圖。
五代前期,統治幽燕的桀燕暴君劉仁恭被其子幽州節度使劉守光推翻並軟禁。守光之兄,滄州節度使劉守文以“救父難”為名起兵攻守光。
本來劉守光囚父奪位敗局已定,可在勝利即將到來之際,劉守文竟然“單馬立於戰陣,泣諭於眾曰‘勿殺吾弟!’”。被敵方大將元行欽乘其不備,將其擒於馬下。滄州兵失帥自潰,劉守光反敗為勝。於是滄州文武復推劉守文之子劉延祚為帥,堅守滄州。劉守光挾劉守文於城下,攻圍累月。城中糧草耗盡,到了軍士食人、百姓吃土、驢馬互噬的地步。最終滄州守軍不得不開城投降,劉守文旋即被殺。
這部劇的五代十國時期的服飾很還原。
而在此前三年,也就是唐哀帝天祐三年,“挾天子以令諸侯”的權臣朱溫與桀燕開戰,劉家父子就下令境內:
“男子十五以上,七十以下,悉自備兵糧詣行營,軍發之後,有一人在閭里,刑無赦!”
而被朱溫大軍圍困的滄州城已經是:
“城中食盡,丸土而食,或互相掠啖。”
也就是說很多“燕王掃北”屠殺平民的傳說實際上是跟古老的五代時期,由於諸多的相似,比如都是“燕王”、“家族內訌”,而且都有一方因為不想讓自己的手上沾有親人的血而把自己帶入滅亡的深淵。
明成祖和北韓太宗劇照。同樣是建文二年,北韓爆發第二次王子之亂。與明成祖交情莫逆的北韓靖安君李芳遠終於勝出,成了北韓太宗大王。大明和北韓真是政同魯衛。
回覆列表
所謂屠戮冀魯豫完全是無稽之談,民間野書吧了,朱棣是朱元璋第四子,諸子分封的時候,封地北京。為燕王,燕王掃北是民間叫法,歷史上稱之為靖難之變(建文帝削藩,朱棣以誅奸臣,清君側為名起兵反抗),雙方於河北山東一帶進行了長達三四年之久的大戰,戰爭造成了民眾死傷無數,大量外逃,河北人口急劇下降,朱棣稱帝后,大力發展生產,極力恢復河北一帶經濟,最後遷都北京,所以說燕王掃北,屠戮冀魯豫,只是戰爭造成的結果而已